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浅析新时代促进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相融共育

2024-06-25 09:32豆林青
新校园 2024年5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劳动课文

豆林青

继全国教育大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专门就各类学校深入开展学生劳动教育提出了新时代的要求。作为新时代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得以大力倡导和落实,各学校也为此结合实际深入开展了系列劳动教育,取得了较好效果。与此同时,基于不同学科课程存在着相互渗透和促进的有机联系,作为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特性的学科课程,小学语文课程适时渗透劳动教育思想,既有利于促进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为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更多更有益的载体和渠道。

小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具有“文以载道”的属性。在语文教学中巧妙渗透和开展劳动教育,对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养成劳动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新时代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

一、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选择依据

1.贴合教育实际,符合教育政策要求

《意见》做出了“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规定,但要在劳动教育课中既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还要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与劳动观念,从课时来看很难在劳动教育课中实现。《意见》还提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这就为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政策依据,是新时代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

2.遵循课程标准,促进课程目标达成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为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和学科教育对人的发展均起着重要作用。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和美育的综合育人价值,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之间具有内在的相融互促性;而学科教育通过课堂教育教学使学生获得相应知识的学习,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过程。具体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来说,其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与开展小学生劳动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既符合课程标准,也能有效推动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

3.整合教材内容,蕴含劳动教育价值

相比于劳动教育课程全方面多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内容来说,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内容,教授劳动技能的内容和开展劳动活动的实践并不是最为主要的内容,而是要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去体悟劳动、感悟劳动过程的美和创造价值的宝贵,进而以此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精神。纵观小学语文教材,诸如《悯农》《守株待兔》《呼风唤雨的世纪》《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等渗透着劳动教育思想的课文随处可见,同时在语文课的口语交际和课外实践中也有很多具体的实践性劳动教育资源,小学语文教师据此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教育。为此,语文教师要系统整理小学语文中蕴含的劳动教育思想的教育内容,在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同时渗透劳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劳动精神的双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如前文所述,小学语文课程和劳动教育课程具有共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目标,两者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思想和劳动素养方面既有重合也相互补充。课程目标的契合和语文教育的渗透性,赋予了劳动与语文结合崭新的意义。

1.价值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当下的不少小学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体会不到劳动的光荣、崇高和伟大,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到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和开展劳动教育,如通过朗诵和感悟《妈妈睡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等课文,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劳动的魅力与价值;学习《称赞》《悯农》等课文,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尊敬劳动和尊敬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观念;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等课文,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劳动创造价值的伟大,进而树立爱劳动、会劳动、懂创造的意识。

2.能力提升:助力学生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

虽然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和开展劳动教育并不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为关键目标,但也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相关的劳动教育资源助力学生学习相应的劳动知识,并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如在教学《文具的家》《一分钟》等课文中,可以渗透物品管理、时间规划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学习与培养;在教学《纸的发明》《田家四季歌》《中国美食》等课文时,可以向学生讲授农耕文明、古人的创造性劳动和日常家庭起居劳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在做手工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逐步培养创造性开展劳动的能力。

3.精神塑造:促进学生养成积极的劳动精神

受传统的重智育轻劳育等思想观念影响,小学生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家庭里参加劳动的时长都较为有限,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劳动意识淡薄,良好的劳动习惯未能尽早形成。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和开展劳动教育,要利用语文课程中有关劳动教育思想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充分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内蕴,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充分尊重劳动者,进而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如在教学《我上学了一上学歌》《妞妞赶牛》《葡萄沟》时培养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的劳动兴趣;在教学《悯农》《丰碑》《清贫》时让学生学习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美德;在教学《千年梦圆在今朝》《方帽子店》时让学生领会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4.习惯养成: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让学生爱劳动、会劳动需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种践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要做到持之以恒,并最终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和开展劳动教育需要在教授学生学会必要的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如教学《精卫填海》《一分钟》等课文时,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主动、持之以恒的劳动习惯;教学《狐狸和乌鸦》《鲁班造锯》等课文时,帮助学生培养诚实守信、热爱生活和善于创造的劳动品质;教学《悯农》等课文时,让学生学会尊敬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进而养成勤俭节约、合理消费的良好生活习惯。

三、新时代促进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相融共育路径选择

鉴于劳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具有紧密的相融共育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劳动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充分发挥语文课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感、积极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润物无声”优势,通过逐渐渗透、直接介入等隐、显性教学手段,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

1.师资培育,着力提升语文教师的自身能力

对学生开展劳动、语文等学科教育,离不开教师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开展,为此,要多措并举不断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一是以劳动教育课程教师带动包括语文等课程教师有关劳动素养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通过集体备课、教研等方式实现各学科教师相互助力和促进的师德师风提升机制。二是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善于学习与研究,要自觉强化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与应用,要活用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渗透劳动教育内容。三是学校要建立科学的师资能力评价体系,确保劳动教育课程和学科课程渗透,并驾齐驱。

2.随堂渗透,在语文课堂渗透劳动教育思想

课堂是开展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在教授学生学字写字、阅读课文、口语交际、作文训练时适时渗透劳动教育思想。一是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对单本语文教材及小学各年级语文教材进行有关劳动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理,通过聚篇成类、单元整合等形式形成“劳动教育要素清单”,为接下来开展劳动教育打好基础。二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渗透劳动教育,小学语文教师要将劳动教育思想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将劳动教育融入具体的语文教学设计,把劳动教育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讲授。三是做好课堂总结提升,在引领学生对劳动教育文本语言的品读中,帮助学生升华对劳动创造价值的情感,体会劳动过程的快乐,进而树立劳动意识,形成劳动习惯与品质。

3.课外延伸,以家校共育巩固劳动教育成果

在全环境立德树人理念要求下,小学语文教育不仅不能局限于课堂,还要融入社会、家庭以及其他生活场景,做到全方面多时段各场景对学生德性和品质的培养。为此,实现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相融共育,一是小学语文教师要多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如教学《落花生》后让学生回家亲自参与花生的种植过程,体验劳动的辛苦与不易,体验劳动的快乐。二是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必要的家庭劳动和社会实践提升对劳动的认识与参与度,如组织学生体验父母职业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三是积极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劳动的认识,通过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在探究中涵养品格、在体验中传承文化、在思辨中完善人格。

综上所述,小学劳动教育不应仅局限于劳动技能课和劳动实践活动之中,还应在包括语文在内的学科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学科优势,在语文课堂教学内外自觉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需要教师秉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对课文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梳理出劳动教育清单,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予以开展。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劳动课文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背课文的小偷
热爱劳动
背课文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