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心,六融合”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2024-06-26 13:57彭召意张潇云文志强周玉周丽娟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4年14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一流

彭召意 张潇云 文志强 周玉 周丽娟

摘要:为了践行教育部启动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加强一流人才培养,通过结合高校自身特色,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引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构建了“一中心,六融合”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模式。该模式通过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精心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努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持续夯实教学资源建设、创新设计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和不断完善持续改进机制,全面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为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实践、有创新的一流人才打下有力基础。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一中心;六融合;专业建设模式;学生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14-0135-0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

0 引言

为了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在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通知,启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序幕,引领众多高校快速投入一流专业的建设中。目前,国内众多学者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进行了众多的研究,得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比如:张梅[1]等人通过推进专业建设的途径与方法,围绕专业建设的需求和满足专业建设的条件等保障措施,来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推进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吕冰[2]等人研究认为,只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资源和丰富学习资源,实现教师资源、 课程资源及学习资源的优化组合,才能转化为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合力;胡俐蕊[3]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出发,在计算机专业建设中,将中国特色的思政素养融入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从课程的思政目标、教学大纲、思政元素、思政教学方法和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五方面构建该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也有学者对国外的大学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研究,比如:学者陆宇正[4]对德国的大学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的专业建设的核心特征在于贯彻坚守性,主要体现在目标坚守、课程坚守、教学坚守以及评价坚守4个方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我国开设专业数量名列前茅的专业,每年为我国培养了几十万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了保障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一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非常重要。在计算机专业建设方面,国内学者对计算机专业建设模式、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师资队伍以及课程思政建设都提出了有益的建议,有力地提高了计算机专业建设的质量[5-7]。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学者王秀珍[8]等人针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军事案例和思政元素不足、线下课时少等问题,提出混合教学模式下计算机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者郭丹[6]通过分析现阶段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解决的建议。

湖南工业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在2020年立项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且正在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依托该专业建设,研究了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规范和标准来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流专业建设,进而提出了“一中心、六融合”的计算机专业建设模式。

1“ 一中心、六融合”的计算机专业建设

教育部启动的一流专业建设,目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专业的内涵式发展,提升本科教育水平。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首先根据国家对一流专业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归纳,明确一流专业建设的内涵和中心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坚持内涵式建设。为此,研究设计了“一中心,六融合”的计算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模式。该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一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

“六融合”:把培养方案、培养过程、教学资源、师资队伍、质量保障、持续改进这6个方面的专业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分别融合进学生这个中心点,共同达成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终极目标。

具体融合过程为:

①在启动人才培养前,建设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2个硬件基础条件,把它们融合进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中,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一流的物质基础。

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建设一流的培养方案、一流的课程体系,以及一流的课程建设、思政建设和实践教学建设等方面,再共同融入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③在培养的各个环节,把质量保障和监控机制充分融进学生的质量保障体系中,保障一流人才的培养。

④最后,持续改进机制把前5个方面再有机融合,通过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分析,找出各个环节的不足和改进之处,再反馈到这5个方面,最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这个专业建设模式主要有3个方面的建设工作:专业的硬件资源建设、专业的软件条件建设、专业建设的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机制。

2 硬件资源建设

硬件资源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是培养人才的先决条件,也是学生质量保障的基础。硬件资源的建设包括: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主要是建设具有长期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图书与信息化资源。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是建设一支具有高水平专业负责人,并满足整体结构优、数量足、能力强的专业师资队伍。专业的硬件资源建设结构如图2 所示。

长期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教学实验条件以及图书与信息化资源是培养强实践的高素质人才的基础。一流的教师队伍是一流专业建设的关键和核心,尤其是顶尖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团队,更是引领专业走向一流的主力军和核心支撑。所以,一流的教学资源和一流的师资是一流专业建设的基石和根本保障。

2.1 教学资源建设

在教学资源建设当中,除了建设能满足日常的教学资源之外,重点要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图书和信息资源这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需要考核的指标。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所以,在建设实训基地时,需要有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来满足专业发展需要,并且,建设数量至少3个。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持续建设的同时,需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校外的实训基地建设中,采用走出去的战略,积极跟各大企业加强合作,特别是与IT行业相关的企业密切协作,共同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基地,提高计算机专业的办学水平。

在图书和网络信息化建设方面,学校大力投入和改善网络信息建设,加强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根据专业建设需求,不断更新专业图书资源和提高图书资源的使用效率。在图书和网络资源建设的同时,也大力建设了一批满足国家的相关规定的网络课程资源,来充分满足师生的专业学习需求。目前,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已经建设了线上、线下和混合式课程共6门精品课程。

2.2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一环,这包括:专业负责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建设、教师团队能力的建设。

专业负责人建设主要是提升其教学和科研能力以及成果获奖能力。在课程建设方面,专业负责人还尽可能建设为省级以上一流课程的负责人。另外,负责人建设内容还包括把负责人建设为省级以上人才工程或人才计划。近三年,该计算机专业负责人已经立项省级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主持省级重点教改1 项,主持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1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并参与多项省级教改项目。

在教师团队建设方面,主要通过积极引进、不断送培、强化激励和完善考核等措施,进行专业师资建设,全面提升师资水平和数量,充分满足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要求,计算机专业近2年引进博士3人。

3 软件资源建设

专业的软件资源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和目标达成的实施手段,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一环。软件资源建设包括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两个方面。培养方案是按照OBE理念构建一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一流课程体系。培养过程是通过强化课程建设、夯实实践教学、构建协同育人模式共同达成人才目标。专业的软件条件建设结构如图3所示。

3.1 培养方案建设

培养方案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大纲等三个方面。

根据专业认证的标准,一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明确而具体,与社会的需求和学校的定位高度吻合。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需要同行专家和行业或企业专家的充分参与。在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时,需重点按照以下几个原则进行:

①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符合国家标准,课程时序关系合理。

②课程群(或模块)方向明确,设置合理,相关性强。

③合理设置各类课程学分。

对课程教学大纲的建设重点集中在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和修订环节,各大纲中,毕业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对应关系清晰,教学过程中,尽量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并且对大纲的执行严格。

3.2 培养过程建设

培养过程建设主要有课程建设、思政教育建设、实践教学建设。

在课程建设中,重点进行省级和国家级的一流课程建设,包括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线上和线下混合式课程。专业核心课程80% 建成校级以上一流课程,并且至少有 1 门国家级一流课程或 3 门省级一流课程。

在思政教育建设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思政教育贯穿整合培养过程,取得好的效果,并且有省级课程思政项目立项。

在实践教学建设中,充分利用专业的实验条件和校内外稳定的实训基地,保障实验实训100% 开出,并且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比例占全部实验课程的 80% 以上。

4 专业建设的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机制

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机制是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工作,好的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机制是建成一流专业的坚实保障。专业的质量保障是对各个教学环节,需要建立起科学、可行的质量标准,并定期开展质量监测。各主要教学环节包括: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和修订、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实践教学、课程考核、创新创业和第二课堂等。对每个环节都需要制定可以评价的标准,并且评价的结果可以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机制在于对教学环节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找出与达成目标的差距或更好地达成目标,然后反馈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再对这些环节达成过程进行改进提高,从而更好地满足目标达成。

该校计算机专业已经建立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机制。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了保障培养的学生质量,必须建立各个环节的质量保障机制,并且根据产出的结果,来对各个环节进行动态修正,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对整个培养过程建立闭环管理,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此专业同时建立了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并定期开展了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质量评价。课程目标评价每学期开展一次,课程体系评价每4年1次,在培养方案修订前实施,由教务办组织,以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为责任人,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价。同时,该专业也建立了完善的持续改进机制,并运行良好。持续改进的总负责人和组织者是教学院长。评价结果的收集、分析、反馈渠道的责任人是教务办主任和教学秘书。反馈渠道是教学质量会议或者线上通知。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责任人是专业负责人,课程教学及课程目标达成的持续改进责任人是任课老师。

5 建设成效

在该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按照“一中心,六融合”的建设方案,从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专业特色提炼等7个方面展开建设。并且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修订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大纲、面向产出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和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等。同时,在2022年9 月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提交了工程教育认证申请书。在最近一年的一流专业建设绩效考核中,总共23个指标中,获得了15个A等级,8个B等级,并且无C等级的好成绩。

6 结束语

教育是国之大计,专业建设永无止境,建设模式和方案也在与时俱进,专业内涵式建设需要更加深入。通过高校自身专业建设实践,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构建了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引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一中心,六融合”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模式。按照该模式进行的专业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效果,提高了专业的综合实力,为培养一流专业人才打下了坚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梅,荆国林,吴玮“. 双万计划” 背景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J].科教导刊,2022(29):7-9.

[2] 吕冰,严嘉诺,熊飞.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及组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5):149-153.

[3] 胡俐蕊,胡泽坤,黄河夫,等.工程认证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探索[J].高教学刊,2023,9(11):193-196.

[4] 陆宇正,赵文君.融合·根植·坚守: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专业建设特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1031(7):74-81.

[5] 齐恒,王宇新,葛宏伟,等.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4个关键点[J].计算机教育,2021(8):50-53.

[6] 郭丹.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1(16):266-268.

[7] 石文兵,周华平,徐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实习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18(31):155-157,177.

[8] 王秀珍,王粉梅,周丽媛,等.混合教学模式下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资源建设[J].计算机教育,2022(2):61-66.

【通联编辑:王 力】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中心,六融合”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HNJG-2022-0845) ;“科技引领,产业驱动,质量提升”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HNJG-2021-0127) ;基于新工科建设的单片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HNJG-2021-0709)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在人工智能方向应用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220505211273809)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一流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师资队伍建设
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探讨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