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思共生: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2024-06-26 08:50武文鑫
中学数学·初中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折痕顶点共生

武文鑫

随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初中数学教学经历了由“双基”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的嬗变.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应基于数学学科本质,从“做思共生”的教学理念出发,构建以具象认知为基础,以动作思维为支撑,以操作表象为纽带,以知行合一为外显的数学课堂教学新形态.

1 问题的提出

数学学科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学科,而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且富有个性的个体,倘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能巧妙设计动手操作的探究活动,并为学生的深度观察、深度思考、深度探究和深度合作留足时空,则可以让学生亲历观察、实践、猜想、推理等活动过程,形成做思共生的本然状态,进而无痕培养和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折叠问题是初中数学学习中较为重要的问题,因其涉及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极为丰富,所以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在学生学习过特殊四边形后,笔者深入思考和研究,从整体化视角出发设计了“矩形折叠问题”的专题课教学,以期引导学生在做中思,在思中做,通过折叠与探索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做思共生,培养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2 教学过程简析

环节1:情境导入,引发思考.

探究活动1:先回忆并思考矩形的基本要素,再取出事先准备好的A4纸,试着折出一个面积最大的正方形.(学生折出图1.)

追问1:四边形CDEF必定是正方形吗?可以具体说明吗?

追问2:观察顶点C与折痕DF的位置,有没有特殊之处?

追问3:根据矩形的基本要素,你觉得还能如何折叠,也使得折痕或顶点所落位置具有特殊之处呢?请自主尝试后小组交流想法.

经过探索,学生折出了多种作品,教师整理并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图2~5).接着,通过有序思考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归纳,进而整理得出图6.

评析:以实践情境导入课堂,引领学生从复习旧知开始,进一步通过“做数学”的方式开启探究之旅.就这样,在活动的引领和追问的启发下,学生兴趣盎然,并实现有效生成,同时帮助学生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环节2:深度探究,积累经验.

探究活动2:如图7,已知矩形ABCD,若沿BE翻折后使得顶点C落于AD边上的点F处,且AB=6,BC=10,试求出DE的长.

事实上,此活动是探究活动1的延伸,从而易让学生产生熟悉感.这里弱化了动手操作的活动,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抽象理性审视图形,目的在于为后续的深度探究积累经验.在深入观察和分析后,学生不难得出如下结论:∠C=∠BFE=90°,BC=BF,EC=EF,△ECB≌△EFB,同时发现去掉重叠△EFB后的矩形余下了2个直角三角形.在Rt△AFB中,有AB=6,BC=BF=10,从而由勾股定理求得AF=8,则DF=AD-AF=10-8=2.而在Rt△DEF中,有EF=EC,DE+EC=6,不妨设DE=x,则EF=EC=6-x,再由DE2+DF2=EF2,可得x2+22=(6-x)2,求得x=83,则DE的长为83.问题探究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但探究性学习并未停止,学生在交流结论后自主自发地归纳得出了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发现折叠后余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从而提炼得到了一类问题的解决策略,同时也无痕渗透了方程思想和转化思想.

进一步地,教师又抛出如下问题:

变式如图8所示,已知矩形ABCD,若沿EF翻折后使得顶点C落于点A处,且点D的对应点为D′,AB=6,BC=10,试求出DE的长.

评析:在活动中深度思考,在变式问题中再一次完整经历解题过程,以提升解题能力,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为后续的问题解决积累经验.

环节3:有效拓展,思维进阶.

探究活动3:如图9,已知矩形ABCD,动点E,F分别在边CD和BC上运动,AB=6,BC=10,若沿EF翻折△CEF,使得顶点C的对应点C′落于边AD上,且点C′随着折痕EF的移动而移动,试求出AC′的取值范围.

问题1折叠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折痕和顶点落下的位置,那么折叠过程中端点F由C向B移动的过程中,AC′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折叠过程中端点E由C向D移动的过程中,AC′的大小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2随着折痕的变化,点C′是否存在特殊位置?请画出图形并尝试解决上述问题.

问题3通过这三个探究活动,你感悟到了什么数学思想?在未来的学习中,再遇到这类问题,你会如何思考并解决问题?

评析:为了让想象力较为薄弱的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以问题为载体,以动手操作为方式,在“折”的过程中直观感知图形的变化,并在进一步的思考、探究、讨论中感悟图形变化规律,从而探寻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促进思维的深化.

环节4:自主提问,延展思维.

探究活动4:经过上述一系列探究,你能试着模仿提问吗?学生在思考后先模仿性地提出了如下问题:“一张A4纸可以折出一个菱形吗?”“试着求出探究活动2的变式问题中折痕EF的长.”……当然,上述问题源于模仿,从而在创新的角度还有所欠缺.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鼓励、点拨,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并在小组合作的方式下尝试提出高质量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形成了如下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图8,试求出重叠部分的周长及面积.”

“如图10,已知矩形ABCD,AB=6,BC=10,若沿BE翻折△BCE,使得顶点C落于点F处,且折叠后的顶点C落在矩形内部,你能求出折痕BE长度的取值范围吗?”

评析:通过矩形翻折操作探究活动,学生逐步了解此类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激励,学生能提出相关问题,深化了学生对矩形翻折问题本质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化.

3 反思与感悟

(1)自觉实践是实现做思共生的内在活力

实践活动的开展并非是学生“被实验”,而是学生自主自发地产生实验需求,从而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进行脑力思考,以实现做思共生.也就是说,学生思想上产生的实践需求才是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实现做思共生的内在活力.本课中,学生的每个动手实践都源于思考的需求,他们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自主自发地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以获得对翻折问题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合作交流是深化做思共生的外在助力

合作交流是做思共生的有效纽带,以活动为平台,促进学生有效地操作、深入地思考、充分地交流,以“学做共同体”身份,不断调整和修正自身的数学思考,从而获得思维上的深入和视野上的敞亮.本课中,学生以学习主体者的角色将操作和思考展示出来,以便实施反思和审视,最终在经历“实践—思考—互动”的循环往复中实现做思共生.

总之,“做思共生”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可以让做与思相互交融、彼此支撑、实现相长,无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折痕顶点共生
《纺织品织物折痕回复角的测定》正式发布
过非等腰锐角三角形顶点和垂心的圆的性质及应用(下)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关于顶点染色的一个猜想
折痕
双舱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