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王维的入蜀诗歌特色

2024-06-28 05:49杨璐妃
今古文创 2024年24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王维

【摘要】开元二十一年以前,王维闲居长安之时,曾以布衣身份游览蜀地,《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青溪》《纳凉》《戏题盘石》《晓行巴峡》五首诗,恰好构成一条经北线凤兴道入蜀的路线,是其入蜀途中写下的所见所闻所感。本文将从社会渊源、思想渊源与艺术特色三个方面,对入蜀途中王维的心态观照、诗歌艺术特色及诗歌背景成因作出浅要分析,通过具体诗歌来体会王维“诗中有画”“清空闲淡”的诗歌艺术特色。

【关键词】王维;入蜀诗;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4-005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4.016

唐朝开元十七年,年少成名,经历过一次贬谪的王维辞别洛阳,重回长安,于此时期开始跟随大荐福寺道光禅师精研佛教。同时,王维结识了赴长安应试的孟浩然,与其交游往来,亦对王维的诗歌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开元十九年,王维妻子亡故,此后三十年不再娶。开元二十一年之前,王维以布衣身份入蜀地游览,写下《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青溪》《纳凉》《戏题盘石》《晓行巴峡》诸诗。

对于王维是否入蜀之说,由于年代久远和材料缺乏,学界有过争议,但《晓行巴峡》中的“巴峡”,无疑是王维入蜀的明证,此处不作辨析。对于王维何时入蜀之说,陈铁民的《王维集校注》、谭优学的《唐诗人行年考续编》中所辑 《王维生平事迹再探》以及张清华的《〈王维年谱〉证补》等作品均作出考证。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陈贻焮的《王维生平事迹初探》认为《晓行巴峡》是开元二十八年(740)王维任殿中侍御史、知南选时入巴峡所作。二是谭优学等人认为王维入蜀应当在开元十五年至开元二十二年之间。①陈铁民《王维集校注》中《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注释亦认为王维入蜀当在开元二十一年前闲居长安的数年内。认为从其入蜀诸诗来考察,不似奉使、入职口吻,而《青溪》诗中说法,更像以布衣身份游蜀,本文乃从此说。②

王维的入蜀诗歌,以《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为始,以《晓行巴峡》作结,既有旅途中的纪行之作,又有情景交融的山水诗。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在此时期的社会生活、思想心态与诗歌创作风格,为几首入蜀途中的诗作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一、王维入蜀诗的社会渊源

政治、经济的繁荣发展为唐朝社会提供了富饶的物质基础,而较为开放的文化政策则为唐朝文人的创作提供了优越环境。因此,王维所处时代,文人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漫游、从政、科举、贬谪等都是常见的主题,这些社会生活的内容也对其创作构成了重要影响,甚至决定性的影响。而王维的入蜀诗,写于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之间,是其在上述主题影响下的真实写照。

(一)从政之风下的归隐思想

唐朝以来,科举制度的勃兴打破了门阀制度的局限,使得文人的社会阶层出现改变的可能。中下层文士可以凭借科举完成阶层跨越和身份转换,“寒士”成为唐朝文学的主流。唐朝社会整体向上、变革的风气,导致了普遍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对于这种转换身份的机会,也有了积极普遍的追求。科举、从政便成为了文人最广泛的社会生活主题。

在这种从政之风的感召之下,唐朝诗人多有以功业自许的怀抱,即使淡然如王维,在其青年时期便开始进入长安社交圈与诸王交游,争取前程,二十二岁便进士及第,担任太乐丞。早年诗《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云:“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即可见其从政的热情与建功立业的抱负。

王维入蜀,是在开元十七后至开元二十一年之前这一段时间,他于开元九年进士及第之后,同年九月即遭遇贬谪,离开长安赴济州。此后直至开元十四年,王维一直于济州任职,既有思忆帝京之情,又有政治失意之苦。开元十四年春寒食节过后,便辞官至洛阳闲居,此后几年或在淇水做过闲散小官。开元十六年春天过后,王维重返长安,本有进取之心,却不逢时,只能在长安闲居,此后几年又历经丧妻之痛。入蜀途中,王维从政后又辞官,及第后又遭贬,入仕后又出仕,在政治上几经磨难,与年少得志的王维已相去甚远。此种政治失意,于入蜀途中的创作亦有所反映。但王维的失意,并非忧伤嗟叹和苦闷不堪,而是如《青溪》所云:“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这两句直抒胸臆,是诗人最真切的情感流露,也是王维对自己的心境的剖析——一向如此悠闲淡泊,并非是仕途寥落后的不得已为之。对于此后的打算,“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二句借用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说明自己的隐居之心。另一首入蜀诗《纳凉》结尾,更是化用汉乐府古诗,以“漱流付濯足,前对钓鱼翁。贪饵凡几许?徒思莲叶东”,来说明自己如游鱼一般,绝无争名逐利的世俗“贪饵”之心,只求漱流濯足的隐世生活,来保持高洁的心境。研究多认为王维直至晚年,才在政治打击下隐居辋川,终日流连于终南山水之中。但实际上在此时期,王维的隐居之心便有所流露。而这样强烈的“隐居”追求,其实也侧面反映出王维在从政之风影响下的一些失意与消沉。

此时的王维,有入仕之才,报国之心,却无功业索求之苦,政治失意之悲,在几经挫折之后,反而保持一向的恬淡闲适之心,是盛唐诗人中难得一见的淡泊心境。正是这种独特的心境,构成了其入蜀诗那种浑然天成的清远冲淡之味。

(二)漫游之风下的蜀地思忆

漫游作为唐朝文人另一大社会生活主题,对诗歌创作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从政、科举、入仕的主题,带来的是王维情感上的表露与清淡闲适的风格特征。那么漫游则直接拓宽了王维诗歌的表现场景,是其能写下入蜀诗的直接原因。

王维的漫游经历可追溯至其十五岁,此时的王维交友广泛,从友漫游长安洛阳之间。而因蜀地离唐朝政治中心长安距离较近,又因其闭塞未开化而多为贬谪之地。所以唐朝文人的蜀地漫游风气由来已久,或因被贬谪而赴职,或因出长安途经,或因躲避战乱而流落此地。王维入蜀漫游,据推测也只是布衣身份闲居长安之时的偶然途经,并无政治目的,只有在外游历的淡淡思忆之情。

例如此行的收束之诗《晓行巴峡》,便是这种思忆之情的明白写照: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旧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蜀地特色,将风景刻画得极其清新自然,与诗人的思乡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之下,使得情感更加浑融,也更加突出了这种漫游在外的思忆之情。

二、王维入蜀诗的思想渊源

在开明的文化政策和繁荣发展的政治经济的影响下,唐朝社会形势总体而言处于向上的、变革的,因此文人的思想便尤为开放和活跃。而对王维影响最深的,就是崇信佛老的思潮。

王维与佛学的渊源始于其母亲,开元十七年返回长安之后,更是跟随大荐福寺的道光禅师精研顿教。顿教又称为大乘顿教,主张不立言句,只辨真性。顿便是顿修、顿悟。这样的佛学精研,无疑给王维的诗歌创作带来极大的影响,由早年的任侠之风渐渐转为后期的寄情山水,入蜀之行也是一个重要过渡点。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价王维五绝“却入禅宗”,禅宗是在印度禅学的基础上,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构造出一种最适宜当时文人士大夫风格的宗教信仰。

王维的禅宗思想常常渗透其诗作之中,尤其是山水诗,佛教义理的融合使得清新自然的山水诗中带有一种耐人咀嚼之味,这也是王维对山水田园诗最大的突破。其入蜀诸诗中,一首《戏题盘石》便将这种禅意写得韵味无穷:

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泉水击石,垂杨拂杯,春风送花,都在无意之间,却能创造出“解意”之举,变成了有意。从“无”到“有”,这是禅宗“空无”思想的映射,短短几句,山水如画,富含禅理,韵味无穷,更有象外之象,味外之味。

三、王维入蜀诗的艺术特色

(一)主观性与片段式

王维入蜀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便是其主观性的抒情方式与片段式的心灵感悟。唐诗的发展脉络中一条重要线索,便是由唐前期诗人主观情怀的叙述逐渐过渡到中叶以后偏向客观事实的描绘。也是其主观性抒情功能与客观性社会功能的一个侧重转换。王维的诗歌,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上继陶渊明和谢灵运,融合二者长处加以发挥,使得诗歌章法由汉魏六朝的有头有尾、平铺直叙,转换成盛唐所流行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新诗体。这种诗体伴随着律诗的典型化,而构造出一种“截取横断面”的表现方法。即略去头尾,集中反映诗人刹那间的心灵感悟,抒发诗人最真实的主观情怀。是一种主观性的抒情方式,表达的也是一种片段式的心灵感悟。

王维的入蜀诗中非常淋漓地展现了这一点。一如《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

危径几万转,数里将三休。回环见徒侣,隐映隔林丘。

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

望见南山阳,白日霭悠悠。青皋丽已净,绿树郁如浮。

曾是厌蒙密,旷然消③人忧。

开头便直接抒发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危径几万转,数里将三休”,紧接着,一句“回环见徒侣,隐映隔林丘”,又借同行友人道出出游之事,人与景交相掩映,又将心底的情感蕴含其中,化作一句“旷然消人忧”的感叹,即使是心中的淡淡烦闷,一贯厌烦的茂林树木,也因为这样美丽的景色而释然。

王维的入蜀诗侧重的是主观情怀的抒发,写景纪行多为片段式的心灵感悟,通常有如一幅图画或几声音符。这种独特的章法结构,实际上也和其禅宗思想有关。禅宗学说的义理在于启悟。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借日常事象通过联想,来达到直觉式的顿悟,是以有限事象求象外之意。一如《纳凉》:“贪饵凡几许?徒思莲叶东”。又如《戏题盘石》:“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王维的入蜀诗作,便是通过沿途所见之景某个瞬间给人以直击心灵式的顿悟,从而抒发出内心感悟。

(二)山水如画之景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以其独特的画工技巧来创作诗歌,通过对色彩、声音、布局、取势等手法的运用,来使得诗中的山水也能呈现出很强烈的画面感,从而表现出意境的淡远和幽深的禅意。

对于声音,“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两句,“飒飒”与“潺潺”以声衬景,描绘出一幅松间落雨,溪水穿石的山间图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王维山水诗最值得称道的,便是其对于色彩的把控。“涟漪涵④白沙,素鲔如游空”(《纳凉》),“白沙”“素鲔”,尤为清淡,水面上细小的波纹都潜入到水下的白沙之中了,白色的鲔鱼宛如在虚空中游泳似的,极言水的清澈明净。

王维的画工,还体现在他对于景物布局的安排上。“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晓行巴峡》),宽阔的江水,晴空之下,却只有一女在此浣纱,虽有众鸡啼叫,也只闻其音。以少寓多,恰当留白,更显得画面的宏大与美丽。最后,是取势。体现在视角的转换上尤为明显。“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山桥”不可能出现在树梢之上,但王维如此写来,实际上是平面绘画中表现远近层次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远近重叠表现出画家视角的美景。

(三)自然闲淡之风

王维入蜀诗的艺术特色,除了其抒情方式和艺术技巧上的独特,还在于其自然闲淡的诗体风格。

关于王维的诗风,陈伯海在《唐诗学引论》中有言:“王维、孟浩然多写山林隐逸,意境清空淡远。”对于其诗体,入蜀诗包含了五古、七绝、排律三种。明胡应麟认为其五古“以高闲、旷逸、清远、玄妙为宗”,排律读起来更是“真如入万花春谷,光景烂漫,令人应接不暇,赏玩忘归”,而七绝则“和婉中浑成,尽谢炉锤之迹”。

概括起来,便是清空、自然、闲淡。王维的这种独特诗风,追根溯源,实则仍是其禅宗思想带来的审美情趣、艺术思维方式乃至审美心理的变革。因此,审美情趣上,王维力求自然,而不露痕迹。他借入蜀诗表现对“隐居”的追求,对于政治的消沉与排斥,是其淡泊心性的自然流露。以“自然”求“本心”而悟“真如佛性”,最终得以达到自然闲适的境界。

四、结语

王维的一生,学界大致用安史之乱作为分界点,前半期少年热忱,热衷从政,具有入世之心;后半期则中年消沉,隐逸山林,于山水中寄托禅意。他写入蜀诗所处的时期,恰好是在早期之后,隐居之前。此时的王维少年得志过后又几经挫折,漫游过许多地方,又经历亡妻之痛,心境已经发生过许多变化,反映在诗歌创作中,便形成了其入蜀诗的艺术特色:既有政治上的消极、追求隐逸山林的心境流露,又有漫游在外的游子之思;既有山水自然之美,又能在自然中饱含禅意与哲理,浑然一体,全无锤炼痕迹。其入蜀诗的艺术手法,既有主观式的抒情方式,又有片段式的章法结构,同时以独特的画工技巧,于布局、取势、色彩、声音中对蜀地美景加以描绘,展现清幽的山林美景和蜀地的风土人情。自然与禅理交融,情与景交融,语言蕴藉深沉,形成了入蜀诗自然闲淡的诗风。

注释:

①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续编》,巴蜀书社1987年版,第73页。

②(唐)王维著,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89页。

③一作“销”。

④一作“含”。

参考文献:

[1](唐)王维著,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续编[M].成都:巴蜀书社,1987.

[4]张清华.王维年谱[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5]陈伯海.唐诗学引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6]李明,袁海霞.论王维诗风的演变[J].湖北社会科学,2011,(07):136-138.

[7]袁行霈.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J].社会科学战线,1980,(02):276-283.

[8]谭优学.王维生平事迹再探[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02):81-85.

[9]郭江波.王维诗歌桃源主题新变——以早期作品为中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2,37(06):27-33.

[10]吉牛乌合.唐代文人入蜀诗研究[D].吉林大学,

2020.

[11]杨一恒.唐代巴蜀——襄洛线与文人诗歌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22.

[12]林萍.巴蜀文化与唐代诗歌[D].陕西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

杨璐妃,女,四川巴中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偷袭与反偷袭
谁是谁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敦煌壁画对中国特色动画片的启示
汤显祖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