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万波 邹卫平 仇玉亭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强科培优行动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教基发〔2021〕3号)陆续出台后,我省开始了特色高中的培育和创建工作,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破解普通高中“同质化”发展难题,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深化高中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多样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我校作为县域高中,积极践行,走出了一条从“音乐学科基地”到“艺体特色高中”的创建之路。本文以此为例,谈谈我校的实践与思考。
一、将“艺体”作为学校特色办学的依据
1.根植学校基础,遵循办学规律
回首72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服务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尤其是近几年,我市的均衡教育取得骄人成绩,我校在内的三所县域高中基本实现了“人人都能上大学”的目标,但学生与家长的幸福指数并没有相应提高。我们也在深刻反思: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只注重成绩、刻意计较智力的“应试教育”,应该是启发学生提升自身智慧的“启智教育”。如何让学生更快乐地学习,减少文化学习的焦虑?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生非常渴望艺体活动,且研究表明,学生在艺体活动中,容易产生多巴胺,能够减少负面情绪,促进身心健康及文化知识的学习,增强抗压、抗抑郁能力,可以收获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于是我们打造了音乐优势学科,将音乐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的全过程,用艺术滋润教育,滋养生命,创建了良好的艺术育人环境,学生从热爱音乐、热爱艺术,走向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让学生享有高品质校园生活。
2.“一体双翼”发展,全面育人导向
在成为山东省音乐学科基地后,我们继续挖掘体育和美术的育人功能,提出“无艺术,不青春;无体育,不一中”的口号,用艺体滋润教育、滋养生命。构建一体双翼新模式(以音乐学科为主体,以体育、美术作为两翼),围绕学生全面发展这个中心,以德育促人向善,以智育教人求知,以体育使人强健,以美育助人识美,以劳育养人劳力。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促进艺术、体育课程改革,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将我校打造成参与面广、水平较高、设施完备的艺体特色学校,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将“艺体”作为学校特色育人的载体实践
音乐作为我校特色育人的主要载体,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实践中我们实施如下措施。
1.明晰了育人环境路径
打造了“一基地、两平台、三中心”的育人环境。“一基地”,就是打造“荣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市文化馆鉴于我校对渔家锣鼓、渔民号子和渔家秧歌“三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颁发给我校“荣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称号。“两平台”,就是运营音乐学科基地网站和学科基地官方“抖音”,展示音乐学科基地的特色和亮点,为学生成长提供展示的平台。“三中心”,就是建设课程中心、活动中心和展演中心,用于课程开发、社团活动和文艺展演。打造了校内三大基地场馆:3439平方米的艺术楼作为课程基地,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加油站”;尚德楼二楼、三楼、七楼专业功能室是实践基地,成为学生锻炼提高的“快车道”;一个可容纳1200人的报告厅和四个可容纳300人的小剧场作为展演基地,是学生实现梦想的“大舞台”。同时,拓展校外实践三大活动基地:与文化馆合作共建,让非遗文化在校园传承和发扬;走进少年宫,借助专门的展示区域,搭建音乐传播的平台;把节目送到社区活动中心(敬老院、文化广场等),让学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2.构建了特色课程体系
(1)建立实施纲领。课程是学科基地的灵魂,学校集思广益编制了《荣成市第一中学音乐特色课程实施纲要》和《荣成市第一中学音乐学科基地三年实施规划》,为学科基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构建“尚音”特色学科课程体系。围绕音乐学科三大核心素养,以培养“有音乐素养的高中生”为目标,我们开发了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大课程群。包括“三渔文化”课程(非遗文化进校园)、音乐实践课程(社团活动)、“音乐+”融合课程(跨学科学习)三大课程群,共计40多门课程,依托23个精品音乐社团、10类音乐活动,成就学子“艺美人生”。
(3)开发特色课程。特色课程以构建“三渔文化”“将军文化”为统领,打造育人体系。一是立足渔海文化,搭建“非遗文化”传承基地。立足“海文化特点浓重、渔文化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因势利导地开发了趣味性强、参与面广、影响力大的渔家大鼓、渔民号子、渔家秧歌“三渔文化”特色课程群,对渔海文化大力推广普及,让传统的“三渔文化”迸发出不朽的活力。二是挖掘将军文化,谱写“红色基因”动人华章。我校充分挖掘荣成将军文化,发挥“红色基因”价值,开发“将军故事代代传”系列特色课程,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将军故事代代传”特色课程群,培育了一批“红色基因”育人项目,让学生了解感知革命者的奋斗精神,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和社会影响。
3.统整了课程实施路径
学校开发了《荣成市第一中学音乐学科课程“431”实施机制》。“4”即四条途径:打造尚音课堂(必修课程)、推进尚音专项(选择性必修)、衔接尚音基地(选修)、组织尚音研学(选修);“3”即三种修习方式:音乐必修、音乐选修、音乐选择性必修,实现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1”即一个发展核心:将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聚焦在为每名学生服务的中心主题上,实现人的提升。
4.推动了特色课堂模式
构建了“135尚音”教学范式。“1”是音乐核心素养这个中心,即审美情趣、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3”是三个环节:准备环节(环境场所和物品准备)、沉浸环节(教学过程发生的一切活动)、输出环节(成果展示、文化理解、文化表现);“5”是五种方式:体验式、合作式、项目式、创作式、展演式。这个范式从价值、资源、驱动、项目、评价、目标六个维度,来着手和探讨,让课程真正落地生根,达到“音(引)领成长、乐(悦)动生命”的基地价值追求。
5.完善了系统的活动体系
(1)统一思想,“三定”保障。“固定人员、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每周三、周六各有两节固定的社团活动课。
(2)精心组织,科学开展。学校打造艺体社团36个,择优筛选了14项进行重点打造,分别是“青年管乐团”“和谐之声合唱团”“飞天舞蹈团”“追梦吉他社”“雅风民乐社”“渔家锣鼓队”“渔家秧歌队”“渔家号子队”“戏剧社”等。
(3)内引外联,打造精品。适时聘请省内外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组织教师到外地学习、参观,还特地从艺术团、文化馆聘请了非遗文化传承人、器乐、舞蹈、声乐等10余名专业人员来担当社团指导老师。
(4)联赛汇演,搭建舞台。学校形成“班班有特色、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的良好活动氛围。举办了“音领成长乐动生命——荣成市第一中学校园歌手大赛”、“十八岁成人礼”、“真情有你,幸福一中”教师节晚会、“光是遇见就很美好”校庆文艺汇演、“绽放青春强国有我”元旦晚会等大型活动。
6.完善了特色评价指标
学校遵循“评价过程人性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指标科学化”的原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采用“过程性评价50%+总结性测试50%”的方式进行分数量化考核,成绩计入学生发展档案,作为综合评价招生的重要依据(见表1)。
学校特色建设是抓手,学校育人模式的转变是过程,学校高质量发展是成效。特色高中创建以来,校园再次焕发勃勃生机,学校的舒适度、师生的精气神和家长的满意度均大幅提升。我们将再接再厉,持续推进,惠及更多的学子和家庭,让每个生命在艺术中诗意栖息,在愉悦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