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集《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中的地域文化书写

2024-06-28 15:31徐苗苗
今古文创 2024年24期
关键词:小说集西海固金莲

【摘要】马金莲是西海固文学代表作家之一,其小说是在长期的底层经历的影响与扎实的情感体验的浸染下对西海固这片故土发出的感叹。地域文化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表现内容,同时也影响着作家创作的思维方式和艺术风格。小说集《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中马金莲以独特的叙事视角细致呈现了西海固地区人民的生活,小说中渗透着自然地理、民族民间文化等丰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书写不仅深深体现了作家对乡土的深厚情感,也使小说集《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富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马金莲;小说集《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4-001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4.005

马金莲是西海固文学中有较高成就的女作家之一,从2000年开始马金莲就以其故乡西海固的乡村生活为中心进行小说创作,2018年小说集《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为西海固文学创作赢得殊荣。小说描绘了西海固地区人民交织着幸福与苦难的真实生活中的细碎鳞片,通过作者小说中对“西北内陆荒凉贫瘠生活实景和西部少数民族特色的诉说与记录”[1],让人们感受到了“西海固”土地上的坚韧生命力、美好人性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小说集《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中马金莲将艰苦朴素的生活方式与民族性相融合,彰显出她对西海固自然环境、人文风俗和地域精神独特的体悟。

一、小说集《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中的地域文化

体现

文学与地域紧密相连,地域影响文学创作风格,文学创作渗透地域色彩。“地域文化原是人类文化学学科体系范畴内的重要分支,它指在一个大致区域范围内持续存在的文化特征。”[2]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经过长时间的历史积累,由生活习惯发展而成的文化传统与风俗就是地域文化,由于各地区之间所处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并使各个地域形成了精神思想方面独特的气质和品格。马金莲作为土生土长的西海固人,对西海固的环境与文化十分熟悉,这也深刻地影响了其小说的创作,西海固成为她文学养分的来源。马金莲创作的小说集《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的7篇短篇小说均以西海固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真实生活为中心而创作,通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通家庭的生活往事来展示独属于西海固地域的文化,用景、情、人及文化共同构筑了独特的审美空间,显示出作家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乡村记忆。

(一)恶劣、贫瘠的西海固

西海固是宁夏南部山区的代称,它地处黄土高原,山大沟深,有着相对较为原始的自然生态。

马金莲对西海固地区自然环境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寒冷恶劣的气候和崎岖恶劣的地形两个方面。首先,马金莲善于运用侧面描写凸显西海固的寒冷。如《1986年的自行车》中对西海固恶劣环境的描写,作者并不是采用直接的环境描写来凸显西海固寒冷的天气,而是通过对生活琐事的叙述如母亲用破棉花搓成条封死窗户、“我”与姐姐在窗户上划拉霜花以及娃娃在四九天抓铁门的关门环而灼疼手心等侧面表现出寒冷的恶劣天气。其次是恶劣的地形环境,《1986年的自行车》中,父母就舒尔布借车发生争吵时,多次争论到以前其他人借车因山路损坏的情况以及外出无法骑行只能推车,这些描述都体现了扇子湾所处的西海固地区地形崎岖,山大沟深。除此之外,父亲到临庄教书的上班路途描述、舒尔布归还自行车时的受损也侧面反映出道路的崎岖。《1990年的亲戚》中爷爷带领我们去庞家洼吃油香曾描写道:“过了一道浅沟,横穿了一个叫新庄子的村庄,接着又是一道深沟,又穿过了李庄,爬上了第三道沟的沟沿畔,爷爷长吁一口气……”[3]更为直接地体现了西海固较为恶劣的地形环境。

马金莲小说中苦难生活的描绘也体现出了西海固地区四面环山、偏远闭塞、恶劣的生态环境。《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展示了家中晒干菜、卧酸菜和浆水的过程,“浆水”和“酸菜”正是西海固地区苦难生活的衍生物,在物资短缺、土壤贫瘠的沙土山区,人们无法种植出多种新鲜食物,本该喂牛羊的萝卜缨被人们收集起来变成了必备菜品,“晒干菜吃一年”是“扇子湾”人民生活常态,艰苦的生活反映出贫瘠的西海固地理环境。用于捆绑干菜的冰草,马金莲更是在文中直言“只要有黄土的地方,它们就会生长,无孔不入,顽强不屈”[4],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西海固的贫瘠有所呼应。

马金莲在《1986年的自行车》《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和《1990年的亲戚》等作品中都描写了西海固地理环境,但她的创作意图并非是凸显在这样恶劣环境下西海固人民的艰苦生活,而是旨在在自然风貌中凸显西海固人民勤劳善良、积极乐观的西海固精神,展现出了西海固的生存文化。西海固是荒凉贫瘠的,但在西海固人民和马金莲心中却是一片“沃土”,这样一个“只能讲生存,谈不上生活”[5]的恶劣地区依旧孕育了勤劳质朴的村民和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

(二)勤劳、淳善的西海固人民

西海固的自然环境显然是恶劣的,但是马金莲通过不同的创作视角淡化了这种荒凉,作者用人与人的之间的情感温度来填补环境的缺陷。“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千百年来,人们在西海固这片贫瘠干旱的土地依旧坚持辛勤耕耘,寻求生存之道。在马金莲的小说中,作者通过对西海固人民日常生活图景的展示,凸显了西海固人民勤劳质朴、吃苦耐劳、待人热情的美好品质。

马金莲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勤劳淳善的形象,凸显了西海固地区自然美好的人性。勤劳的形象中女性形象尤为突出,有天真活泼的小女孩、鲜亮的新妈和勤劳坚韧的母亲、祖母等,这些女性形象的出现往往都是伴随着家务劳动和农事活动出现的。《1986年的自行车》中提到母亲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家务与农活,清晨母亲在全家还熟睡的时刻就已经“揭掉窗口的驴屉子,填了坑,给驴倒了草,给饥饿的鸡群撒了几把干粮食”[6];文中“我”和“姐姐”从小就耳濡目染,对农事十分熟悉,即使是儿童身份也承担起了揽柴背粪等不少的家务,尽管没有成人的劳动能力,但由于贫瘠的土地所造成的生活方式,他们极早地承担起农活与家务劳动,也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形成吃苦耐劳的性格;奶奶更是一个“一辈子跑着干活”的勤劳形象,一个人完成制作浆水与酸菜的全部过程,获得全家人的称赞。《1992年的春乏》中马东陪同新妈回家的路途中总能看到靠在“洋芋山”前切洋芋种子的女人以及新妈到家后埋头苦干、干活泼实的样子让马东大吃一惊都反映了西海固女性的勤劳。即便在土地贫瘠、物资匮乏的条件下,西海固人民依旧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丰富的成果。马金莲笔下的女性形象大都是勤劳能干的,相反男性经常处于缺位状态,尽管如此,女性依旧是没什么话语权的边缘人,作者给予了勤劳的女性极大的关注与偏爱,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女性形象,尽管她们命运性格存在不同,但都秉持着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

淳善是西海固人民的品质之一,在西海固这片土地充满了人情美。马金莲用深情的笔触书写西海固的生活琐事,在纷扰繁复的表象之下,探索人与人之间内心深处的温情。在《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中,虽然“我们”一家人对于二奶奶频繁讨要浆水和酸菜的行为颇有些厌烦,奶奶也经常对二奶奶的懒惰口头批评,但当新的浆水和酸菜制作完成,奶奶又会亲自给二奶奶送去,“一来叫二奶奶一家赶紧尝一尝新浆水,二来等于在告诉二爷爷一家可以继续来我家要浆水吃了,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7]。爷爷对自己的弟弟更是疼爱有加,将自己仅有的珍贵皮衣送予自己的弟弟,还向我们强调要对二爷爷一家好一点,二爷爷借钱时爷爷也从不让其空手而归。在浆水和酸菜背后,是日常生活的艰辛和滋味,但也融合着浓厚的人情和宽容的生活态度,这些细小的生活细节都体现出贫穷生活下西海固人民依旧保持善良淳朴的本性。《1986年的自行车》中对于借钱以及舒尔布借自行车等,即便父亲自身贫困或是了解他们无力偿还的情况之下也都外借也反映出了父亲的淳善。除此之外,文中对于做客场景的描写,如舀满饭菜往客人手里塞的热情实在,也体现出了西海固人民温暖与淳善。马金莲笔下的西海固生活有苦难,同样也有着感人至深的温暖,尽管大家都不富裕,但都愿尽自己微薄之力帮助邻里,共同度过艰难生活,这样的温暖就是西海固的乡民们守望相助的情感温度。在马金莲看来,西海固环境的独特性与人情的治愈性是这片土地不断“富饶”的最好养料。

(三)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

西海固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民间文化包括存在于各民族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和口头语言等。小说集《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在讲述西海固人民生活的同时穿插了民族民间文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西海固民间俗语和民俗文化两个方面。

马金莲的小说创作中存在许多民间俗语的运用。《1986年的自行车》开篇“头九温,二九暖,三九四九冻破脸,四九茬茬,冻死娃娃”[8],作者借用西海固地区民间广为流传的俗语以此来体现西海固地区天气的寒冷,为后文故事的叙述做了铺垫。《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中,作者借“羞脸鬼,羞脸鬼,端个瓦盆要浆水”顺口溜引出后文制作浆水和酸菜的故事,与后文“二奶奶”来家里借浆水形成呼应。马金莲在文中通过母亲没有制止儿童的顺口溜“呱呱牛,海巴巴,爷爷把奶奶揣一把”这一情节,将家庭成员之间祥和而谐趣的关系展现的活灵活现,细腻刻画出扇子湾人民平淡幸福的生活状态。这些民间俗语是西海固人民智慧的结晶,马金莲的写作虽以纯熟的汉语为基础,但杂糅了许多西海固地方特色语言,这使得她的小说呈现出本色化的西海固地域特色,增添了叙事的真实性,形成了其独具美韵的小说风格,使读者切实感受到西海固的乡韵乡情、乡音乡貌。

除了民间俗语文化,马金莲小说创作中还有许多民族文化内涵。马金莲对少数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并将其融入到了小说创作之中。西海固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有着丰富的民族节日文化。《1990年的亲戚》中围绕着爷爷带领我们参加少数民族活动为中心,讲述了整个活动过程,除了参加者的感受,马金莲也着重描写了这个民族传统仪式的细节。丰富的民族活动不仅展现了西海固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也体现了西海固人民真诚的生活方式以及追寻美好的生命形态。

总体来说,这片贫瘠的土地虽然一定程度限制了经济的发展,但没有阻碍丰富地域文化内涵的孕育,勤劳淳朴的西海固人民在这片土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西海固地域文化,景、情、人和文化在马金莲笔下形成了和谐美好的西海固。

二、书写地域文化的价值

生于西海固长于西海固的马金莲深受这片地域的自然与文化的影响,以浪漫的笔调在其小说中书写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景观、人物形象以及民族风俗,使得小说集《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成为一部兼具文学创作价值与文化价值的作品。马金莲用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为人们展现了西海固的文化与韵致,对自然、人性与文化的书写带给人们全新的阅读体验。小说集《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更是实现了自然、人情与风俗的和谐统一,不仅展现了西海固自然环境,是地域影响下西海固人民的生活、精神、文化风俗与生命力的呈现。

(一)创作价值:丰富了西海固文学书写的内涵

马金莲以散文化的笔触在小说集《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中实现了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情的融合,以独特的写作风格丰富了西海固文学。首先,小说集《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中对苦难的回忆、对乡村生活的怀念以及坚守内心的宁静与美好构成了独特的创作主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西海固文学创作的主题意蕴。其次,作者善于运用儿童的叙事视角,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致描绘,展现一幅幅鲜活的生活画卷,这样的创作手法清新活泼而又带着浓厚乡土生活气息和地域文化色彩。小说的语言也有其独特之处,马金莲采用了散文化的语言风格创作小说,吸收了西海固本土方言的精华,形成了其自然纯正、质朴的语言风格。马金莲在对西海固人民生活的叙事和和谐的生命状态的描绘中着重凸显了西海固的地域特色,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西海固文学的创作内涵。民族文学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马金莲的创作不仅丰富了西海固文学创作的内涵,也为当代文学创作带来了独具特色的新鲜内涵。

(二)文化价值:展示了“美好西海固印记”

马金莲在小说集《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代序中曾说:“如今书写乡村,明显要比书写城市难度大的多,因为当下的乡村已经远远不是我们最初生长、生活、熟悉的那个乡村,社会裂变的速度和纵深度早就渗透和分解着乡村,不仅仅是表面的外部生存环境的变化,还有纵深处的隐秘的变迁,包括事态、人心、乡村伦理、人情温度……”[6]如今,人们与乡村生活渐行渐远,读者内心对纯洁、纯净、纯粹乡村的渴望却愈发强烈,作者马金莲借助文字来抒发这种强烈的渴望,表达出对西海固深深的喜爱与眷恋

之情。

小说集《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无疑弥补了这样的强烈渴望,马金莲立足家乡西海固,用文字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独特而又极具生活色彩的西海固乡村世界,用文字排解伤怀之情,让怀念变得温暖,使焦躁的心灵得到净化。小说集《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以小说形态展现了西海固地域文化,是对西海固自然、人文、风俗的充分挖掘。文学作品的创作意义是丰富多样的,透过作者的文字,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马金莲对西海固家乡的热爱,我们不仅仅可以看到她笔下的西海固自然环境、人民、文化与风俗,还可以深刻地体悟到独特地域文化背后隐藏的深厚地域精神。对时代变迁下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马金莲作为具有责任感文学创作者的自觉表现,她把西海固世界毫无保留地展现给读者,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海固地域文化的发现与传播起到了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白亮.马金莲乡土小说书写论析[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21,30(02):98-105.

[2](英)迈克尔·曼.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3]马金莲.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6:79.

[4]马金莲.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6:43.

[5]马金莲.在西海固大地上[J].作品,2010,(5).

[6]马金莲.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6:4.

[7]马金莲.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6:62.

[8]马金莲.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6:2.

作者简介:

徐苗苗,女,汉族,山东淄博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小说集西海固金莲
一部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史
评晓苏最新小说集《老婆上树》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塑造藏族文化的现代主体性人格——评梅卓小说集《麝香之爱》
西海固文学研究的典范
——评钟正平《知秋集》
张华全 金莲 曹严匀
金莲小厨的小本生意
回家路上
关注民生的深层次报告——浅析吕翼小说集《风过杨树村》
杨新民小说集《花朝女》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