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共生视域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四微”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2024-06-26 19:24李琛霖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生涯规划教育班本课程高中生

作者简介:李琛霖,1991年生,广西宁明人,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生物学教学及班主任工作。

摘 要:改革班级管理形式,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是高中阶段“三新”改革对班主任提出的新挑战、新任务。赋能共生理念脱胎于现代企业管理,对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应该在充分分析班级学情、文化建设目标等基础上,以赋能共生理念为指导开发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班本课程,着力构建由“学科微团队”班本课程、“职业微讲堂”班本课程、“评析微电影”班本课程、“实践微体验”班本课程构成的“四微”生涯规划教育班本课程体系。

关键词:赋能共生;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四微”;班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1-0047-04

高中阶段生涯规划教育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活动,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宗旨,有利于将学生当下学习与未来发展联系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导向性和针对性,进而促使学生不断思考、探索,追寻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1]。但在教学实践中,高中学校在确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等方面往往缺乏系统、整体的安排,缺乏针对性,导致教育低效。笔者认为,赋能共生班级文化建设思路的提出,有助于解决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赋能共生理念包含“赋能”和“共生”两个层面。其中,“赋能”源于当代企业管理理念。美国管理学专家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Stanley McChrystal)等撰写的《赋能:打造应对不确定性的敏捷团队》一书中指出,未来组织最重要的功能已经越来越清楚,那就是赋能,而不再是管理或激励[2]。后来,该理念被运用到教育管理领域,我国学者徐朔在《“关键能力”培养理念在德国的起源和发展》一文中指出:当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现代教育都在研究同一个课题——“关键能力的培养”[3]。具体而言,就是通过高中班级管理和文化建设的“赋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人生发展规划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当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和规划人生等关键能力,就可以与他人合作形成应对不确定性的敏捷团队,即“共生”,从而快速适应社会发展,并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竞争思维强调比较,而共生思维倡导合作[4]。笔者认为,在应对飞速发展、充满未知的新时代,我们更需要关注的不是“对手是谁”,而是能够“与谁合作”,任何个体或者组织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超越狭隘的竞争,通过赋能走向互利共生,才能形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参加了南宁市蓝玉名班主任工作室,并开展了以赋能共生理念为指导的班级管理改革的行动研究。在具体研究过程中,笔者以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为切入点,以校为基、以班为本,统筹安排高中德育序列化班本课程,并有机融入生涯规划教育,形成了以“学科微团队”“职业微讲堂”“评析微电影”“实践微研学”为特色内容的“四微”生涯规划教育班本课程。班本课程是校本课程的拓展和延伸,是以班级为基本单位,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面向全体学生、富有班级特色的课程。开发和实践班本课程,有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学科微团队”班本课程:通过团队合作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包含以下三大要素:一是知己,即认识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人格特质和价值观;二是知彼,即了解外部世界,比如社会及经济发展趋势、行业就业状况、未来就业机会等;三是知己知彼,即要有做决定的技巧和勇气,要有计划地采取行动,落实有效管理生涯规划的具体事项[5]。对高中生而言,高考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抉择。面对社会的挑选,扎实的学科必备知识是高中生应对挑战的实力和信心的保障。但在“均匀分班”促进教育公平的大背景下,在具体学科知识的学习上,一个班级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学生“吃不饱”和部分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为了尽可能消除这一现象,笔者致力研发针对学科学习的“学科微团队”班本课程,以便消除学生间的差异,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

“学科微团队”脱胎于“学习小组”。笔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发现,在以往的学习小组中,普遍存在责权不明、分工不细、时间场地过于随意等不良倾向,降低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因此,在打造“学科微团队”班本课程的过程中,笔者借助赋能共生理念,指导学生从组员的能力、性格等个人特点出发,明确学科微团队的成员分工,规定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和地点,然后全员参与,协同创新,针对具体的学科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笔者积极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参考一线教学中“备课组”形式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等级排序形式,形成了以学生中的1名特尖生为“学科带头人(王者成员)”、1名拔尖学生为“学科骨干(黄金成员)”、2名普通生为“白银成员”、1名潜力生为“青铜成员”的学科微团队。“1+1+2+1”的成员组成形式,既保证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科学性,又充分考虑了不同成员的发展水平。学科微团队围绕“提升学习力”的核心目标,按照“8环节1核心”的流程持续开展研究性学习,并在班会课上主动进行交流和分享(如图1所示)。

在具体实践中,笔者所带班级按照学科分类,组建了多学科、多层次的学科微团队,并设计了一些对学习力要求较高、由学生个人难以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如语文学科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生物学学科的基因分离定律及自由组合定律的变式和应用总结任务等。这些任务成为学科微团队共同攻关的课题,实现了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改革背景下基于学科情境的有效学习,并在此过程中营造了民主活泼的班级氛围,增进了学生的互相了解和信任,提升了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和学习力。

二、“职业微讲堂”班本课程:通过家校合作丰富学校教育教学内涵

家长对学生的生涯规划影响最大,而学校是肩负学生教育培养重任、掌握学生学业特点和发展学生潜能的教育机构[6]。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生活与学习的最主要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最主要的两股力量,加强家校合作,有利于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为青少年学业发展和职业发展提供坚强后盾和保证。因此,笔者依托家长资源研发了“职业微讲堂”班本课程。

实施该课程主要通过邀请家长代表到校为学生分享所在行业的历史和现状、职业需求的学历和能力、职业发展的目标和晋升的通道、职业的薪酬回报和个人成长的规划等,全景式地向学生展现真实的职场人的生存现状和心路历程,并回答学生最关切的职业问题。目前,笔者所带班级已经完成多期“职业微讲堂”班本课程,如在银行工作的家长分享的“金融与理财——银行从业者的成长路径”课程,从事人工智能(AI)行业的家长分享的“人工智能产业解析”课程等。

回顾“职业微讲堂”班本课程的实施过程,笔者发现“职业微讲堂”班本课程深入推进了家校合作,加强了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等教育教学主体的联系。在实施“职业微讲堂”班本课程的过程中,许多家长都表现得非常积极和踊跃,会事先收集学生关心的问题,认真准备PPT课件并反复修改,甚至多次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对讲座的内容、呈现方式进行打磨和改进。在这个过程中,亲子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这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讲座中,学生在收获丰富的职业知识之余,更感受到作为从业者的家长对所在行业的热爱和付出。这种敬业、专注、创新的精神,既是家长代表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生动体现,更是一泓清泉,荡涤了当下青少年普遍存在的浮躁、急功近利的不良心态。英国著名教育学家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礼物送给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造就他们完美的人格。爱岗敬业的家长代表为学生树立了可模仿可复制的榜样。

三、“评析微电影”班本课程:通过优秀电影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生涯规划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青少年社会化受生物遗传因素(DNA及表观遗传学)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双重影响,其中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是最为主要的。电影是一种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传播媒介,电影文化作为当今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2018年,由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影视教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优化影视教育的方式方法。

基于此,笔者依托赋能共生理论,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6大素养18个基本点,充分挖掘优质电影资源在生涯规划教育的应用价值,开发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评析微电影”班本课程,让学生体悟“角色生涯”、品评“电影人生”[7]。这一课程聚焦“青春·成长”“亲情·守护”“战争·和平”“文化·传承”“智慧·发展”“梦想·奋斗”“责任·担当”“友谊·爱情”等8个主题,引导学生从选片入手,围绕上述某一专题推荐一部电影作品,并向全班阐述推荐理由。在开展主题教学中,班级民主投票挑选出2部优秀影片,其中一部为中国电影、一部为外国电影,以便于学生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然后利用班会课集中观影。由于时间的限制,有时一节课无法观看完整的影片,笔者就让推荐影片的学生对影片进行剪辑和加工,形成20分钟左右的微电影视频。

区别于纯粹的“看”电影,这一课程在开始播放电影前,教师会针对影片、主题提供多个评析角度,让学生从评析角度和时代背景两方面对优秀影片进行主题观影和综合思考。在完成观影后,学生需要选择一个主题词,通过网络查找与主题词相关的影评文章,撰写电影评析报告。借鉴上文提到的“微团队”形式,学生组成“影评微团队”及时汇总团队成员的学习成果,分工合作完成本团队的汇报PPT,并在班会课上进行成果分享。在分工合作时,学生进一步提炼观点,让基于不同角度的思考相互碰撞,从而实现同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教育。在分享成果时,班主任根据班级赋能共生的现实需求对微团队的汇报PPT进行点评,促使学生将观影体验转化为共同目标和行动,实现影视教育与班级管理、学生行为养成的有机融合。“评析微电影”班本课程结束后,笔者收集整理了不同的微团队的学习成果,汇总形成了7万余字的班本教学资料《时光剪影》。

与传统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偏重传授规划知识不同,“评析微电影”班本课程更注重学生的文化体验和独立思考。该课程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立体式思考、借鉴电影中人物的生命历程,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对职业领域信息深度整合的能力,从而对不同职业生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如,在“战争·和平”这一主题的教学中,学生精选了《无问东西》和《拯救大兵瑞恩》2部优秀电影。《无问西东》让学生看到处于不同时代的4个青年人因为时代变革,在矛盾与挣扎中一路前行:家境殷实的沈光耀在时局动荡之时投笔从戎,舍生忘死;陈鹏远赴大西北研制原子弹,为国家发展强大做出重大贡献……他们对国家的责任感、对真理的求知欲、对世俗的洞察力,给了学生精神滋养。《拯救大兵瑞恩》则被誉为“最真实反映‘二战的影片”,它不再将视线对准双方高层将领的运筹帷幄,而是从普通士兵瑞恩在战场上的真实遭遇,奏响一曲对和平与生命的礼赞,引导学生对残酷战争进行反思,也让学生看到人性的光芒。

四、“实践微体验”班本研学课程:通过研学旅行拓宽学生的心胸与视野

美国职业生涯教育学者唐纳德·E.舒伯(Donald E.Super)将人一生的生涯分为成长期(出生至14岁)、探索期(15至24岁)、建立期(25至44岁)、维持期(45至64岁)、退出期(65岁以上)等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色与任务。高中生所处的阶段为“探索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考试、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并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念、职业偏好等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学生应尽可能多地参加不同的活动,一方面体验自己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一方面丰富对各种职业的认识。研学旅行是近几年逐渐被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同的一种社会实践方式。与传统的旅行或者游学不同,研学旅行的重点落在“研学”上而非“旅行”上[8]。在研学过程中,学生不是漫无目的地跟着导游走马观花,而是在“行走的课堂”中学习,“像从业者一样去思考”,这种学习方式带有鲜明的知行合一色彩。

笔者认为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突显课程的教育价值,在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在研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相关情境设置若干真实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和积累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识、自我建构,并完成对特定职业的准确理解和深度体验,为学生的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提供依据,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

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开设了“探秘左江”系列“实践微体验”班本研学课程,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关注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叶猴的生存现状和保护措施,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与保护区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走进当地的壮族村落,学习壮族的古老乐器——天琴的演奏技巧。在学生完成与当地老艺人交流后,笔者要求学生思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琴文化应如何在当代青年中传承”“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激发以乡土传统乐器为代表的乡土传统文化的新的生命力”等问题。

另外,笔者还带领学生观看世界文化遗产“广西花山岩画”,让学生实地感受千万年前壮族先民创造的灿烂辉煌的壁画艺术,并与保护站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座谈,探寻广西花山岩画艺术遗产旅游发展的新道路,最后由学生将研学的成果《广西花山岩画艺术遗产旅游发展研究》发表在当地的主流媒体《左江日报》上,呼吁社会更多力量在保护中传承和发展壮族的优秀文化。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实践微体验”班本研学课程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出书本、走进世界。这样的课程让学生眼界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学习与考试,而是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与此同时,学生也对不同职业及其从业者的状态有了最生动的体验,为学生的学业规划和职业选择提供了最直观的依据。

赋能共生视域下开发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四微”班本课程,将生涯意义、生涯选择、生涯素养、生涯信念等教育内容有机融为一体,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唤醒自我、体验职业、树立目标、愉悦身心,有利于引导学生为将来发展做出适宜的选择,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邓玉明,周美丽.普通高中生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探索[J].教师,2021(32):49-51.

[2](美)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坦吐姆·科林斯,戴维·西尔弗曼,等.赋能:打造应对不确定性的敏捷团队[M].林爽喆,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3]徐朔.“关键能力”培养理念在德国的起源和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6(6):66-69.

[4]曹琴.共生课堂:实现师生的同生共长[J].文理导航,2022(3):76-78.

[5]蓝玉.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9(30):10-11.

[6]王妮.例谈家庭环境对学生生涯规划的影响[J].安徽教育科研,2021(32):115-116.

[7]蓝玉.以电影项目化学习提升学习力的思考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9(46):21-22.

[8]柯常达.以研学旅行推动学生生涯规划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福建教育,2022(34):21-22.

(责编 蒙秀溪)

猜你喜欢
生涯规划教育班本课程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基于儿童语言表达力培育的班本课程实践
高校辅导员创新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探索
生涯规划教育视域下的辅导员工作方法创新
特色龙城,润养课程
课程园本化背景下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职业探索模块中翻转课堂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