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生命意识

2024-06-25 14:14孟盈汐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额尔古纳河鄂温克族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描绘了鄂温 克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以及他们面对的 现代文明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书中 90 岁的老 奶奶叙述了她一生的故事,她的出生、成长经 历和她与驯鹿的深厚情感。这不仅是关于生活 的叙事,也是关于文化、生命和人与自然关系 的深度探讨。作者的叙述平实而深情,如同山 间的清澈溪流,带我们走进鄂温克族的世界, 感受他们是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书中没有 冗长辞藻的堆砌,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跌宕起 伏,没有复杂的抒情技巧,却写出了一个鲜为 人知的生活在边陲的有血有肉的鄂温克族人民 的故事。

一、自然中的生命意识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处位于中国内蒙古 自治区境内的湿地,以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和 生态环境而闻名。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壮 观的河流、湿地和森林景观,有许多野生动物 和鸟类栖息在此。人们对这里的生态环境十分 敬畏,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典范。额尔古纳湿地内有许多河流、湖泊、 沼泽和湿地,其中包括白桦林、湖泊等自然 景观。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各种野生动物,如 熊、狼、鹿等,它们在这里自由地生活和繁殖,同时也会受到人类的影响。人们还可以在 额尔古纳湿地内欣赏到各种鸟类和植物,这些 植物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环境有着重要 的作用。总之,额尔古纳湿地是一个充满自然 气息和文化底蕴的地方,人们可以在这里感受 到敬畏生态环境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迟子建是一位深深扎根于大自然的“诗 人”。故乡的森林、白雪、火炉和希楞柱是她 创作的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重点,也赋 予了她的作品审美灵性和思想深度。古希腊作 家朗吉努斯在其《论崇高》一书中写:“从生 命之初,大自然就在我们人类的心中寄予了一 种无与伦比的永恒之爱。”这种爱宽广而无私, 温柔而宁静,流淌进花朵、树叶和世界,流淌 进昆虫、鸟类和生物,流淌进高山、流水和天 空,赋予安静的黑白文字以色彩、声音、激情 和鲜活的生命。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充满生命 意识的地方,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生命 的奇迹。在这里,人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与自 然的关系,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这里的 居民尊重自然、珍惜生命,与周围的环境建立 起一种亲密的联系。他们深知自然界的力量和 神秘,懂得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护环境,与动 植物共同生活。

总的来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精神是一种 与自然和谐共生、珍惜生命、尊重传统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人们坚定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 路上。

二、对生命的反省

生与死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许多文学作品中的生死故事,往往以悲叹的语 言、血腥的意象和忧郁的笔调来描写,让人窒 息,让人恐惧,让人绝望。相比之下,《额尔 古纳河右岸》对生与死的描绘,却让人感受到 温暖和升腾的力量,明媚的春光穿透了死亡的 阴影,和煦的春风融化了冬日的寒冷。迟子建 以轻柔的笔触抹去了人类对死亡最本能的抗拒 和恐惧,也抹去了死亡的悲伤和美丽。死亡并 不是生命的消逝,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它是一 种新生,以全新的方式照亮生命,不断升华生 命的价值。

鄂温克族人民崇拜神灵,并受到神灵的 庇佑,他们在死后要举行特殊的仪式,让死去 的人转世投胎,承认他们走过的路,并让他们 与想念的人团聚。死去的孩子们被装进白色口 袋,然后丢到阳光明媚的山坡上。在那里,他 们可以享受温暖的阳光,即使是在冬日,花儿 和鸟儿也会拥抱着他们。死去的成年人被高高 地埋在风中,这样他就不会受到野兽的伤害; 或许是为了唤醒神灵,告诉他们人们都过着虔 诚而美好的生活。

同时,它还包含一种朴素的生态哲学,即 人必须适应环境并与环境和谐相处才能生存。 鄂温克族人民高度依赖大自然,他们的衣食住 行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因此,他们认为大自 然既雄伟又严酷。 他们渴望大自然的恩赐,崇 拜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寻找神性。由于自身的 脆弱性,他们渴望通过与野生动物的“血缘关 系”获得力量和保护。鄂温克族人民根据植物 和动物的习性赋予其神性,并根据神意决定捕 猎动物的数量。鄂温克族的图腾体现了对生存非常重要的生态价值。图腾崇拜实际上是人与 自然之间的交流。这种双向互动象征着鄂温克 族人民的生态思想,即视自然为平等,主观地 解释自然的一切,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人类 的生态意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始终与人 类的生存联系在一起,这也是生态伦理的含义 所在。

“万物有灵”代表了鄂温克族人民对宇宙 万物进化规律的独特理解。他们认为大自然拥 有比人类更高的意识,能够控制人类所处的环 境和状态。在现实生活中,这直接表现为鄂温 克族对保障人类生存的客观物质对象的尊重和 崇拜,实际上也包括以自然为基础的生态意识。 换句话说,尊重土地、草原、森林和湖泊是其 生态伦理的核心,它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平 等对待万物,表现出自然所要求的谦卑和敬畏。 生态自然的理念已经渗透到鄂温克族人民的生 产和生活、传统习俗以及道德观念中,并形成 了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

书中展示了人类原始的生命力。一个部 族,得以生生不息传承下去,是靠那些相互扶 持的族人,和他们与自然之间形成的默契。他 们的爱十分纯粹,不包含一丝世俗的评判;他 们的恨也都是赤裸裸的,甚至要用尽生命。他 们养育驯鹿,随驯鹿而迁徙,就像沙漠里的人 要依靠骆驼。他们热爱山林、树木、花草、河 流,因为是它们赐予了鄂温克族人民生活所需, 比如桦树皮做的船、兽皮做的衣服,以及饮用 水和食物。书中讲述了很多死亡,死亡在书中 哀而不伤,每一个生命的离去,都会以另一种 方式重生,死亡在这里不是终点,只是结束了 一个美丽的段落。还有神明般的萨满,象征着 自然中的大爱,他们会救人于危难,自己却伤 痕累累。最打动人的东西往往最纯粹,人世间 的美好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有别离和失去。 书中写出了鄂温克族的沧桑与变迁,不变的 是他们心中对养育了整个民族的自然的热爱。

“世界上没有哪一道伤口是永远不能愈合的, 虽然愈合后在阴雨的日子还会感觉到痛。”额 尔古纳河右岸的人是充满希望的,他们经历过 生死,经历过离合,他们没有倒下,虽然他们 的伤口依然会隐隐作痛,但新生的希望,永远 像春天的种子,在他们心中萌芽,像夜晚撩动 的篝火,在他们心中燃烧。最后,人们终于明 白了开篇的那一句, “我把雨雪看老了,雨雪 也把我看老了”。我、雨和雪,都是生命,是 人的生命,也是自然的生命,生与死的交错, 有的人草草地迎来生命的结束,却在自然的天 空与大地中获得了永恒。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死亡就像一场浪  漫的盛会,它的无穷力量将爱与仁慈凝聚在一  起。即使生前披荆斩棘,死后得到的爱与祝福  也会让灵魂与云雾融为一体。面对“现代化” 的命运,鄂温克族试图通过回归自然来重拾精  神家园的乌托邦,用温情淳朴的民风来传承民  族的文化和精神,从而延续和发扬民族的生命  力。

三、结语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居民对生命进行着深 刻的反省,他们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短暂,珍 视每一个时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这 片美丽的土地上,人们与大自然紧密相连,他 们深知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因此更加珍惜眼前 的幸福和快乐。他们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 为,努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寻找生命的 意义和目标。人类本可以自由地选择喜欢的居 住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然地活着,可社会要进步,不但要开发土地,还要开发人才, 很多选择,我们身不由己。但如果不这样做, 整个民族便不能变强,不能抵御外来侵犯。我 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的发展趋势决定了 我们大致的生活模式。这本书能让我们得以慰 藉,想到这群鄂温克族人民,我们也能忠于自 己的内心、能忠于自己的选择,像他们一样, 勇敢而大胆,坚毅而忠贞地活着,至少让自己 快乐一点,当看不开的时候,就去这本书中看 一看鄂温克族人民的生活,去假装闻一闻那儿 芬芳的泥土与树叶的味道……好好活着呀!要 尽量活得快乐一点,平和一点!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居民也反思自己与他 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们注重家庭和社区的和 谐,尊重他人,关爱弱势群体,努力营造和谐 相处的氛围。他们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 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 量。这种对生命的反省还体现在对自然和环境 的关注上。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居民意识到自然 是生命的根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命。他们 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努力减少对 环境的破坏,为未来留下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总的来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居民通过对生命 的反省,更加珍视生命的每一个瞬间,思考人 生的意义和价值,努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关爱他人,尊重自然,为社会和环境贡献自己 的力量。这种反省让他们更加明晰自己的生活 方向,成为更加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人。

[ 作者简介 ] 孟盈汐,女,汉族,吉林长春人, 吉林师范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 学。

猜你喜欢
额尔古纳河右岸额尔古纳河鄂温克族
黑龙江鄂温克民族传统服饰艺术之美
额尔古纳河岸
民居趣读
民居趣读
鄂温克族音乐文化
浅析画面感在舞台中产生的舞台效果
额尔古纳河谣曲
当悲的水流经慈的河
额尔古纳河
《额尔古纳河右岸》在词语冷暖色调处理上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