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昌
老屋正门东边的砖墙上,有好多黑墨圈。这些黑墨圈在我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了。
还是六七岁时,我听说小孩子会得一种病,叫痄腮。由于受凉,耳朵下面,腮边肿起来了,红红的,手指一按,很疼,还传染。小孩子哭闹不止,大人急得团团转。也不知父亲是从哪里学来的本事,竟然会治痄腮,而村里的医生却一筹莫展。
秋凉了。一天傍晚,一个大人抱着他的孩子急急忙忙地来了。我父亲让那大人坐在小木凳上,朝着亮光。父亲眯着眼睛,看了看那孩子的腮帮,问大人:“几天了?”那大人如实回答:“有两天多了吧。”
父亲有点儿责怪地说:“怎么不早点儿来?”
“唉!他妈妈带他到诊所去看过一次,打了一针,一点儿用处也没有。”那大人如实说道。
“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小时候我还给你看过痄腮的。你应该送到我这里来。”父亲有点儿埋怨他。
“唉,开始我还不知道孩子得病。太忙了!也不知道忙什么,穷忙!”那大人有点儿后悔。
父亲安慰他,说道:“不慌,不慌!会很快好的。”
父亲匆匆拿出铜砚台,再拔出毛笔。
孩子有点儿害怕,不知道端着铜砚台,蘸了墨汁的父亲到底要做什么,竟然哇哇哭了起来。这时,父亲就语气很柔和地说:“宝宝,别怕!不疼,不疼,也就是墨汁,涂上去有点儿凉。这可是好东西。我这墨汁,不是一般的墨汁,是每年端午节正午时癞蛤蟆衔过的。”父亲既哄着孩子,也安慰着大人。
这时,我自然想起父亲让癞蛤蟆衔墨汁的事。在端午节前几天,父亲带着我到田野去找癞蛤蟆。我怕拿癞蛤蟆,因为它长得不好看,身上有疙瘩,而且据说那疙瘩一旦弄破了,有浆溅出,溅到身上会长疙瘩,很难看。我只是跟在父亲后面,拎着小篮子。父亲捉到癞蛤蟆了,放在篮子里,我就急忙用一块旧头巾盖着,还用细绳扎住篮子口,生怕癞蛤蟆跳出来。河边,沟渠,虽然转悠了一个上午,父亲还是很开心,总算捉到五六只了。回家后父亲将它们放在水盆里养着,用的是淘米水,说有营养。到端午节正午时,阳光下,父亲捉住癞蛤蟆,扒开它们的嘴,放进墨膏。癞蛤蟆不解其意,两只鼓鼓的眼睛张望着,显得很难受,但也无可奈何。过了正午时,父亲取出墨膏,黏黏的,又在太阳底下晒晒,然后,当着宝贝似的放进铜砚台。现在终于派上用场了。
父亲写得一手好字。他在治疗痄腮时,在孩子的腮帮上竟然也写字。我好纳闷儿。到底写了什么呢?遗憾的是我当时没有问,反正看到他在圈圈画画,还写着什么。更为奇怪的是,父亲嘴里还叨咕着什么,是在祈祷吗?是在祈求神灵保佑吗?这会不会有点儿迷信呢?我在怀疑,就这样治疗,痄腮会好吗?
一会儿,父亲告诉那个大人,回家让孩子好好睡一觉,如果明天退热了,就好了;如果还没有退热,明天再来一次,应该就好了。说完,父亲会在正门东墙上用毛笔画个圈,画圈时嘴里竟然念念有词。这又在祈求吗?
我看着孩子耳朵下面被父亲涂黑了的一大片,我纳闷儿:就这样,痄腮,真的会好吗?
第二天早上,那个大人急匆匆地来到我家,激动地说:“二爷,宝宝痄腮好了!消肿了,也不发烧了。难为你了!晚上到我家喝酒,好吗?”
父亲似乎更高兴:“好了就好,酒就不喝了。”父亲脸上笑出了好多折痕。
“这怎么行?晚上罱泥回家,肯定有小鱼小虾,一起喝两盅,一定!一定!”
父亲也就不再拒绝了,连连说:“也好,也好!我还要再给他圈几圈。”
父亲健在时,村里的孩子们有了痄腮,他总能手到病除。每每看到村里那些腮帮上涂了墨汁的孩子,又活蹦乱跳有说有笑的样子,我都会觉得父亲真的很神。
清明节又要到了,回家祭祖时,我要找找正门东墙上父亲画的那些黑墨圈。不过,父亲去世已经三十七年了,那些黑墨圈还看到吗?几十年的风霜雨雪,会让那些黑墨圈消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