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学中文明话语与革命话语的融通互鉴

2024-06-25 08:54韩明港高颜平
秦智 2024年6期
关键词:思政教学

韩明港 高颜平

[摘要]构建高校思政教学的“文明话语”,并促进其与“革命话语”的融通互鉴,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文明”揭示了“革命”的品格、追求和使命,“革命”则是“文明”创建的道路、方式和历程。“文明话语”与“革命话语”的融通互鉴,不但能丰富高校思政教学的话语体系,更能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文明意义,揭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革命根基,并为有效回应西方“文明话语”挑战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持和话语武器。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思政教学;文明话语;革命话语;融通互鉴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6.017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7月1日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论断[1],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品格”;2023年6月2日在《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更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我们思考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思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邃宏阔的“文明视野”。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用“文明话语”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文明”内涵,揭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革命理路,有助于“革命”与“文明”的互相阐发,同时对促进“文明话语”与“革命话语”的融通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政教学“文明话语”与“革命话语”融通互鉴的重要意义

(一)“文明话语”与“革命话语”的融通互鉴是揭示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文明品格的重要方式

“革命”是讲述和阐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思政教学的经典话语,但其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价值追求和深层逻辑阐释不够充分,对中国革命的文明品格揭示不够显豁,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理路阐释不够明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对现代文明的追求是高度统一的,“文明话语”与“革命话语”的融通互鉴、互相阐发能够更好地揭示“文明”与“革命”的深刻关系,能更充分地揭示中国革命的文明品格、文明追求、文明意义。

(二)“文明话语”与“革命话语”融通互鉴是澄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生理路的重要方式

“革命”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创生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走上一条超越传统农业文明、也超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全新发展道路,不但可以突破旧有的落后生产关系、摆脱列强的殖民统治,并得以成功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进入新的文明形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植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之中,并随着革命的进展、胜利得以展开。

(三)“文明话语”与“革命话语”融通互鉴是回应西方“文明”话语挑战的有力武器

现代以来,文明“成为具有普遍意义和共鸣的核心政治概念”,在“公共话语以及社会和政治世界的主流趋势”中占有核心地位[3]。西方“文明话语”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解释世界的主要声音,然而这也导致了一种普遍的误解,即只有采纳西方现代文明才能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进而迈向未来。

“文明”是高校思政教学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如果没有对西方“文明话语”产生、扩散历史过程的清理,没有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习近平文化思想立场上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深刻批判,就没有明确的主体意识、高扬的文明精神、强大的逻辑力量和有力的话语武器应对西方“文明话语”的挑战。因而,用“文明”讲“革命”,用“革命”讲“文明”,使“文明话语”与“革命话语”融通互鉴是讲好中国故事、回应西方话语挑战和避免落入西方“文明话语圈套”的重要方式。

二、高校思政教学中“文明话语”与“革命话语”融通互鉴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把握“文明话语”与“革命话语”融通的深层逻辑

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研究人类文明的主题和理想[4]。马克思从不讳言现代资本主义的文明意义,认为“‘现代社会就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国度中的资本主义社会”[5]“资本不过是文明的另一名称”[6],但是马克思的文明观更具有深邃的历史意识和人文情怀。

人类历史上曾经和现存的文明形态,都是以人对人的剥削为前提的,“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7],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窃取了工人为社会创造的自由时间,即窃取了文明”[8]。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一切社会形态都具有其暂时性,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一开始就指向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最终实现,“革命”与“文明”、“革命理想”和“文明理想”是深度统一的。

(二)善用“两个结合”方法,做好“文明话语”与“革命话语”融通互鉴

“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政教学“革命话语”和“文明话语”融通互鉴、激荡创新的根本方法。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基础,深刻领会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文明品格、文明使命,理解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的创造进路,批判和扬弃西方文明理论。其次,要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实践,丰富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再次,要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指导下审视和省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意蕴,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精髓,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最后,要融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传统文明理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实践,创建中国特色的文明理论体系和文明话语体系。

(三)坚定文化自信,强化中华民族的文明主体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2]。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着自己的文化根脉、生成理路、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是人类现代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主体。有了主体自觉,才会有真正的自信,才会有平视世界、反思世界、批评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用“文明话语”讲好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故事,阐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理路、文明品格、文明追求,在世界“文明话语”场中发出声音、表明立场、宣扬正道,并在事实上解构西方中心论和西方文化霸权。

三、把握中国革命的关键问题,做好“文明话语”和“革命话语”的互相阐发

(一)充分揭示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文明意蕴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9]。

资本主义所谓文明之基础,正是对人和自然的奴役,是“痛苦的和可怕的异化劳动”[10]。为解决这一问题,马克思构想了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全新的社会制度,也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就意味着要以建设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的全新社会形态为自己的革命目标,并以这种社会形态为依托发展生产、涌流财富、实现社会正义,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丰富人类的现代文明样态。

(二)充分阐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明品格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在对人类文明形态的取舍与追求上呈现出显著差异。旧民主主义革命固然有反帝、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但不免要经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羞辱,且因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也很难摆脱列强的殖民统治。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指导下,针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发动的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目标并非资本主义,而是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的未来;一开始就选择了一种全新的发展道路,朝向了一种全新社会形态和文明样式,其中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具有深远的文明意义。

(三)充分阐发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文明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所谓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高校思政教学中,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更多是从生产力的解放、人民的福祉、民族复兴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角度来阐释的,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文明意义则有待进一步提炼和阐扬。

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超越中国古典文明和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崭新文明形态在中国大地出现。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也将建设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

(四)深入阐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革命逻辑

“革命”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进路和历程。革命胜利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获得完整主权,得以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成就。如果脱离了殖民史的总体背景、脱离了中国近现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脱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决定中国命运走向的伟大革命,就无法确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进路,甚至会错误地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西方文明东渐的结果。只有在“文明”的观照下,才能更好地阐释中国革命;也只有在革命历史中,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理路和内在精神。

四、结语

高校思政教学中的“文明话语”和“革命话语”的融通互鉴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思政教师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阔背景下,准确把握人类文明应有的品格和演进逻辑,充分揭示中国革命文明品格、文明追求和文明使命,澄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革命理路和革命根基,使“文明话语”和“革命话语”互相阐发,昭明正道,批判误识,讲好“中国革命故事”和“中国文明故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0.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3][英]安德·林克莱特.文明进程与球秩序[M].肖茜,等,译.北京:中译出版社,2022:7-8.

[4]丰子义.马克思与人类文明的走向[J].北方论丛,2018(4):8-1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7.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

[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10][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版社,2012:73.

基金项目:

2022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项目名称:人类文明新形态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2JDSZK085)

2023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大项目,项目名称:人类文明新形态背景下的中国故事的叙事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3SKGH149)

作者简介:

韩明港(1974.7-),男,汉族,河北滦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高颜平(1983.1-),女,汉族,重庆人,硕士,讲师,教师,研究方向:艺术学校大思政教育、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思政教学
思政教学中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
高职院校思政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探析
许慎文化融入思政教学的具体路径探析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思政教学特殊性研究
以提高实践教学为切入点加强高校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在思政教学中培育大学生职业精神的方法
大学思政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与应用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现状及其对思政教学促进作用分析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相融合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