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路径研究

2024-06-28 13:58谭光兴肖炜煌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应用型学科

谭光兴 肖炜煌

摘要:学科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没有应用型学科,就不可能有应用型大学。地方高校能否顺利转型发展,关键在其学科能否从学术本位转向应用本位。学科的应用本位意味着学科建设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和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问题上。现阶段,地方高校能否顺利转型的关键是能否抓好应用型学科的建设,即能否把学科建设的重点放在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应用性科学研究体系并坚持学科评价的应用性导向上,这是提升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学科转型;高校转型;应用型学科;应用型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80(2024)02-0077-(07)

DOI:10.19717/j.cnki.jjus.2024.02.014

建设应用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也是地方高校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2021年9月,教育部重申要加快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总结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经验,找出应用型大学建设的规律,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顺利转型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地方高校顺利转型的关键是建设应用型学科

(一)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基础

“学科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知识体系不断发展和分科深化的结果,是现代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1]学科“具有客观的存在形态,具有明确的指涉对象与可视化的组织架构”[2]。“学科的组织形式有很多种,学院是其最主要的形式。”[3]目前高校的基层学术组织——学院(系)是按学科设置的,研究所(中心)是按学科或学科群设置的,教学科研团队也基本上是按学科方向(或专业方向)组建的;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单位是学科,本科生培养的基本单位是专业,而专业也是由学科支撑的。可以说,一所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都是以学科或学科群为基础组建起来的,高校的人才也是借助学科而聚集在一起的。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学术活动无一不是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开展的。高校离开了学科,其职能根本无法发挥;没有学科,高校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依据。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是建设高水平学科。

(二)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重点是建设应用型学科

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应该是应用型。当前我国高校一般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种类型。为了突出特色和便于管理,有时还会在两种类型内部再分若干亚类。比如研究型再细分为学术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应用型再细分为一般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虽然高校分类的标准目前尚未统一,尤其是亚类分法更存在分歧,但对应用型大学的概念已基本形成共识:应用型大学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性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主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区别于以基础理论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和培养学术性、研究型人才为主的研究型大学[4]。《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地方高校应“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这说明现阶段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必须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主要目标,建设重点不在追求纯粹学术理论,而在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应该是应用型而非学术型,如果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仍然是学术型而不是应用型,则既不符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不利于当前地方高校的自身发展。

应用型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地方所需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元是专业,而专业是由课程组成的,不同的课程组合形成不同的专业,课程携带的学科知识决定了专业的属性和品质。课程质量是专业质量的保证,学科知识是专业知识的基础,大学教育本质上是学科支撑下的专业教育,专业的育人水平其实是由学科的育人水平决定的。所以,培养人才既是学科存在的理由,也是学科发展的归宿,丢掉了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学科就会因为没有动力而萎缩甚至消亡,“当不可能再有学生的时候,学科的增长就停止了。”[5]应用型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具备应用性知识和掌握实用性技术技能,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宗旨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科学研究是大学提供高质量社会服务的保证,高校社会服务的本质是知识服务、技术服务,特点是帮助社会解难题、攻堡垒,没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很难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地方高校要服务好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就必须有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学科。

总之,学科作为大学基本职能的承担者,决定着高校的性质和发展,要建什么样的大学就应该建什么样的学科,没有应用型学科不可能有应用型大学。所以,地方高校要顺利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其关键条件是建设好应用型学科。

(三)应用型学科不等同于应用的学科

一直以来,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最大纠结是建“理论型”学科还是建“应用型”学科。存在这种纠结的原因有二:一是受“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这一传统大学理念的影响,地方高校在学科定位时常常有意无意地偏向于理论;二是对“应用型”学科的理解存在偏差,误认为“应用型”就是“操作和使用”,不需要理论、不讲究学术,错误地将“应用型”学科理解为“应用的”学科。

事实上,“应用型”与“应用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存在本质区别。“应用型”的“应用”不能简单理解为使用甚至操作,使用和操作主要是具体的动手方面的问题,应用则要考虑一定的需求,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大多数学科既有理论方向又有应用方向,应用型学科方向即各学科中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术分支领域[6]。应用型学科单元是一个应用部分围括着理论核心,由两个层次组成的结构体,理论核心是学科单元的标志[7]。换句话说,“应用型”学科的核心仍然是理论,但目的是应用,是在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应用。

辩证地看,理论与应用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它们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在不同的场合或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作用。从整体上看,它们相互统一、互相转化、缺一不可。从长远看,二者应当并重,不可厚此薄彼。但由于学校类型不同、水平不一、目标各异,高校在学科发展定位上应各有侧重。具体到某一所高校,是重理论还是重应用,应取决于各校的实际情况和其发展的阶段。“每一所应用型高校都有其个性,它的形成不仅与学校所处的时空环境有直接关系,而且与自身的发展阶段相联系。”[8]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在当前阶段应当以应用型为主。虽然我们强调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应该侧重于应用,但决不能轻视理论,应该在重视应用的前提下,夯实理论研究基础、提升理论研究水平,使其有助于学科应用能力的提高。应用型学科不等于应用的学科,应用型学科是在重视应用的前提下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用理论研究提升学科的应用能力,用学科的应用实践深化理论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而不是单纯追求理论成果。

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尚在进一步深化中,评价的实际指挥棒还存在偏重理论成果的现象,应用成果仍未得到充分认可。虽然国家政策一再倡导地方高校及其学科应该定位为应用型,但由于高校领导担心在定位为应用型大学之后,学校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在资源配置、评价考核中会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许多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并不是很顺利,学科定位仍然处于思前顾后、举棋不定的局面。

二、应用型学科建设必须抓住“应用性”本质

(一)应用型学科必须以服务地方发展需求为根本

学科的作用表现在其对社会的贡献上。“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9]只有当学科培养的人才能够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作用、作出贡献,这个学科才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才有发展前途。地方高校的学科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上。“地方高校应站在地方经济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服务于地方经济特色和产业结构,培育出一批能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效配套的人才。要找准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求,要针对所在地区支柱与重点产业,发挥地方高校学科领域的人才和科研成果优势。”[10]

地方高校的优势在于了解和适应地方的发展需求,“地方本科院校应以地域特色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为立足点,选择确定要重点发展的应用型学科和学科群,这既是把学科建设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举措,也是把区域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的明智选择。”[11]如果地方高校的学科脱离了地方需求,不去彰显地方优势和地方特色,而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高大上”,则地方高校的学科就会失去发展的土壤和依据,无异于缘木求鱼。所以,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必须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地方需要的人才为目标,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当地用得着、留得住、受欢迎的人才上,放在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问题上。

(二)应用型学科应以培养地方所需人才为首要任务

“地方高校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紧密结合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和优势,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的数量、类型、层次、规格, 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文化人才等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2]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最终要落实到学科上,只有当学科把培养地方需要的人才放在了首位,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目标才能够实现。遗憾的是,现实中许多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不能立足于高校自身发展水平和所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而是关注如何最大化地获得政府投入,因而盲目追求‘高大上”[13]。有些地方高校“为紧跟权威统一的学科目录,没有立足地方需求、对接市场需要,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与行业产业脱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密,不仅得不到政府和市场的支持,也招不到优秀甚至足够的生源”[14]。近些年来,虽然有些地方高校主动撤销了或停招了一些过时的、市场需求不大的学科专业,但新增学科专业仍然比较盲目,体现地方特色、适应特殊产业的学科专业不多见,市场需求量大但办学成本高的学科专业不受地方高校青睐。特别是在结合地方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做得不到位,人才培养与地方实际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首先要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同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首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实践动手能力只有通过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才能提高。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实验实践环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次,只有做到了让毕业生愿意留在地方工作,愿意主动了解地方需求,才能保证服务地方的目标落到实处。所以,培养学生的地方情怀,使他们了解当地、热爱当地、愿意为当地人民服务,是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必须面对的特殊任务,地方高校应当将此纳入学科建设目标之中。

当前,很多地方政府都对所属高校提出了提高毕业生“留地率”的要求,这个要求并不过分。谁出钱谁受益,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大部分来自地方财政,是当地人民的纳税贡献,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地方高校的学科培养地方所需的人才是其应尽之责。

(三)应用型学科要以应用性科学研究为重点

学科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探索[15],是科学研究发展成熟的产物[16],科学研究就是探索知识[17]。学科作为大学的基础,承担着大学的基本职能,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使命。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除了要增强培养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外,还要努力提升科学研究(特别是应用研究)的能力。地方高校的科学研究与全国性高校的科学研究相比,存在较大差别。“地方高校的科学研究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既是地方高校科研的基本职能,也是地方高校创出自身特色的基础。”[18]地方高校的科学研究只有遵循了这一原则,才有出路。地方大学的学科,在发挥科学研究这一职能时不能把重点放在追求学术理想上,而应当把重点放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将科学研究的对象和领域重点放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和实际需求上。

“一般地方高校的科研定位原则应从区域性、特色性、现实性、前沿性、可能性等方面考虑,同时注意发挥资源优势和学科交叉的优势。”[19]笔者认为,这就是应用性科研的原则。科研的区域性就是要根据地方发展急需来确定科研方向,在实际需求中寻找科研课题,而不要只沉迷于获取国家基金项目。特色性就是要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需求,根据特殊需求建立科研团队,开辟科研领域,形成科研特色,而不是盲目追捧世界难题或理论前沿。现实性就是要面对地方资源和本校实际,实事求是地开展科研攻关,从能做的做起,以解决实际问题、满足现实需求为目标,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水平、增强科研能力,不要好高骛远。前沿性是指应用前沿,指生产生活的前沿性问题,而不是单指理论前沿;地方高校的科学研究必须重点面对应用前沿,设法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前沿性问题。可能性是指地方高校的科学研究应该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讲究实效、重视结果、力出成效,不要盲目追求高大上,尤其要避免假大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20]应用型学科就应当“大力倡导科学研究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 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研究成果和专利技术, 促进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 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技术、管理、政策问题”[21]。

科研与教学是一个紧密的结合体[22]。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应当以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为实践路径[23]。应用型学科的本质特征就是有效构建起服务地方的学科体系,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坚持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应用型学科建设应坚持“应用性”导向

(一)建设应用型学科首先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所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指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形成的由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包括师资在内的教育教学条件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等构成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核心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重点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难点是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是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此,在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时,首先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描述应用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及将来要面对的工作(技术)岗位,要强调目标的针对性、要求的适应性和岗位的对应性。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学术至上”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念,许多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不准确,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偏向“学术型”。尽管近年来国家一再鼓励地方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提倡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因政策支持不到位,资金没有向培养应用型高校倾斜,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转型成本的增加,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效果至今仍不够理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未能有效形成。要扭转这种局面,政府不能只发号施令,更要拿出政策和措施,要从资金分配、资源配置、人才使用、评价考核等方面切切实实地给予应用型高校和应用型学科以支持和鼓励。

地方高校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重点是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除了必要的通识课、基础课、专业课外,还应包括当地文化与地理、当地产业需求、当地主要岗位技术要求等。要把地方文化、地方产业需求、地方社会发展要求等融入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有利于地方社情的介绍、地方情感的培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比如,井冈山大学可以重点把井冈山精神、庐陵文化、当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及农业发展需求等融入教学内容;九江学院可以把庐山文化、鄱阳湖水产、新型能源发展及林业发展需求等融入教学内容。

地方高校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关键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教师队伍。师资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名师出高徒,没有较强应用能力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学生。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教师队伍,关键又在于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和职称评聘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结合学校特点和办学类型,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按照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等岗位类型,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技等不同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通用专业、特殊专业等不同专业门类,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分层评价标准。职业院校要强化技术技能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教师队伍,一定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的这些政策,要以思想品德、教学水平、工作绩效、服务能力为标准全面考核评价应用型教师,不能仅以“论文”“论著”“基金项目”为标准考核评价应用型教师。据悉,九江学院等高校在这些方面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地方高校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难点是建立持续稳定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是在校园里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到工厂、企业、社会的生产实践中去锻炼。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年轻干部“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在摸打滚爬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要求同样适合于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参与。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就应当积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先行先试,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24]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建立现代产业学院。江西高校在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和校企合作课程、建立产业导师队伍等方面已经迈开了步伐。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应用型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超学科”来啦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