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昊 王振华 王久龙 李淼
摘 要: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历经60余年发展,坚持为党育人的初心、为国育才的立场,紧抓师资引进、培养、评价和奖励等关键环节,形成一整套有特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体系;构建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毕业要求“三环节一主线”的培养模式,形成基于工程认证理念的农业水利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从突破教材和章节定式进行教学内容改革,采用最直观、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式,到利用网络新媒体改善教学手段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从改善实践教学硬件设施、指导学生实践项目、创新创业教育和党员先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上推动实践教学质量提升;从改进课程考核,开展德育考试上发展多元化评价体系。形成以弘扬兵团精神为育人基石,以服务维稳戍边为发展特色的农业工程专业课程育人体系。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边疆农业水利建设技术人才,深刻回答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关键词:兵团精神;师资建设;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课外实践;考评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8-0093-04
Abstract: Agricultural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specialty of Shihezi University has a development history of nearly 60 years, which always adheres t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position of educating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grasping the key links such as introduction, cultivation, evaluation and award of teachers to form a set of distinctive high-level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system. The training mode of "three links and one main line" including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 and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was constructed, and the training system of agricultural water conservancy professional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ngineering certification was formed, which includes the measures from breaking through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hapters to reform the teaching content, adopting the most intuitive and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s, to using the network new media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s to promote the mixed teaching reform, the improvem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hardware facilities to guide students to practice projec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arty pioneer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urriculum assessment to carry out moral education examin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 A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courses with the spirit of the Corps as the cornerstone of education and the service of maintaining stability and guarding the border a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was formed. A large number of frontier agricultural 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technical personnel have been trained to "go, stay, and do well", which has profoundly answered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what kind of people to train, how to train people, and for whom to train people".
Keywords: corps spirit; teacher construction; training program; curriculum teaching;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evaluation mechanism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这一精辟论述,导引出今后一段时期内高校德育研究探索的方向和出发点[1]。2018年9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019年9月29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1954年10月成立,70年来广大兵团军垦职工栉风沐雨,扎根边疆,艰苦奋斗,忠实履行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光荣使命;形成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 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2]。石河子大学与共和国同龄、与人民军队同源、与兵团精神同根;是祖国最西北的一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入选“部省合建”高校,纳入教育部直属高校排序,成为维稳戍边、建设边疆的重要力量。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来校调研时,也对石河子大学在内地生源留疆工作上的成效给予肯定。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始建于石河子大学前身石河子农学院成立之初,1960年开始本科招生,始终探索并形成了具有可示范、推广意义的课程育人建设体系,为石河子大学乃至边疆所有高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范例。
一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课程育人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历经近70年发展,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始终坚持以弘扬兵团精神为育人基石,以服务维稳戍边为发展特色,在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案修订、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和考核设计等多环节融入德育教育元素,进行全方位课程育人体系建设,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一)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课程育人的关键
高校教师是科学文化的传播者,是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育者,因此,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课程育人的关键环节[3]。经过多年发展,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现有本专业教师4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5人,副高级职称21人,中级职称1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达到76.6%;具有博士后1位,博士学位14人,硕士学位22人;本专业还有4名专职辅导员老师。
高层次人才引进是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基础[4]。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先后引进西安理工大学毕业的王春霞博士、新疆农业大学毕业的张金珠博士和姜海波博士、长安大学毕业的乔长录博士;输送青年骨干教师陈伏龙、周阳、杨广、刘洪光到天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校攻读博士并已获得博士学位。有特色的培养体系是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抓手[5]。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课程组新老教师结对认亲,与对口支援高校建立导师培养制度,举办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师讲课比赛,职称晋升前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教师实践锻炼,相互听课10课时制度以及春踏青、夏登山、秋赏叶、冬堆雪等有特色体育交流活动。2022年初,水利建筑工程学院还利用农业工程学科经费,出台《支持教师发展计划》,促进教师成长、成才,带动学科发展。
(二) 培养方案修订是推动课程育人的基础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高度重视本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构建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毕业要求“三环节一主线”的培养体系,形成了基于工程认证理念的农业水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根本,设置了科学合理的全课程体系架构,培养适应国家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发展需要,具有系统的农业水利工程学科基础理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工程职业道德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全课程体系架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培养对象为全日制本科院校学生,培养方案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三部分组成,全课程体系架构见表1。
根据表1不难看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的课时总量占到总学时数的69%,实践课程的总课时量为31%。全课程体系综合体现了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契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彰显了理论知识培育优先、专业技能够用的育人目标。在表2中可以看到,必修课中德育课程课时为27,在必修课中占比17%,这一数据在选修课中分别为7.5和25%,占比均较高,体现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对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视程度及相关方面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
全课程体系的德育课程设置,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在注重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加大了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课程设置理念,分析得出德育课程设置在该方案中的特征,见表3。
通过表3可以看到,德育课程在该方案的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大,其中德育课程以及德育辅助课程所占总学分数的比重为18.3%。同时,为避免德育教育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上,本专业专门设置第二课堂,依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方案”认定其选修学分,鼓励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以生活为本、以实践为中心,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并回归现实生活,深化德育教育,显著提高了高校德育教育的成效。
(三) 课堂教学是推动课程育人的抓手
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 2号文),要求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课堂教学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传播的主渠道[5],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融入教材和课堂,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改善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多维度形象生动地入耳、入脑、入心,将兵团精神的德育教育价值贯穿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育人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志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始终以培养学生为中心,从现实性、前沿性两个维度融入兵团发展及兵团精神相关元素,突破教材和章节定式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现实性主要体现在,高校中很多理论性的课程都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6]。要让课堂“活”起来,就要把教学内容与兵团的典型农业水利工程相关背景和发展历程融合起来,联系学生的生活阅历与课外实习,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将对工程的认知和分析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7]。建成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是国家赋予兵团的首要任务之一。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只有通过课堂传递学生最前沿信息,培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推动兵团农业现代化继续领跑全国。
2020—2022年,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老师承担石河子大学混合式教学改革项目7项,推动石河子大学混合式教学实践案例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混合学习助力优质高等教育案例集”,获得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试点项目单位”和“混合式教学试点单位”。学生通过推进混合式课程改革,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得到了提高。“基于工程认证历年的农业水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荣获石河子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 课外实践是推动课程育人的助力器
课外实践是推动课程育人的重要环节,能促进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直观地了解社会需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培养敏锐的社会眼光[8]。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农业水利人,如何培养新时代的农业水利人”这一时代命题,在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指导学生实践项目、培养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党员先锋志愿服务等方面,融入区域需求,融入兵团精神,融入石大特色,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德育创新实践,实行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素质齐头并进的农业水利人才培养方法,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在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上,伴随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获批石河子大学一流建设专业,农业工程学科入选教育部部省合建牵头学科,教育部和大学都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水利与土木工程教学实验中心、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平台,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相关仪器设备总资产超过1 500万元,超过1 200台件。经过发展,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还建成一支14人的研究生以上学历专职实验教学团队,编制《灌溉排水实验指导书》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相关指导书籍8部。
指导学生实践项目上,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始终坚持有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课程教育的第二课堂[9]。通过支持学生实践项目,培养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业水利工程技术难点。截至2022年底,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寒暑期社会实践及科研创新活动受益面100%;获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等各类国家级奖项29人,获省部级奖68人。2019年,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石河子大学获得优秀组织奖;在首届全国大学生农业水利工程及相关专业创新设计大赛荣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李文昊、王振华两位教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兵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1项进入全国赛答辩环节(二等奖以上)。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兵团精神育人,扎实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边疆培养农业水利工程创新创业人才,促进就业质量提升,成为实践课程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
党员先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创办,在全大学推广的一项德育教育实践活动。活动以学生党员为主,全员参与开展党员先锋志愿服务。
(五) 完善考评机制是推动课程育人的保障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顺利通过两轮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志着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已达到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标准及要求,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为积极贯彻工程认证教学理念,进一步提升教育标准及教学质量,强化毕业生的国际竞争力,本专业紧密围绕学生的认知能力科学地设置考查形式和内容,修订完善了有助于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
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学业警示制度、留级制度和退学制度等(表4),综合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严把考试和毕业关,坚决取消“清考”,严肃处理各类毕业设计(论文)学术中的不端行为,严格毕业要求,严把学位授予关,健全了人才培养质量过程监管制度。优化德育素质考核,保证正能量和实效性。
本专业德育素质考核体系坚持正面倡导为主、负面抑制为辅,肯定为主、否定为辅,自我教育为主、批评教育为辅,积极强化正面激励的作用,在纵向上引导学生不断进步[10],通过周评、月总结、自评、核查和公示,使德育考核评价结果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并且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改正和提高。
二 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课程育人体系建设成效与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高校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圣地,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引领之处[11],石河子大学秉承“以兵团精神育人,为维稳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建校70年以来,石河子大学先后培养各类毕业生18.3万人,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64%的毕业生留在新疆就业[12]。
经过长期发展,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于2013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2015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新疆第一个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并于2018年通过第二轮国际工程教育认证;2019年获批石河子大学一流建设专业;2021—2022年荣获石河子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同时建有农业水土工程硕士点、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具有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农业工程学科入选教育部部省合建牵头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B-,是石河子大学排名最靠前的两个学科之一。2019年获批农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本专业多年平均就业率超过98%,留疆率74%。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边疆水利建设技术人才。
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将课程育人体系建设与兵团精神有机融合,无疑会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兵团和区域发展,认知兵团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边疆高校课程育人体系建设与地方文化有机融合,既是高校教育之目的所在,也是优秀文化传承和弘扬之所需。
参考文献:
[1] 俞艳.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道”与“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30):9-13.
[2] 胡建松.兵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研究生党员教育的现实考量[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2,32(3):5-9.
[3] 赵乘麟,黄国华,黄磊.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形式下师资队伍建设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52):107-110.
[4] 黎盼,郝一帆.关于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探索与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4):103-106.
[5] 顾明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育现代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4(4):1-4,149.
[6] 葛婧茹,李运仓,陈宏.高校传承地方红色文化的路径分析——以石家庄红色文化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30):36-39.
[7] 熊志坚,董倩宇.本科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生成机制与综合评价研究[J].高教学刊,2021,7(16):1-7,12.
[8] 谭中胜,吴跃进.践行“互联网+教育”紧跟信息时代发展步伐[J].当代党员,2020(17):33-34.
[9] 马平.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课外活动实践探究[J].江苏高教,2020(12):104-107.
[10] 李仙岳,李为萍,闫建文,等.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机制初探——以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5):18-21.
[11] 毛学松.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再认识、反思与优化路径——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视角[J].教育教学论坛,2022(27):41-44.
[12] 赵宝新,杨丽娜,赵丽新,等.坚定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实现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3):4-5,16.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项目(教思政厅函〔2024〕2号);中国水利教育协会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水利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强实践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水教协〔2023〕32号);兵团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素质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兵教函〔2023〕45号);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机制创新实践”(教高厅函〔2020〕1号)
第一作者简介:李文昊(1988-),男,满族,内蒙古赤峰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农业水利工程系书记。研究方向为农业水土工程相关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