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吴光燃,1974年生,广西龙州人,在职研究生,理学硕士,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
摘 要: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提高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在中职思想政治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抗洪救灾”思政案例为切入点,探索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通过深挖教材内容,融入思政元素;引入典型案例,设计驱动性问题;模拟案例应用,在讨论中升华情感;回归生活实际,进行社会互动学习;评估与反思,持续改进教学方式等具体做法,构建高效的中职思想政治课堂。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哲学与人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1-0128-04
案例教学法是20世纪初哈佛商学院倡导采取的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旨在分析实际商业案例,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案例、讨论和模拟决策的过程,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法强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的讨论与分析,在真实或贴近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柯瓦斯基、舒尔曼和曼莎斯等学者对案例教学法的定义各有侧重,但其共识在于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策略,既能传授知识和理论,又能训练学生的推理、批判思考及问题解决技能[1]。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习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观察、模仿和模型是学习的关键组成部分,学习者通过与知识的互动来建构意义。因此,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提供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案例,并有效运用案例中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中职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强调了中职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了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中职生全面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在此背景下,笔者以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为例,探究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引入案例教学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使思想政治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具吸引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为中职思政教育提供新的教学路径和方法论支持。
一、深挖教材内容,有效融入思政元素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旨在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解决人生的重要问题。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大思政课”教育资源,主动把与学生经验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提高思政课教学的生活化、现实性[2]。如抗洪精神蕴含着人们在同洪水搏斗中展现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崇高精神品格,教师可以打造“抗洪救灾”思政课堂,引导学生学习抗洪精神。为促进案例教学法的有效运用,教师可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梳理思政教育与抗洪救灾思政案例的契合点(如下页表1所示)。
抗洪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新时代中职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中职思政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抗洪精神等思政素材,深入挖掘与运用思政案例,不仅能够将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践相结合,将抽象的哲学原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而且能够深化学生的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师要利用好抗洪救灾案例,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感悟中华民族面对灾难时展现的战胜困难的信心、决心、能力和行动及其中体现的互助共济的传统美德、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引入典型案例,设计驱动性问题
在中职思政课程教学中,教师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热点的典型案例,可以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将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深度[3]。案例的选择应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如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社会新闻、历史事件或是生活中的小故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案例的真实性。在展示案例后,教师应提出精心设计的驱动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将个人观点与社会现象联系起来,通过更深入的案例分析审视问题,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吸收知识。
以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第四单元“顺应历史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第三课“理念信念与意志责任”的教学为例,在引入典型案例时,教师可以挑选抗洪英雄周昆训连续作战、不顾个人安危指挥抗洪救援的新闻报道,辅以图片,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洪灾的严重性以及周昆训的勇敢和果决。在学生初步了解案例后,教师可以根据案例提出一系列驱动性问题(如下页表2所示),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深入分析案例,从周昆训的个人勇气与决策力、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团队协作与领导力、社会责任与个人贡献等多个角度解读案例,思考案例背后的深层问题及其与理论知识的联系。这样通过引入典型案例以及设计驱动性问题,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了理想、信念与责任的重要性,并将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激发学习动力,进一步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
表2 典型案例与驱动性问题设计
[案例:周昆训的忠诚与担当 2023年8月初,吉林舒兰境内遭遇连续强降雨,金马镇、开原镇和七里乡等村镇桥梁垮塌、道路受损,2300余名群众被困,情况万分紧急。周昆训坚守在抗洪一线,不辞辛劳,深入洪水之中,不断寻找被困群众,帮助他们脱离险境,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的忠诚和担当。不幸的是,周昆训在救援被困群众期间突遇洪流冲击,壮烈牺牲,年仅46岁。 驱动性
问题 如果你是周昆训,在面对如此紧急的洪灾情况时,你会如何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发挥自己的作用? 结合“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这一课题,你认为周昆训是如何将自己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责任? 周昆训在连续作战、疲劳奋战中依然坚持救援的精神,这对你个人树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有什么启示? 当讨论社会责任感时,我们从周昆训的事迹中如何理解在现代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能对社会做出贡献? ]
三、模拟案例应用,以讨论升华情感
在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第四单元“顺应历史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的教学中,教师引入抗洪救灾英雄事迹作为案例,通过讨论、决策模拟,引导学生理解决策过程,使思政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和反思的过程,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小组讨论与交流
学生围绕“周昆训的忠诚与担当”这一典型案例进行小组交流与讨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鼓励学生深入探讨周昆训英雄事迹背后的深层意义及其在当前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个人英雄行为的社会价值,引发学生对个人责任、勇气及集体利益等概念的深思。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如何在极端条件下展现个人信念、如何在困难面前做出决策,以及个人行为对社会和集体的贡献等驱动性问题开展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分享个人对周昆训不畏艰难、勇敢担当的理解,从而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从周昆训的行为中提炼可运用于自己生活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如在遭遇个人和集体利益冲突时的抉择方法、面对困难时的心理调适方式等。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化对案例的理解。学生通过互动式学习,能够将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周昆训的实际行为相结合,从中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能力通过自己的行为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未来生活中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成为具有理想信念和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二)模拟决策过程
在模拟决策过程中,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驱动性问题,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扮演周昆训及其团队成员面临与真实抗洪救灾相似的紧急情景进行深入思考,不仅要理解周昆训英勇救援的复杂背景,还要从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分析和决策。首先,面对紧急的洪灾情况,学生需要考虑利用有限的资源制订切实可行的救援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个人在历史潮流中的行动和作用对社会的意义。其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讨周昆训如何将个人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对社会的具体贡献,从中理解理想信念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可以通过具体行动表现出来。学生需要反思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个人的价值观和信念,以及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再次,教师引导学生在模拟决策过程中评估不同的救援策略,并选择最优解决方案,理解在极端条件下坚持救援的重要性,即周昆训不懈的救援精神,鼓励学生树立积极面对困难、勇于担当的人生目标。最后,教师通过周昆训的事迹,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理解和践行社会责任感,深刻地领会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对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我价值。这一模拟决策过程,强调了个人行动的社会影响力,激励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如何将个人理想信念转化为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全班分享与反馈
各小组将讨论得出的结果和决策过程向全班分享,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和反馈,对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行深入分析,共同构建一个多视角的沟通交流平台,以促进思想交流和情感共鸣。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其他小组对同一案例的不同见解和解决策略,从而拓宽视野,激发对社会责任、个人信念的深入思考。教师在此过程中发挥着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对比和评价不同的解决方案,指出其中的优势和潜在风险,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升决策的效率。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从周昆训的事迹中提炼出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贡献的深刻启示,如在面对未来的挑战和责任时,要坚持理想信念、勇于承担责任,并通过具体行动实现自我价值。学生通过讨论周昆训等人的英雄行为,能够深切地体会到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个人的勇气、坚持和牺牲可以成就更大的社会价值,由此加深了对“理念信念与意志责任”这一主题的理解,提升了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为自身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积累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回归生活实际,进行社会互动学习
在思政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模拟应用案例的深入分析方式,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实际,将所学的哲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在深刻理解历史规律、理想与现实、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的基础上,通过具体行动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实现人生理想并增强社会责任感。首先,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深化对理念信念与意志责任的理解,体现知行统一的价值。例如,学生在参与灾害救助、环境保护或社区服务中,亲身体验个人行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解个体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的相互作用。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历史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体的选择和行动共同推动的进程。其次,将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的探讨具体到每个人的行动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只是帮助他人,也是在践行自己的理想信念,展现个人意志和责任。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理想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而应通过实际行动去实现,从而明白知行统一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白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认识到把个人追求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的表现。最后,参与社会实践不只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更是学生自我成长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策略,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人生目标,并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从而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致力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
五、评估与反思,持续改进教学方式
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涉及对学生学习态度、理解程度、参与活动的热情等方面的评估。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个别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学生对案例教学的看法,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教学方法的反馈,这些反馈信息对教师了解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具有重要价值。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持续改进,包括在案例分析、互动讨论中学生表现的评价,以及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的有效性进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考虑是否所有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案例内容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及教学过程是否有效促进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此外,教师还应思考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反馈调整教学计划,如修改案例选择、优化互动活动设计、调整教学方法等,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体而言,在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际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教师要精心做好教学准备、设置积极的课堂互动以及完善教后的系统评估,重视互动性讨论在激发学生思考、提炼教学要点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持续评估和改进教学方法的必要性。今后,笔者将进一步探索案例教学法在不同教学情境下的适用性与实效性,更有效地整合数字技术和互动平台,丰富教学模式,同时关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态度和能力发展的影响,从而促进中职思政教育持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7-11.
[2]王成龙,高政.“大思政课”背景下的中职思政课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4):12-16.
[3]崔秀勤.浅析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思政课堂中的运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2(4):85-87.
注:本文系2023年度柳州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新课标下‘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研究——以《哲学与人生》为例”(LZJ2023B021)的阶段研究成果。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