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诗雨
摘要:《一首桃花》作为歌剧《再别康桥》中的一段精彩咏叹调,不仅在创作上展现了匠心独运的艺术水准,在演奏上也呈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因此成为极具研究价值的作品。基于此,本文以《再别康桥》与《一首桃花》的创作背景为切入点,针对《一首桃花》钢琴伴奏的艺术技法与特征进行了详细且深入的剖析,旨在为未来演奏此类歌剧咏叹调的音乐家提供参考与指导,促进我国歌剧艺术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歌剧;再别康桥;一首桃花;钢琴伴奏
一、歌剧《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
诗歌《再别康桥》由徐志摩所作,全诗以细腻的情感和美好的意境刻画了诗人离开康桥时的情感变化,深情描绘了他对这段美好时光的留恋与不舍,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徐志摩运用精湛的文学技巧,生动地描绘了他在康桥的点点滴滴,以充满情感的语言表达了对康桥生活的深切怀念、无尽的爱恋,以及对即将到来的分离的无力感。2001年,陈蔚担任导演和编剧,周雪石负责作曲,将《再别康桥》改编成小剧场歌剧。同年12月,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小剧场首次公演。歌剧《再别康桥》同样以徐志摩作别康桥为背景,细腻描绘了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陆小曼、金岳霖等中国文坛知识青年对爱情、事业、生活和理想的深刻思考。《再别康桥》是我国首部小剧场歌剧,故事主线清晰,人物角色分明,其中的音乐更是优美流畅,深受观众喜爱。
由于是小剧场歌剧,因此整部歌剧并未采用庞大的交响乐队或炫目的舞台效果,而是以室内小型乐队进行伴奏。这种简约的配置恰好与演出的整体氛围相得益彰,使歌剧能够以轻盈的音乐和生动恰当的表现手法,准确地诠释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青年的独特个人气质和精神风貌。这种细腻而精致的演出形式,让观众能够更加贴近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到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情感和理想,并同时领悟音乐的魅力。整部歌剧所演唱的曲目均选自徐志摩与林徽因的诗词作品,作曲既保留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元素,又巧妙地融入了西方音乐的特色。这种跨文化的音乐融合,使得整部歌剧不仅在浪漫的爱情故事情节上引人入胜,其音乐表现力也同样迷人,为观众呈现一次难忘的艺术体验。
二、《一首桃花》创作背景
《一首桃花》是林徽因于上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一首诗歌,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盛开的桃花,同时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巧妙地融入其中。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反映了当时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林徽因在诗中表达了对爱情和自由的向往,以及对新文化和新思想的探索和追求。在歌剧《再别康桥》中,《一首桃花》处于第五部分“双清重逢”。这一选段因其深刻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现而成为该剧的经典部分。作曲家周雪石以其多才多艺的创作才能,为这首诗歌赋予了音乐生命。周雪石的作品涵盖歌剧、室内乐、管弦乐以及声乐等多个音乐领域,其中包括《钢琴三重奏》、《第一弦乐四重奏》、歌剧《叶子》和大型音乐剧《中国蝴蝶》等。他的音乐风格多样,情感丰富,为听众带来了深刻的音乐体验。《一首桃花》的编曲采用钢琴、大提琴、小提琴以及长笛等小型室内乐队的配置,这种精巧的乐器组合为咏叹调《一首桃花》增添了一份细腻与深沉。通过这些乐器的和谐交织,作曲家成功地捕捉到林徽因诗歌中的情感精髓,并将其转化为音乐语言,使得女主角林徽因的人物情绪和内心世界得以在舞台上淋漓尽致地展现。《一首桃花》在《再别康桥》歌剧中不仅是一首重要的咏叹调,在整部歌剧中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歌曲本身还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是音乐学者和歌剧爱好者深入探讨的对象。
三、《一首桃花》钢琴伴奏的艺术技法
(一)音色处理与触键控制
在演绎歌剧选段时,演奏者需要将自己完全沉浸在音乐与剧情中,深刻体会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情绪。《一首桃花》作为描绘林徽因情感与性格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林徽因的理智与坚韧,同时也表现了她的温婉与内涵。这样的情感特质,要求在钢琴演奏时,必须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和技巧的精确把握,以音乐的语言来复现这种复杂的情感美学。
首先,钢琴和小提琴一同进入,虽然钢琴部分以柱式和弦起始,但弹奏中要注意流畅性,不可过于生硬。演奏者需要贴着琴键,将所有力量投注于指尖,缓缓下键,以实现对音色和音量的精细控制。此时,小提琴奏出主旋律,钢琴承扮演伴奏角色,两者需和谐融合,以保证听觉效果不会突兀或冲突。随着音乐的推进,右手将迎来一系列紧凑的三连音。此时,弹奏者应避免机械地按照固定的节拍生硬地敲击琴键,应追求三连音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同时,乐句的呼吸也应跟着旋律声部的起伏和走向而进行。
在引子部分的第9小节到第12小节,小提琴声部逐渐减弱直至消失,此时钢琴伴奏将开始左右手的音阶跑动。这需要演奏者精确控制音量,从柔和到强烈,从缓慢到快速,要跟随故事情节的情绪而推进演奏,并在最后的三度音程中达到高潮,恰到好处地收尾,为人声的进入做好铺垫。
A段是宣叙调的开始,而宣叙调的演唱一般是以叙事和抒情为主,整体上较为柔和。钢琴伴奏部分也是同样如此。右手为分解和弦铺开,左手声部则是小三和弦的分解进行。弹奏时手要尽量贴近,且下键速度要适当,不可过快。这时歌唱的部分是长线条的旋律走向,演奏者需要仔细聆听歌者的速度与情绪变化,要根据歌曲变化对伴奏进行及时的调整,使其有着更好的节奏感。同时,左手的根音也要具有流动性,“sempre lagato”的出现,更加说明弹奏这一乐段时,音色是柔和连贯的,此时音乐的走向已经逐渐拉开,但又不失紧凑。在唱到“朵朵露凝的娇艳”时,和弦的转位变化在此处尤为关键,其能够帮助推进音乐的情绪发展,为歌声增色。弹奏时,需特别注意力度的控制,这直接影响着和声的饱满度和情感的传达。“mf”(即“中强”)符号的出现,提示在此处要增强力量的输出,但增强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音色的柔和与层次的分明,避免因力量过强而破坏音乐原有的柔和与细腻。
林徽因的性格坚韧而内敛,这种特质在音乐的表达上也应得到体现。在弹奏时,需要尽可能地保留音乐中原有的情绪表达,避免过分张扬。在A段的结束部分,右手的分解和弦逐渐过渡到八度下行,这一变化不仅是技术上的转换,更是情绪上的起伏和铺垫。在这一过程中,伴奏织体的变化应细腻地传递出这种情绪的波动,让听者能够感受到音乐中的层次和深度。当音量标记为F时,下键时要确保力量的准确传递,将力量集中在手指的指腹处,以此确保音符的清晰度和乐句的连贯性。这样的处理不仅能够更好地推动歌者的演唱情绪,还可为下面B段的出现做好充分铺垫,使整个音乐的过渡更为流畅自然。
(二)节奏与速度的把控
《一首桃花》的节拍变动也非常值得研究。在乐曲的开篇采用4/4拍,为听众呈现出稳定的节奏感。随着音乐的推进,通过一段间奏和调性的转换,乐曲巧妙地过渡到3/4拍,之后,音乐再次回到4/4拍,这样的节拍变化很大程度的丰富了乐曲的层次感,增强了音乐的动态美。在钢琴伴奏部分,三连音的运用更是点睛之笔,好似细腻地描绘出桃花飘落的姿态,既保持了三拍子的流畅性,又与歌者的演唱相互呼应。需要注意的是,演奏中,演奏者必须深入理解歌者所传达的情感和内容,这样才能在伴奏时做到灵活应对,使音乐的表达更加自然流畅。
整部乐曲在力度标记以及速度控制上都极尽精妙地与林徽因的性格特征完美契合。伴奏通过鲜明的节奏和精确的力度记号,向听众传递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使音乐与诗歌的意境相互映衬,相得益彰。Andante行板的速度较为平缓,为乐曲的A段宣叙调提供了一个温和而稳定的起点,旨在向听众传达林徽因对桃花和自然的喜爱之情。此种速度的选择使音乐层次分明,情感表达清晰而细腻。第10小节出现“rubato”指示,说明此处演奏者可以基于基本速度进行自由发挥,而这要求演奏者在保持音乐流畅性的同时,还要注意音阶跑动的连贯性和力度的细腻变化。因此,演奏者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揣摩,准确把握这种变化速度的魅力。随后,“a tempo”和“sempre legato”相继出现,标志着音乐将回归原速并保持连贯的旋律线条。在这一部分,钢琴伴奏紧随歌唱的步伐,节奏相对宽松,与歌声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当音乐转入B段咏叹调时,“piu mosso”的出现预示着歌曲即将步入高潮。此时,连续的三连音跑动不仅是对林徽因理性而内敛性格的描绘,也是对音乐张力的巧妙构建。在这一关键段落,伴奏应避免过于夸张,应保持适当的张力与自然的松弛,以完美地贴合人物性格的展现。
《一首桃花》这首歌曲在旋律上层次分明,特点突出。周雪石在创作中并未过度依赖复杂的音乐术语和表情记号,却依然在整首歌曲中精准地传达了情感,使音乐从始至终都充满了美感。这种简约而不失深度的创作手法,不仅为听众带来了愉悦的听觉享受,还留下了意犹未尽之感。
(三)踏板的使用
在钢琴演奏和伴奏中,踏板的作用不可或缺,其可以极大地丰富音乐的声音色彩。在进行钢琴伴奏时,演奏者应巧妙运用踏板,根据乐曲情感的变化做出恰当处理,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特别是在歌剧伴奏中,踏板的使用需要与角色的性格、剧情的发展以及歌者的情绪变化紧密配合。这样的协同作用能够使伴奏更加生动、有感染力,营造饱满的舞台氛围。通过精确的踏板控制,伴奏者能够更好地支持歌者的演绎,为整个作品增添层次与深度。在弹奏《一首桃花》时,演奏者必须深刻理解并精准捕捉林徽因内心的情感波动,而这种波动主要体现在林徽因含蓄而平和的内心活动中。为更好地保证旋律的连贯性和情感的流动性,可采用连音踏板,这可以帮助歌者保持情绪的连贯,更加深入地沉浸在歌曲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自如地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
无论是作为艺术指导还是演唱者,都需要培养依靠听觉感知和声色彩变化的能力。恰当的和声色彩运用不仅能够增强钢琴伴奏的表现力,还可为歌者的演绎赋魅。在伴奏织体中,和弦转位的变化需要演奏者根据和声的进展,科学地使用踏板,这样做可以确保旋律声部的清晰度和穿透力。鉴于《一首桃花》整体风格的抒情性和旋律的缓慢节奏,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踏板的更换,以避免音乐听起来模糊不清。通过细致的踏板控制,演奏者能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细腻情感,同时保持旋律的纯净和和声的丰富性,为听众呈现美好的音乐艺术体验。
四、《一首桃花》钢琴伴奏的艺术特征
歌曲《一首桃花》是借物喻人,以桃花为载体表达女主角林徽因的情感世界。对此,需要钢琴伴奏织体更好地与人声相呼应。此时,可采用分解和弦,以营造一种柔和的氛围,引导听众进入歌曲的情感深处,且不会过分突兀。尤其是在歌曲高潮部分,虽然可以通过之前的八度跳动来加强情感推进,但更重要的是,在人声进入之后,伴奏应适时地减轻力度,以突出人声的真挚与深情。与此同时,伴奏织体也应变成具有抒情性的持续的三连音。
在艺术歌曲的演绎中,钢琴伴奏与声乐之间是一种密切的互动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钢琴作为一种独奏乐器,拥有独特的表现力,但在与声乐合作时,角色则转变为伴奏,要为歌声提供支持和衬托。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钢琴要完全隐于幕后,而是要求钢琴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于歌曲的情感中,根据演唱者的表现需求进行创造性的伴奏。
在艺术歌曲的表达中,钢琴伴奏需要具备一定的严谨性,其不仅是音乐的组成部分,更是歌词情感的延伸。歌词作为文学创作,传递的情感需要与伴奏相互呼应,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钢琴伴奏与歌唱同等重要。在实际演奏中,演奏者尽量忠于原曲谱,以音乐歌曲作品风格为大前提,并做到力度、速度以及音乐术语的准确诠释。同时,还需与歌者进行深入沟通,对歌词内容、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积极探讨,进而更准确地捕捉到作品的情感脉搏,使演奏更加贴合歌者的演唱,表现出更高的艺术性。
例如,在《一首桃花》的前奏,是歌剧男主角徐志摩朗诵的一段台词。在具体的歌剧排练中,演奏者需要密切关注歌者的语速、语气和呼吸节奏,以便及时调整演奏,与歌者的表演同步。这种同步不仅是节奏上的配合,更是情感上的共鸣。为更精准地把握歌曲的语言逻辑和词句间的内在联系,演奏者需要对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深刻的理解。由于《一首桃花》源自林徽因的诗词,因此在处理歌曲的旋律发展和音乐表现时,演奏者应特别注意诗词的韵律和情感色彩,使音乐的起伏与诗词的节奏相得益彰。同时,演奏者还需关注和声织体的构建和其他乐器的配合,确保整个乐队的演奏既有层次感又协调一致,共同营造出歌曲所需的情感氛围和艺术效果。唯有如此,演奏者才能将《一首桃花》的精髓生动地展现给观众,使音乐与诗歌的结合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演奏者应意识到,在拿到一首歌曲选段作品时,应首先充分了解歌剧的创作背景、角色的人物性格,并通过恰当的伴奏部分的织体来进行分析。多数情况下应尽尊重原作,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为更好地配合歌者的演绎,演奏者也可能需要对作品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此确保乐队整体演奏的协调性与原歌剧创作的音乐氛围。
总而言之,歌剧选段作品的选择不仅要求演奏者与歌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全面的演绎和多层面的配合,还需要立足于整个歌剧,从台词表达、舞台审美、角色性格塑造,以及整个乐队的协作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打磨和实践,以此将歌剧作品的精髓和魅力最大限度地展现给观众,达到音乐与戏剧的完美配合。
五、结语
综上所述,歌剧《再别康桥》不仅是我国首部且唯一一部公演的小剧场歌剧,其在音乐创作上的多元化方式和技巧,也为歌剧音乐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丰富的灵感。本文以《一首桃花》的钢琴伴奏演奏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歌剧钢琴伴奏的技巧与艺术特征,希望可以为演奏者提高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拓展视角,推进我国歌剧艺术创作的更好发展。
(作者为天津音乐学院钢琴系硕士研究生在读)
参考文献:
[1]刘佳.艺术歌曲中声乐与钢琴伴奏的平衡美探究[J].当代音乐,2022(07)31-33.
[2]段春利.如何让钢琴伴奏与声乐表演完美结合[J].艺术家,2022(06)101-103.
[3]任卓.艺术指导在中国歌剧中的实践探索——以民族歌剧选段《一首桃花》为例[J].艺海,2021(06)46-48.
[4]周妍孜.浅析歌剧《再别康桥》选段《一首桃花》的音乐美[J].牡丹,2020(08)147-148.
[5]李宁.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艺术表现[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8)318-320.
[6]李代碧.《一首桃花》的伴奏分析[J].艺术评鉴,2017(05)21-23+28.
[7]千红.声乐钢琴伴奏之平衡理论与实践[J].人民音乐,2013(1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