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禹辛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珍贵的文明,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其丰富的情感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中区别于物质遗产的重要一部分,它的特征就在于其非物质性、文化性、传承性。那么,它的情感价值自然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大多集中在审美价值,很少有对其情感价值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价值,对人们深入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学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定义,即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人类的审美情感、美学观念和美学实践,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的重要表现。美学作为研究美的哲学学科,关注的不仅仅是对美的认知和理解,还包括了审美体验所产生的情感和情感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美学意义上的审美属性,因此可以作为当代美学的研究对象。在美学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视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化资源,需要被保护、传承和发展,用来丰富人类的审美体验和文化生活。同时,美学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范本,成为美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参照和借鉴对象。作为人们情感交流纽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从审美的角度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上显现出特定地区的审美体验,同时也代表了地方性情感偏好。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不同民族艺术的审美体系和美学精神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们把握中华美学精神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界对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解,更多是集中于儒道经典美学,对于民间美学和民族美学关注不足。然而,那些与节日、仪式以及民众信仰息息相关的非遗项目,承载着当地人的生命意义和精神世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离不开民间美学、民俗美学。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新定义,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方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相关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体、环境、不断变化的历史条件以及自然的关系联系紧密。同时,群体有一种文化认同感和历史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和文化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存在重要价值,如历史文化传承价值、宗教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情感价值、经济价值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内涵与表达形式也应随着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作为唯一不断代传承的文明古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特别是传统技艺方面的文化尤为突出。在进一步做好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上,持续挖掘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对于强化文化纽带、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文化遗产的最重要特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附于人的,主要依附于特定文化群体通过民间口传、实践和习俗传承的感知、体验与叙述等活态审美经验留存。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开始追求精神需要的满足,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实践的对象,情感价值主要是从美学的深层次给人以艺术启迪和美的愉悦。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文化遗产还是自然遗产,都能给人以美的启迪、美的愉悦。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美术、体育、医药、民俗等类型。这些内容中包括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中,人们遵循着和谐、均衡、对称等美的法则,弘扬了真善美的价值观。在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们也应用美学的视角去欣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中的美学特征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中的美学体现在材料和工艺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中,人们通过世代相传的技艺和经验,根据美的法则创造每个细节。在传承的过程中,人们通过世代保护,保留了传统的美学特点。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中的美学还体现在物质材料的选择和加工上。传统工艺品的美学往往与所使用的原材料密切相关,而在制作过程中,工匠们会根据物质材料的特性和特点,精心选择和加工,以展现出材料本身的美感和特色。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中的美学还与文化密切相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中,人们会根据当地人的文化与习俗进行艺术创作,使不同区域的文化有着鲜明的特色,构成绚烂的中国文化。此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中,人们要遵循美的客观规律。这里不仅仅是指产品的外观,更重要的是指整个制作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制作过程中的美学体现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本身的美学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自身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具有美学特征。在形式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表现多样且独特,反映了不同地区、民族或文化团体的特有风格。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习俗仪式等多种表现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并且体现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不同地域、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各具特色的美学风格。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往往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手工艺等多种艺术形式,呈现出多元、综合的美学特征。在内容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深刻的文化和情感价值,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人类永恒的主题—真善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容上的美学特征深刻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情感深度。它们通常富含文化认同和历史传承,展现了特定社群的传统、信仰和生活方式。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蕴含丰富的象征意义和隐喻。这些内容不仅为外界提供了理解特定文化的窗口,同时也是情感和精神表达的渠道,在传达情感、促进民族凝聚以及教育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容上的美学特征不仅在于艺术性,更在于其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功能性和意义,其体现为文化内涵丰富、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展现了人类文化的美学魅力和深刻内涵。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欣赏中的美学特征
美的本质就在于人们对自己本质力量的肯定与确认。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的欣赏中,实际上就是鉴赏主体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中直观自身,实现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引起审美愉悦,产生美感。通过美学的视角来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文化现象的美感和艺术价值。美学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是人们对事物美丑、优劣的评价,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比如,传统技艺中的刺绣、陶瓷、木雕等,民间艺术中的民间绘画、剪纸、民间音乐等,都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通过美学的视角来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其美的本质和特点,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其美感。美学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去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学的视角来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从而更好地欣赏和体验其文化价值。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价值
情感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情感方面的有用性,即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由客体引发主体而触发的对历史、记忆、文化和社会的情感体验、情感共鸣等。这种情感体验、情感共鸣对个人、集体和社会产生一定作用。情感价值源于其内容、载体、社会文化和社会情感,具有依附性、发展性、个体性和公共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价值是主体和客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实现的,是人在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或参与其实践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价值不是在物质上,而是在他的“非物质性”,即人们的情感寄托,是人们的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独立存在的,其对人有依附性,依附于人的身体,依附于人的情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人的身体,传播或者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人的情感。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时,它的情感价值随即诞生。
(一)审美情感价值
审美具有更强烈、更鲜明的情感性,甚至可以说审美价值是一种情感价值。审美价值特别能够唤起并满足主体的特殊情感需求。审美本身就是情感,从鲍姆加通开始美学就翻译成感性学,就是指情感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情感价值是指人们在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时所带来的情感上愉悦。这种情感价值是主观的,并且不同的人在欣赏同一个事物时会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环境经历产生不同的情感,但大体上是健康的、积极的,如喜悦、自豪、崇敬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审美情感价值可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先人的崇敬,进而激发人们积极地面对生活。欣赏美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给人带来美妙的体验,使人可以与先人达到心灵上的共鸣,既提升了自身幸福感,也提升了生活质量。
(二)认知情感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获取人们的认知才可以有价值,需要情感认同才能流传。由于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许多非物质文化有着相当强烈的地域属性。非当地居住的人们只是知道其他地域的文化,却罕有深入了解。认识到多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加强爱国主义情怀,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带给人们对历史和传统的认知价值。通过学习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可以了解和传承丰富的历史和传统知识,认识到自己所处文化背景的深厚底蕴,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有助于建立人们之间的情感纽带,带来归属感和情感满足。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与创新意识。传统的技艺、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可以启发人们的创作灵感和想象力,激发创新的能力。这对于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育情感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社会、民族或族群的独特身份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历史悠久,其制作方式多为师徒世代相传。在师傅教与徒弟学之间,教育情感价值随之产生。这种教育情感价值,使师徒在传承间感悟中华文化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作为教育情感来源之一,也可以作为情感的唤起因素。通过师徒制的学习,师徒二人都能感受到师徒间的情感,这既能培养师徒间的尊重,也能培养师徒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维护。这种教育情感价值可以帮助整个民族组建一种以情感维系的教育系统。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中,师徒都是朝夕相处的,既学习知识又交流情感。直至今日,中国的师徒间中仍然存在着非知识性的情感,并且成为师生间纽带最重要的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与传承中,这种教育情感高度体现,既提升了社会凝聚力,也促进了人们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情感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最大的决定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不仅是情感的归属,更是文化的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各个国家和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共同心理结构、意识形态、生活习俗等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说,其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对一个国家及其各族人民能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激励作用,这就是其情感价值之所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美学视域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价值,对于我们把握中国美学精神,实现民族文化自信、国富民强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