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方宣
他是中国最早的“红十字会”和平民教育的发起人,曾经帮助孙中山进行革命工作,对张学良的影响也很大。他全方位关注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与各界精英一起力图改变中国人被压迫、受奴役的现状,成为知名外交家……
中国最早的“红十字会”与平民教育发起人
1882年11月,余日章出生在湖北武昌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余文卿是武昌圣公会高家巷圣约瑟堂的牧师。受牧师家庭浓重的氛围影响,余日章很早就对传入中国的基督教会产生兴趣,小小年纪便入读教会学校文华书院,后来顺利考入上海最为著名的教会大学圣约翰大学学习。余日章毕业后赴美留学,在美期间与同学王正廷、曹云祥等人发起成立留美中国基督徒学生会,出任副总干事,这便是他一生事业的开始。
随着西风东渐,中国各界社会名流中开始不乏基督徒,但是基督教作为外来宗教一直难以融入本土。随着中华民族救亡热情日益高涨,科学知识的传播使得反教思潮越演越烈,中国人意识到社会进步只能依靠科学而不是宗教。为了消除两者的冲突,许多有识之士多方奔走,尽心尽力,余日章就是其中的一位。
余日章从海外学成归来,重新回到母校武昌文华书院任教。武昌起义期间,他利用教师身份组织学生成立“红十字会”,自任总干事,参加起义,这是中国最早的“红十字会”组织。余日章充分利用这个组织的影响,在汉口圣保罗教堂建立临时伤兵医院,自任汉口救灾执行委员会主席,为起义军民及战区灾民服务。
当时清廷派提督萨镇冰率海军前来镇压起义,情况万分危急。新任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在危难中,想到自己与萨镇冰有过一段师生之缘,便计划派人去清军营中劝慰萨镇冰“与民军合作”,停止进攻。余日章自告奋勇愿意前往,黎元洪大喜,遂增派二人为副手,同乘舢板去萨镇冰水师营。船行到江中突然炮声隆隆,炮弹在船四周炸起一个个大水花,清舰破浪而来,士兵举枪瞄准。余日章从容以对,不慌不乱,船舰靠近时他提出会见萨镇冰,说有要事相商。一开始萨镇冰态度严厉,让他赶快离开,否则将炮轰武汉三镇。余日章无奈,只好回去请求黎元洪给萨镇冰写信,由他转交。黎元洪当即修书一封,余日章再次前往,举起手中的信函请求与萨镇冰相会。经委婉陈词,又提到其老师黎元洪的亲笔信,萨镇冰态度有所缓和。待他看过黎元洪的信后,答应“不攻击民军”,解除了起义军的危机。
余日章的才情和能力给黎元洪留下了深刻印象。得知他的英语水平非常高,黎元洪当即聘请他为自己的英文秘书,兼任湖北军政府交涉局局长,负责为当时的革命军筹措粮款。
余日章任文华书院校长时,加拿大籍教师康明德写了一首《学生军军歌》,余日章认为写得好,便为它谱曲。这首《学生军军歌》歌词新颖,节奏明快,唱出了革命党人的英雄气概,武昌起义爆发时,这首歌曲被作为起义军军歌,激励将士们冲锋向前。
1913年1月,余日章进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工作,任演讲部主任干事。他力图改造中国基督教,使之能够与国家民族的精神相契合,尝试把青年会转型为一个爱国的、服务社会的、具有世俗特征的组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余日章开始在全国各地演讲,演讲时挂着图表、幻灯、仪器和模型,传播科学理想、教育救国和平民教育理念。后来在青年会他还特设了平民教育科,聘请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晏阳初为平民教育科干事,调查各省平民教育现况,同时在长沙、烟台、杭州、汉口等地开创平民教育运动,以图影响全国。
长期工作在第一线,余日章深切感受到平民教育的重要。他当初从海外留学回国时,就怀有扫除文盲的雄心壮志,应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参加过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并任北京《英文日报》助理主编。但当时中国社会方方面面大力倡导普及教育,这种教育仍是对很少数挑选出来的文盲施教,无法惠及绝大部分百姓。如何普及平民教育,让普通百姓认字识字,让平民教育成为教育体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余日章认定平民教育比一般的学校教育更加迫切与重要。
余日章认为教育为强国之基础,他非常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曾慷慨解囊,捐银洋一千元,在家乡西良湖创办小学,责成他的族侄——时任西良乡乡长余新祥具体经办。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所有教室六间、宿舍三间、礼堂一个,共约一千五百平方米的新型学校拔地而起。余日章任该校名誉校长,教师薪金及办公费等均由他个人捐款支付。学校开办后,他还亲自督促,免费安排当地儿童入学。余日章亲自召开了一次未入学儿童家长会议,散会时,他用膏药将每个与会家长的眼睛蒙上一只,说:“若再不送你们子女上学,下次开会,就将你们一双眼睛都贴起来,叫你们都做睁眼瞎,摸回去。”
在余日章手下负责平民教育的晏阳初,后来成为民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人们往往以为中国的平民教育是晏阳初一手创办的,其实平民教育最早的理念来自余日章。
与孙中山、张学良成为密友
随着名气日盛,余日章与很多社会名流成为亲密朋友,其中就有孙中山和张学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废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进行护法战争。后来孙中山从广州移居上海,人在上海的余日章时常与他见面,几乎每晚都前往孙公馆探望孙中山。此时,孙中山正在着手草拟英文《实业计划》,余日章与当时代替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代校长的蒋梦麟、宋庆龄等一同协助他用英文写作《实业计划》,他对孙中山推动中国富强的理念以及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理想也非常赞赏。
后来蒋梦麟在回忆录中回忆说:孙中山先生是中国第一位有过现代科学训练的政治家,他的科学知识和精确的计算实在惊人……在他仔细研究工业建设的有关问题和解决办法以后,就用英文写下来。打字工作全部归孙夫人负责,校阅原稿的工作则由余日章和我负责。一切资料数字都详予核对,如果有什么建议,孙先生无不乐于考虑……
为了进一步支持孙中山,余日章还积极参与了孙中山《建国方略》的编纂工作。孙中山逝世后,余日章发起追悼孙中山大会。他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名义,致函全国各城市青年会,发起举行孙中山先生追悼会。
余日章主导的青年会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适合青年活动的公共场所,人人都可以在此打球、游泳、健身、讲演、学习英语。青年会活动场所对公众开放,同时还设立廉价宿舍、食堂,代为介绍工作,深受年轻人欢迎。后来其服务范围再度扩大,创办了不收费的工人夜校、女工夜校、平民识字班等。如有天灾发生,便组织募捐救济。
张学良很早就认识余日章,并且深受余日章思想的影响。那时,张学良经常到基督教青年会打球。一次,余日章要在青年会举办演讲,张学良也过来听,结果越听越上瘾,后来凡余日章的演讲他一场不落,风雨无阻,渐渐就和余日章成了知音。
青年会出版的书籍张学良也爱读,且受影响很大。一天晚上,张学良和余日章谈了一个通宵。对此,晚年张学良回忆说,这一夜长谈让他一生难忘:“余日章告诉我,一不要作伪,伪来伪去,最后伪到你自己头上;二要遵从舆论,不要假造舆论;三要牺牲自己,为大众解决痛苦,特别不要为解决自身的痛苦,而来牺牲大众。”张学良还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余先生的教诲历历在目,我把它写下来,一则算我纪念余先生,二则我要把他的明教垂诸后人。”由此可见余日章在张学良心目中的地位。
张学良对余日章的感情甚至惠及余日章的弟弟余日宣: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余日宣成为沪江大学文学院院长。他有意通过学生劝张学良将军抗日,便鼓动沪江大学“边疆问题研究社”发起组织西北考察团,由各学院、系挑选十八名学生组成,他自己亲任顾问。考察团从上海出发,经南京、徐州、开封、洛阳到达西安。张学良听说沪江大学考察团到达西安,领队是余日章的弟弟余日宣,便出面接见,地点就安排在张府会客厅。张学良早早在会客厅迎候,与余日宣和学生们一一握手,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有问必答,事后受到各界一致好评。
知名外交家
余日章还关注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与各界精英一起力图改变中国人被压迫、受奴役的现状。他有眼光,有思想,口才好,擅演讲,曾多次代表中国出席国际会议,成为当时知名的外交家。早在1913年5月三十岁时,他就代表中国青年出席了世界学生青年会。
1921年11月12日,太平洋会议在美国华盛顿举行。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美、英、日等国希望通过此次会议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等都要派出代表团参加。上海各界不放心北洋政府,希望余日章和北大代校长蒋梦麟两人以国民代表身份参加,孙中山欣然同意,当即致电美国华侨,表示完全同意余日章和蒋梦麟代表参会。余日章与蒋梦麟代表中国与西方各国代表进行唇枪舌剑的谈判,有效地行使了中国代表的权利。
随后,出席国际会议便成了余日章的家常便饭。他1924年出席了在美国召开的青年会国际会议;1927年赴檀香山参加太平洋国民会议,就日、英、美等殖民者占领中国的主张进行劝阻。作为国民代表,他利用参加国际会议的便利条件,在美国连续进行约九十场演讲,介绍中国情况,呼吁美国遏制日本对中国的入侵。当时中日争端渐渐进入战争状态,很多人不明真相,余日章就利用外交手段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1933年1月,余日章在美国拜会国务卿史汀生,获悉日本继侵占中国东三省后,又突破山海关进军关内……他一时受不了如此强烈的刺激,突发脑溢血,在国务卿史汀生办公室突然晕倒。晕倒后的余日章已经不能张口说话,他的朋友梁士纯得知后当即赶到,那天天气非常寒冷,梁士纯因为匆忙,连件御寒的大衣也没有穿。余日章担心他受寒,打着手势要他穿上冬衣,以防生病。这一幕被史汀生看在眼里,他十分感动,曾说:“余日章是个伟大的人物,我们应当用种种方法使他康复,让他继续为世界服务。”
然而,余日章被送往华盛顿海军医院医治后,并没有多大效果,于同年9月归国休养,从此瘫痪在床。三年后的1936年1月22日,余日章不幸早逝,时年五十四岁。其身后留下四子三女,皆学有所成。
教育家黄炎培先生闻讯后,亲自撰写了“余日章君纪念碑”的碑文,高度颂扬了他奋斗的一生:
……君常演讲:吾人为公众利益,为国家幸福,虽丧生命,非所宜恤。君数度拒绝作官,然协助政府,解决国际间不少困难。二十年来,我与欧美立约,及其他交涉,无不与君直接间接有关,而君不自名也。君终身清高,淡泊,耐大劳苦,见义必为,最爱护同类,尤爱护青年。常立清寒学生协助金,青年以是获留学国外者无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