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涛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分布以及利用等基本特征。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是他们首次系统性地接触自然资源的概念,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点,利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形成对自然资源的正确理解和态度。
一、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分类及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2.掌握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包括分布、种类及利用现状。
3.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主题——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在正式学习之前,我想先带大家进入一个关于自然资源的神奇世界。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视频开始展示一座繁忙的矿山,工人们正在开采各种矿石,随后矿石被运送到工厂进行加工。紧接着,画面转至亚马逊丛林,树木被人们精心砍伐后运往了木材加工厂。同时展示了森林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的作用。最后,视频带学生来到了三峡大坝,展示人们如何利用水资源进行灌溉和发电。整个视频节奏紧凑,内容丰富,旨在激发学生对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兴趣和思考。)
教师:视频看完了,我相信大家一定被其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了。那么,我现在要问大家,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自然资源呢?
学生A:我看到了矿山,人们在开采矿石。
教师:非常好,矿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矿石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B:矿石可以提炼出各种金属,如铁、铜等,这些金属可以用来制造机器、工具等,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非常准确,除了矿石,你们有没有看到其他的自然资源?
学生C:我看到了森林,人们在砍伐树木。
教师:是的,森林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森林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D:森林可以净化空气,提供木材,还可以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教师:非常全面,森林是我们的“地球之肺”,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除了矿石和森林,视频中还有很多其他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等。这些自然资源都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认识和了解这些自然资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带着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兴趣,一起来学习。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视觉媒介——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兴趣。视频内容的选择旨在展示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及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通过直观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自然资源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提问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视频中提取信息,思考自然资源的种类和作用,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了解他们对自然资源的认知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二)认识自然资源:可再生与不可再生
教师:同学们,经过刚才的导入新课环节,相信大家都能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那么这些自然资源之间有没有区别呢?它们是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呢?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情景教学法来逐一探索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资源。首先,我要请大家自行分成几个探索小组,每个小组将代表一个不同的自然资源探索团队。请大家根据兴趣选择小组,并选出小组长。
(学生自由选择小组,选出小组长。)
教师:好的,接下来我将为你们分配任务。你们的任务是通过VR设备进行研究,回答两个问题:你们所代表的自然资源是可再生的还是不可再生的?它的生成过程是怎样的?
(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不断观察、记录学生的表现,并与学生进行交流。)
▲小组1(煤矿探险队)
学生A(小组长):我们进入了一个古老的煤矿区,感受到了煤炭的珍贵和来之不易。通过与矿工的交流,我们了解到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的形成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我们还观察了煤炭的生成过程,了解到古生物遗骸在地下经过长时间的压力和温度变化,最终形成了煤炭。
教师:非常好,你们通过VR设备深入了解了煤炭的形成和特性。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方式让你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自然资源的珍贵和重要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地利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呢?
学生A:我们应该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并且积极寻找其他可再生能源来替代煤炭。
▲小组2(太阳能研究小组)
学生B(小组长):我们进入了一个太阳能研究基地,亲身感受到了太阳能的无穷魅力。通过与科学家的交流,我们了解到太阳能是可再生的能源,它源源不断地从太阳中释放出来。我们还观察了太阳能的生成过程,了解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这个情景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太阳能的清洁、可再生特性,我们应该积极利用这种能源。
教师:确实如此,太阳能是一种非常清洁、可再生的能源。通过VR设备,你们亲身感受到了太阳能的魅力和价值。那么,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广泛地利用太阳能呢?
学生B:我们可以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利用太阳能发电;可以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能加热水;还可以设计太阳能灯具、太阳能交通工具等,让太阳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小组3(水资源守护者)
学生C(小组长):我们进入了一个水资源保护区,亲身感受到了水资源的珍贵和脆弱。通过与环保志愿者的交流,我们了解到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可再生的,但受到污染和过度使用的影响,它的可再生性会受到威胁。我们还观察了水资源的生成过程,了解了水循环的重要性。这个情景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滴水,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教师:非常正确,水资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VR设备,你们亲身感受到了水资源的珍贵和脆弱。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水资源呢?
学生C:我们应该减少水污染,不乱扔垃圾,不随意排放废水;同时,我们也要节约用水,避免浪费。此外,我们还应该积极参与水资源保护的宣传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水资源保护的行动中来。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才能保护好水资源。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探索,我们不仅了解了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还深入探讨了资源的生成过程以及如何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情景教学法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了自然资源的珍贵和重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保护它们。
(设计意图:通过使用VR设备,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情景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资源的形成和特性。通过探索和研究,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然资源的可再生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资源的生成过程。)
(三)认识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教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学习了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并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保护这些资源。那么,我国的自然资源又有哪些特点呢?接下来,让我们再次通过情景教学法来一起探索。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总量数据图、表。)
教师:大家可以看到,这些数字都非常庞大,说明我国的自然资源在总量上是极其丰富的。
学生A:这么多资源,我们国家真是太富有了!
教师:确实,总量上的丰富是我们的优势。但是,当我们把这些资源平均到每个人身上时,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的自然资源人均占有位次数据图。)
教师:大家可以发现,当我们丰富的自然资源平均到每个人身上,这些资源就显得相对不足了。
学生B:原来我们的人均资源这么少啊!
教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一个有趣的角色扮演活动。我会选出几名同学,分别扮演我国的开发者、居民代表和环保人士,他们将针对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展开讨论。
学生C(开发者):我认为,我国的自然资源是我们发展的基础。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改善,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学生D(居民代表):我完全同意资源的开发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因此带来的环境问题。我国的自然资源人均不足,对于资源开发还是需要慎重对待。我的家乡就因为过度开采矿产资源,水质受到了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困扰。
学生E(环保人士):是的,我完全赞同居民代表的观点。我们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牺牲长期的生态环境。我建议,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措施,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学生C(开发者):我理解你们的担忧,确实,我们不能为了开发资源而牺牲环境。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的开采标准和技术规范,来确保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学生D(居民代表):我希望这些规范能够落到实处。同时,我也希望开发者能够更多地考虑到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和环境感受。
经过热烈的讨论,三人达成了一致意见: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当地居民的利益,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这次角色扮演活动,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并学会了如何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并了解了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同时,深入探讨了如何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共同为我们的地球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三、教学反思
在认识自然资源环节,我利用VR设备将学生带入自然资源的现场,使他们深入理解了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区别。然而,在知识点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我发现学生可能对资源生成的具体过程不够了解,这需要我在未来的教学中提供更丰富的背景信息。
在认识我国自然资源现状的教学中,我通过数据图、表展示了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丰富与人均不足。在此基础上,我组织了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虽然活动取得了成功,但部分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表现不佳,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他们以更平衡、全面的视角看待问题。
(作者单位:临沂汤头中学)
编辑:张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