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

2024-06-26 15:32:18吴萍萍
艺术大观 2024年12期
关键词:情感表现启示价值

摘 要:国画的历史悠久,其以特有的色彩、构图、材质、观念等形成了具有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并用其中的情感表现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精神食粮,在世界艺术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介绍了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价值、情感表现的方式,探索了国画创作中情感表现的原则,并从融入生活情感,唤起创作灵感、关注民族情感,树立文化自信、融入真情实感,提炼真实素材、关注创造价值,走向国际舞台几个方向介绍了国画创作中情感表现对于现代国画发展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国画创作;情感表现;价值;启示

中图分类号:J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2-000-04

国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画家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画家基于某种情感表现或者宣泄的初衷来传播自我精神意识,并利用作品将自身与受众连接起来,形成了情感共鸣。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贯通古今,不管是历史悠久的经典画作,还是现当代画家的时代新篇,其中的情感要素都跃然于纸上。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细腻婉转,也可为大气磅礴,我国画家对于情感的拿捏具有些独到之处,一幅优秀的国画作品不仅仅是源自外在,更是源自其中真实的情感表现。

一、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价值

图画也被称为“宣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造型表达艺术,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俗民风、价值取向和悠远智慧,在世界画坛中,国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备受人们的喜爱,也代表着我国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国画的创作对象一般为花鸟、山水和人物,其表现技法多种多样,其中,情感是画家情绪、态度和价值的体现,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即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利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志、情感和观念,是源自画家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使得作品有着更为动人的感染力,这也是表达民族情感的一种有效方式。具体来看,国画创作中情感表现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它是连接受众和画家的有效载体

借助情感可将画家与受众之间紧紧地连接起来,画家利用情感来表达自我。纵观古今,优秀的国画作品都离不开真挚而炽热的情感,从一些情感平淡的作品来看,不管是受众还是画家,都很难在其中找到共鸣。优秀的国画作品不仅代表着画家的创作技巧和创作能力,更是其利用作品来表情达意的方式,通过精巧的谋篇布局、精心构思的创作技巧,能够有效开启受众的心灵之门,一旦国画触碰到受众内心的情感,那么其传递的意蕴也就远远超出了绘画本身的含义,脱离了情感谈创作,那么国画作品就如同无根的浮萍一样,因此,情感是连接受众和画家的有效载体,这也是国画的根本意义。

(二)情感外化是创作的最佳素材

国画创作素材大多数是自然界和人类的活动,情感便是国画创作的最佳素材,不管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山川溪流的呈现还是花鸟的表达,都是画家情感的外化,国画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各种自然美景、社会缩影都可以成为国画创作的素材。在创作时,画家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或是悲伤,或是欣喜,或是缠绵婉转,或是豪放不羁,这都能够赋予国画新的生机。比如,在陈玉先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铁人王进喜》中,画家将质朴的情怀融入人物的细致刻画中,为受众传递了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在国画创作中情感一直占据着极高地位,有的画家对于情感表现缺乏正确认识,更加看重画面的视觉冲击,但是由于情感的融入不足,画作的冲击力就大受影响。

(三)情感是获取灵感的重要源泉

从国画的创作本质来看,其创作表达形式大致是固定的,在几千年的传承下,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能够使国画焕发出新的生机,是国画创作者关注的重中之重,而情感正是画家获取灵感的重要源泉。灵感是一种高深的学问,为了获取灵感,有的画家走遍四方,感悟这个大千世界,如果没有情感的激发,那么对于国画的创作只能停留在简单的临摹上。以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为例,顾恺之借鉴了曹植的诗篇《洛神赋》,并在其中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心怀同情和感伤创作出了这幅画作,这便是情感对于画家的价值,正是在情感的带动下才有了大量数不胜数的国画精品。

二、国画中情感表现的方式

(一)色彩

人们在观看一幅国画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色彩,很多时候色彩甚至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即便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人,对于色彩都有着共同体验,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下,色彩中承载的情感也变得更加复杂,色彩可以说是整幅国画作品的情绪表达,色彩的纯度对比、冷暖变化都反映着画家的情感变化,因此,怎样创作出具有个性、色彩丰富的作品也是国画画家思考的重要话题之一[1]。南朝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到了“随类赋彩”,这一观点确定了中国画色彩的论调基础,随类赋彩强调色彩表达不能是简单的临摹,而是强调画家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理解,这其实就是画家的情感表现,国画对于色彩的关注点不仅仅体现在整幅画作,还关注物象本身,要求画家通过简洁的方法来提炼物象的颜色。宋人的《枯荷鹡鸰图》,整幅画采用了淡雅的色彩,通过白、灰、黑、黄等颜色的穿插让整幅画作充满了节奏变化,既有一种空灵的意境,也表现出画家幽雅、清静的情感。在国画创作时,大多是以意象色彩为主,画家通常不会受到自然光学的约束,进入元代后,国画的表达主要以水墨为主,这使得情感的表达能够更加鲜明,画家也尝试大胆使用各类新的色彩,让国画的情感表现变得更加细腻。以《唐人宫乐图》为例,这幅画作描述了后宫嫔妃的生活,有的在行酒令、有的在品茗,中间四人在奏乐助兴,画面通过黑、白、红、绿等色彩来进行表达,尽管颜色并不多,但却呈现出了极具律动性的情感表现。

(二)笔墨

在国画中,笔墨的影响力要大于其他的绘画类型,国画创作始终需要以笔墨作为依托,墨是颜料,也能够呈现出色调的变化,不同浓度、深浅的墨色有着变化多端的特点,笔墨不仅是画家的创作方式,也是理念、情感在宣纸上的表达,笔墨表达或是沉郁,或是明艳,其中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无论是传统国画还是现代国画,笔墨表现都十分重要,比如,在董其昌的文人画笔墨观中,其强调“反写形”的艺术价值,通过笔墨与点、线、面之间的灵活搭配,不仅可以彰显出画家的艺术情感,还能够进一步增强作品的情感渲染力。以清代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为例,为了彰显主观情感,他用浓淡的笔墨表现出色彩的韵律感和层次感,配以疏密相间的线条,将一花一鸟置于特定位置,尽管十分简约,但表现出的色彩并不单一,整体的画作运笔奔放、气势雄浑,为画作的表情达意奠定了基础。

(三)技巧

国画强调技巧表达,根据统计来看,国画的技巧多达数十种,如积墨法、渗透法、弹色法、拓印法、扎染法等,不同的技巧表现能够传递出不同的情感。以八大山人的《水木清华图》为例,为了表达情感,其使用了象征手法,并做出了大量留白,这让作品产生了一种清冷、大气的情感基调。除此之外,线条的技巧表达也颇有代表性,画家通过强弱、粗细、长短、虚实、曲直、断连、软硬的线条变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情感色彩[2]。比如,流畅没有顿挫的线表达了一种愉悦之感;顿挫的线条则大多表现负面情绪;直直的线条能够呈现一种坚毅之感。在很多时候,国画的情感表现是集中在画面的点、线之中的,比如,在明代画家徐渭的《黑葡萄图》中,整幅作品的构图奇特、形象大气、痛快泼辣,作品基调舒畅淋漓,线条铿锵有力,通过这种技巧也表达了画家坚韧不屈的情感。这种绘画技巧不仅仅是国画造型的主要手段,也承载着多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审美情感,在几千年的演化和发展过程中,国画的表达技巧被很好地保存和继承下来,技巧的表达不仅能够状物叙事,还可以抒情达意。

(四)构图

构图与力学有一定的关联,但是并未完全依照力学原理,国画的构图强调均衡性,但是并非左右、上下的完全一致平衡,其实,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很多艺术品类都强调均衡,比如,均衡的雕塑建筑能够带给人一种肃穆、庄严的感觉。构图对于国画的情感表现也具有重要意义,画家在进行创作时必须考虑到构图因素,怎样构图更有助于彰显情感、表达主题,如何编排好不同对象的关系均十分重要,作品的构图能够使画家的情感与作品主题表达更好的融合。在中国画中,留白是一个特色,画家往往会将内容集中在一个主要部分,其他部分设置留白,留白能够起到提炼作用,还能够营造丰富的意境,给受众留下想象空间,通过留白、意境之间虚实关系的处理,能够将情感转化为视觉,这是画家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途径。比如,在宋代崔白的《寒雀图》中,整幅画作的构图精巧生动,通过留白让画作有一种起伏婉转的韵律感,整幅画面十分祥和,充满自然情趣,也表达出了画家积极向上的主观情感。

(五)物象

物象也是国画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国画的情感表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物象演化的成果,当画家对物象的掌握转化为知识的应用之后,就能够赋予画作独特的情感。以徐悲鸿的《奔马图》为例,作品中的马匹行动如风、四肢有力,如同要冲破画面进入现实一般,其背后就隐藏着作者对于时代的情感表现,在徐悲鸿生活的年代,国家凋零,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出于此,画家创作出了《奔马图》,其中表达了一种刚强不阿、勇于拼搏的精神,让作品极富魅力。物象是情、境之间的深度融合,也是画家关注的一种境界,画家能够将自身的情感和人生理想寄托在画作之中[3]。比如,梁楷的《秋柳双鸦图》中,画作中有一棵柳树,还有两只秋天的寒雀,整幅画面充满萧瑟之感,一只寒雀张开翅膀准备降落,另一只则准备起飞,这为萧瑟的深秋赋予了勃勃生机,画面既空灵又颇具意境,其背后蕴含的正是画家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感。

三、国画创作情感表现的原则

(一)融入真情实感

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首先就是要融入真情实感,每个画家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独特的艺术理念和思想观点,好的国画作品必然融入了画家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这是评估其艺术造诣的标准之一,矫揉造作、附庸风雅并不可取,真实的情感表现往往是自己的真情流露,不能编撰、更不能借鉴,生硬的借鉴很难画出好的作品。因此,在国画创作上不能停留在表层,更不能急功近利地盲目迎合市场,创作者要深思熟虑,将自身的情感融入画作中,坚持真实性原则。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画家的生活境遇、社会环境各有差别,但是真实的情感表现却是共通的,一幅有生命、有艺术价值的国画作品必然是来源于个体真实的情感体验,古代先贤曾经提道:“画品如人品”,只有充满真情实感才能够让作品饱满而又鲜活。

(二)主动继承创新

国画艺术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来的发展历程中不曾间断,就在于一代代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持续创新,这使得国画艺术变得历久弥新,因此,新时期国画的发展也需要坚持做到继承创新,不能完全依赖古时的创作风格,需要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坚持新的情感表现,兼顾传统性和创新性的要求。在国画创作中,情感表现无疑是其中难度最高的地方,生硬的模仿很难表现出画作的情感内涵,因此,在新时期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需要主动地进行创新,探索能够表达自身情感的绘画语言,形成具有特点的艺术风格,当然,这种创新不是抛弃传统的标新立异,对于传统要始终有敬畏之心,创作者可以汲取百家所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我[4]。

四、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对于现代国画发展的启示意义

几千年来的国画艺术为当代国画发展提供了启示意义,优秀的国画作品必然是画家真情实感的提炼和加工,这种情感不仅仅源自画家对于真实生活的体验,也更是来源于民族情感、国家情感,国画之所以被冠以“国”的称谓,也就决定国画创作应当是民族的、是国家的。通过分析国画艺术创作的情感表现方式,对于当代的国画创作也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融入生活情感,唤起创作灵感

在国画发展历史上的很多经典之作都启示着我们:优秀的国画作品是对生活的表达和刻画,作品不仅需要具有审美情趣,也要赋予历史的、社会的、教育的和生活方面的价值,艺术与生活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创作者需要在真实世界中融入一种高层次的情感认知,能够勾起观者的积极情感体验。这也要求创作者关注生活本质,其中融入自己的人文关怀,能够反映出人们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同时,也要积极融入时代背景,关注民族命运和国家发展,作为创作者,需要主动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深刻思考国画创作能够为生活、为国家、为民族所带来益处,好的国画作品必然是真实、生动、具有价值的。著名的理论家王兆一曾经提道:“没有生活,出不来作品”,国画的构思、素材和灵感大多是源自真实生活,创作者要主动从生活中挖掘信息,唤起创作灵感,丰富情感表现,通过情感来延续创作生命,丰富自己的艺术情怀,这样才能创作出情感丰富、具有价值的国画作品。

(二)关注民族情感,树立文化自信

国画在我国绘画史的发展上具有重要地位,从某种意义来看,国画是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的缩影,如果丧失了民族文化,那么国画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从古到今画坛中涌现出的国画经典很多都蕴含着民族大义和爱国主义元素,因此,在国画创作时,创作者也需要主动在其中融入民族情感,始终将民族情怀置于创作的重要地位,这种情感也可以驱使创作者更好地进行艺术表达,也有助于国画艺术的持续绵延和发展。在创作时需要主动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将对民族和国家的情感作为创作引擎,在其中倾注中华民族价值取向,彰显出我国独有的文化传承和民俗风情,这往往能够使国画艺术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表现,更容易打动人心[5]。以徐悲鸿的作品为例,从其代表画作可以看出,正是在爱国、爱民族的情感基调下让作品极具情感内涵,这也正是画家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支撑。好的国画作品能够鼓舞人、教育人,在当前倡导“民族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创作者更应该沉下心来思考如何在国画作品中融入民族情感,在任何时代下都不能丢掉国画艺术的民族性,作为创作者,要主动思考民族、关注时代,用包容开放的精神来对待,除了继承我国优秀国画大师的创作经验之外,还需要以辩证的态度看待西方绘画文化,坚持在作品中融入民族情感,时刻保持清醒的创作头脑,用具有文化自信的艺术情怀来创作出优秀的国画作品。

(三)融入真情实感,提炼真实素材

国画创作讲求情感,情感的背后实际上是画家道德修养、人生境界的表现,国画的艺术形式丰富多彩,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国画作品,其创作素材大多都是源自真实的情感表现,只有关注真实世界,才能够创作出高质量的国画作品。国画艺术包罗万象,要创作出一幅优秀的国画作品,其背后要思考的内容众多,如核心思想、题材选择、素材内容、人物关系、画面布局等,每个过程都是创作者表达情感的过程,如果缺乏真实素材的支撑,那么国画创作必然会沦为“空中楼阁”。所谓真情,应当是自然发生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创作者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主动发现这个大千世界的情感价值,小到生活中的花花草草、夕阳浮云、市井人物,大到波澜壮阔的民俗文化、时代发展,都需要创作者主动思考和发现。这也要求创作者摒弃功利性的创作思维,沉下心来,主动学习,积极掌握古今中外的经典画作,多观察、多体验,坚持以真情为出发点,情感贯穿于思考与创作中。还要注意的是,情感绝不是刻意的表现,应当是真情流露,很多时候,部分创作者会进入这样的困境:对画面细节倾注了过多精力,反复修改,实际上,这种形式只关注到画面的框架,如果没有在其中融入情感,那么画出的画作再精美,也是浮于表面的[6]。从古今很多优秀的经典国画作品来看,也许其细节上有值得“议论”的地方,但是往往都表现出了画家宏大的情感场域,这也正是其作品能够成功的关键。这也启示创作者,在国画创作时无论是选择什么题材,采用什么表达技巧,都应当以真情实感为基础,始终在画作中融入自己的真实感受,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传达给受众。以著名的现实主义中国画大师王盛烈为例,尽管他的一生饱经磨难,却始终坚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其创作的《海风》《八女投江》《家乡的孩子》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他擅长从自身的经历出发,融入民族忧患意识,将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联系起来,倾注了自己对于这片黑土地的深厚情感。同时,他也擅长对人道主义情怀的写照,能够将真善美融入画作中,对当时的美术界带来了极大影响。

(四)关注创造价值,走向国际舞台

在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下,国画的创作也需要与时俱进,当前,受众的价值认同感和审美认知都出现了变化,国画的创作也需要在此基础上融入创造性内容,关注国画的创作价值。面对外来绘画艺术的影响,国画面临着发展和传承危机,各类艺术风格之间相互碰撞、交融,对此,在国画创作上必须积极进行创新,在保持文化特性的基础上融入蕴含时代精神的新内容、新情感,丰富情感表现渠道。创作者可以大胆借鉴现代绘画的情感呈现方式,使得国画能够融入新的内容,成为连接历史和现实之间的纽带。

五、结束语

国画的情感表现其本质实际上就是画家内心的情绪和情感感受,在此基础上利用主观精神层次来升华物象,以此与客观世界进行联通,国画情感的表达可以穿越时空,也超越了民族、国界的局限,赋予国画极高的审美价值。国画的情感表现对于构建现代化的国画价值体系、指导当代国画创作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进入近现代以来,各类西方绘画思想进入我国,如何进行判断和取舍是值得重视的一项内容。作为国画创作者,需要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坚持真实的情感表现,在国画作品中融入民族情感和创造性内容,主动在真实生活中提炼创作素材,通过色彩、技法等方式的应用将抽象情感转化为视觉上的意境美,使得绘画作品具有永恒意味。

参考文献:

[1]张同刚.中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研究[J].艺术评鉴,2023(01):65-69.

[2]侯宝森.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3]彭宝秋.国画教学中的情感构建及色彩的特性表现[J].色彩,2023(11):160-162.

[4]主峰.中国画的情感表达——心象表现与意境[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20(01):79-81.

[5]高晟.浅析中国画创作中的艺术情感价值问题[J].美术大观,2017(07):54-55.

[6]李川.从色彩到国画:探究色彩在国画创作中的应用[J].色彩,2023(08):81-83.

作者简介:吴萍萍(1980-),女,山东临沂人,讲师,从事艺术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情感表现启示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刍议汉字设计的形态语义学
从幼儿绘画作品分析幼儿色彩情感
“给”的价值
浅议琵琶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及音色变化
艺术评鉴(2016年15期)2016-11-29 10:54:41
歌唱技巧和情感表现在声乐艺术中的有效融合
西方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实施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36:03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28:23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