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选红
走在夜晚的公园里,静谧。九点多了,道路上人迹稀疏。灯光明灭,影影绰绰,正适合一个人行走。可快,可慢,或者拧动身子,让筋骨活络舒展。行走在夜色当中,如同在温暖的海水里潜泳。
我习惯了一个人的夜间行走,也喜欢一个人行走在夜里。踩着嚓嚓嚓的脚步声,这是我一个人弹奏的夜的奏鸣曲。一个人?又觉得不是一个人。各样的树木,栾树、杜仲、梧桐、椿树、樱花、苦楝、女贞、皂荚、红叶李,一个一个不同的生命体,各有姿容,生气勃勃。是树影,也犹如人的影子,隐在氤氲的夜气里。寂寞的公园,也是喧腾的。
寂寞吗?没有。还有一只眼睛。在林梢,在树丛。悄然,深情,凝视。或者就在道路的尽头,明亮亮的,像劈开了一道海面,把光影投射下来。对,是月亮,挂在林梢,染亮了东边。是入夜,恍惚,也如同是黎明。在昼与夜的交叉点上。多少故事,多少情感,都是发生在月亮的凝视下。
师范刚毕业,一帮男女同学,从西农大看完校庆节目,四个人一辆自行车,推着走回乡村里的学校。天边,挂着一轮巨大的月亮。天空就是一个舞台,月亮是这舞台上的主角。我们打舞台下走过,青春正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鼓荡。
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月下》。写一个男生,约他心动的姑娘。等待中的忐忑,不安,焦急,内心起伏的种种。文章结尾一段:这是他第一次不是恋爱的恋爱,第一次的月下。而那晚真的没有月亮,甚至天上连星星都没有。虽然约会那晚天上没有月亮,但我仍然把题目命名为“月下”。
之前在读《骆玉明古诗词课》,先生在解读《诗经·陈风·月初》时说:“月光下的女郎是世界文学共同的美好景象。”一下子点透了我心中朦胧的意象。哪怕是黑夜里的姑娘,也要想象成月夜下的女孩。这种罗曼蒂克思想由来有自,古人就是这样做的。诗仙李白,喜欢月亮,写了很多关于月亮的诗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关于诗人之死,人们给他了一个美好的传说,说他在舟上饮酒赏月,捉水中的月亮而亡。
少时,家乡的月亮,又圆又大,像一面无声的铜锣。夏后的玉米田地,一片舒展的玉米叶子,在月下,闪着亮光。根部则隐在暗影里。清澈透骨的地下水,从井房的管道里喷吐出来,亮晶晶的,发出哗哗的声响。水波在渠道里像游蛇一样蜿蜒。渠岸边是茂盛的草丛。农人在浇地,赤脚踩在温软的淤泥里,驱赶一群在玉米根部嬉戏的白色鸭子似的,把水从地的这一头儿赶到另一头儿。而“鸭子”,并不听他的,在每一方地上逗留,或者跑到邻家的玉米地里。回家的路上,玉米把叶子伸到路边,让出一条半明半暗的村路。农人浇完地回家,扛着一把铁锨,“带月荷锄归”。农人不知道,自己正是一幅夜月归家图的主角。
现在,人们由田野、乡村,走到了楼群、城市,走向了灯红酒绿、光怪陆离。月亮被人遗忘了,她躲在楼层的缝隙。而当你离开曲折的人心,把头抬起来,你就会看到月亮,悬挂在深邃的天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