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原锣鼓的价值和困境看非遗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

2024-06-24 04:30:58李宁苗宇靖
中国音乐剧 2024年2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非遗保护

李宁 苗宇靖

摘要:太原锣鼓文化是当地的传统音乐记忆,以其特有的演奏曲和演出形式为象征,演奏以技艺娴熟,动作劲烈舒展,风格强健有力,节奏激越鲜明为特点。广泛运用于社火表演以及红白喜事活动中,是太原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智慧结晶,是太原人民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精神财富。太原锣鼓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以其独特的演奏形式传承太原文化而为人称道。因为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在历史长河中源源不绝,在当地广为流传。太原锣鼓发展的同时,也有问题突显出来。本文基于对太原锣鼓文化的概况,太原锣鼓文化带来的价值功能以及发展的困境的研究,提出对太原锣鼓文化发展的建议。深刻剖析太原锣鼓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运用实地考察的方法进行论证,为太原锣鼓文化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措施。太原锣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价值、传承发展的经验、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将有助于非遗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太原锣鼓文化;非遗传承;非遗保护

一、引言

山西是璀璨锣鼓文化的发源地,锣鼓文化深入人心,脍炙人口;山西的锣鼓种类极其丰富多样,区域化特征明显,互相借鉴又独具特色。锣鼓有三绝,山西太原锣鼓,绛州鼓乐,还有威风锣鼓都是响彻闻名的。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的表演艺术形式展开,表演形式大相径庭。21世纪后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太原锣鼓也开始改革,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里赫然在列,盛名远扬,2013年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誉为“天下第一鼓”。它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中,体现出民族音乐主旋律和鲜明的文化特征,象征欢乐和喜悦的情怀。之所以选择太原锣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进行探讨分析,是因为在现代化的今天,民间锣鼓文化的发展有巨大的挑战性和冲击力,太原锣鼓面临转型发展,同时还面临传承人锣鼓技艺的接连失传,以及当代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过低的认知水平。在这种现状下,通过对太原锣鼓文化的传承现状保护研究,了解当地的具体保护措施与对策,针对它的具体现状得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从中探究非遗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期促进非遗传统音乐文化在如今现状下的传播和发展。

二、太原锣鼓文化的概况

山西锣鼓具有黄土地的风格,既粗壮又具有豪放之情。山西锣鼓文化的历史悠久,形式也在不断演变,形成了以三晋为代表的现代锣鼓乐演奏形式,古书记载有古老的神兽在这里飞空走险,对这个地方进行着大肆地侵略。后来出现了一种很厉害的野兽,使用法力达到最后可以降妖除魔,使人避灾趋利,人们从很早开始就对这些古老文化的动物有崇拜之情,这是最早的相关锣鼓记载。

(一)太原锣鼓文化的渊源

太原锣鼓历史的渊源从三皇五帝开始续写。《吕氏春秋·古乐》篇中“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乃以麋鞈冒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在老晋阳古城可以清晰见到,此地长久由汾河去灌溉和孕育,为颂扬汾河流域的先人,尤其是晋源地区,有敲击“密须之鼓”的声音,以颂扬晋人始祖唐叔虞的说法[1]

在后汉,还有刘皇姑的传说,高祖刘知远的妹子就住在太原的古寨村。据说当时,皇姑一离开,人们就会用敲击的方式来送行,敲击的声音很快,很悦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听到的声音叫作“流水”,代表着长命百岁,幸福美满。我们现在听到最普遍的曲调就是“流水”,有着长寿安康快乐和谐的意愿,传说有着美好的故事,也为太原锣鼓的演奏曲调寓意了一个美好的铺垫。到宋朝时期,宋宁宗年间尤其注重文化的培养,以铙、钹的声响为主体构成了锣鼓曲的太原锣鼓,此时的锣鼓粗犷豪迈再加上少数民族的风味,雄伟壮阔的艺术风格在全国盛行,太原锣鼓曲牌中的“快流水”“慢流水”“牛斗虎”等由此兴起,达到锣鼓发展的鼎盛时期。清末民初由于战火动荡,受到了冲击[2]

而在建国后,迎神赛社就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地方的演出,比如亲贤街的灯笼,范家堡的拐杖,西华门的戏狮,铁匠巷、庙前街、三桥街的高跷,太原锣鼓的作用发挥价值极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锣鼓的竞争也很激烈,当时锣鼓的主要特征是速度快、爆发力强,锣鼓高手相互合作,创造出了“对打”的锣鼓曲调形式,受到广泛的推广。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太原锣鼓在社鼓的基础上独立发展,同时也受到晋剧的影响,太原锣鼓的内涵得到更新。尤其是在太原锣鼓声问世后,矿业机械厂组建了太原的第一个锣鼓声乐队,使锣鼓声的表演方式从最初的民间社团团体,发展到了现在的工厂和矿场,太原市有七个大型的鼓声乐队,一百多个中型的鼓声乐队,还有无数的小乐队[3]。而到现在为止,在太原市的七组铜鼓中,能把所有的铜鼓都敲完的,还不到一百个。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城中村改造,“大小童子对拳”的传承几乎消失殆尽,即使有鼓声,也没有人会使用这种敲击工具,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太原锣鼓,就是一种简单的音乐。太原锣鼓自身也随着巅峰之后,在传统曲牌和技艺里逐渐流失去其特有的演奏。

(二)太原锣鼓文化的传承

太原锣鼓传承到今天,太原各地传承人利用演奏形式、传统技艺重振旗鼓。晋源锣鼓是太原锣鼓的起源发展,太原锣鼓传承人牛改仙在山西锣鼓协会的组织带领下,带着队员远赴埃及参加了第六届国际鼓乐节。她们在现场演绎了地道的太原锣鼓,赢得了一阵好评。传承人牛改仙因为热爱和钻研锣鼓的技艺以及文化的传承,她先后自编自创了八个曲目,其中,《木兰赋》显示了女子的独特魅力,《唐王出征》借鉴了古代晋阳的文化,以及《狗相咬》《十二生肖闹春》等。太原的铜鼓,除了男子的鼓声之外,还有女子的鼓声和镲声,气氛时而沉重,时而轻柔,时而有力。牛改仙也带领妇女们去学习技艺,为妇女谋取演出费。还有姚村镇的杨秋香,她通过将爱好变成目标实现了人生价值。锣鼓代表女性崛起的力量,利用敲打锣鼓技艺赚取演出费,女性的崛起,是锣鼓文化的象征。76岁的山西机床厂退休工人阎生福30多年来一直在传承和保护教授太原锣鼓,教授的徒弟遍布太原和周边省区,有的成了太原锣鼓的骨干力量,有的扛起了大旗拉起了新的队伍。每周三下午四点阎师傅在太原市营西街北沙河桥头手把手,面对面教授徒弟们学习排练,至于有几批学生,阎师傅都说不清,只希望把锣鼓传授给真正热爱的人[4]

(三)太原锣鼓文化的发展潜力

太原锣鼓文化的市场需求是个大缺口,以锣鼓队为基础开办了婚庆公司,带来新的工作机会。在乡村振兴中提出“因地制宜”“开发地力”“乡村锣鼓”的口号,文化功能过渡到多重功能服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经济价值。如今有鼓乐艺术团,在保留传统的艺术形式上融入民间锣鼓,增添许多时代新特色,艺术团参加的许多大型艺术节,呈现出带有现代化特色的传承景象。不仅在传承太原锣鼓并且发扬民间锣鼓艺术,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道路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步。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锣鼓是大众文化中的一种,入门级别低,平常生活中自发的锣鼓群体花样繁多,学习锣鼓技艺不需要全面掌握技能,同一种锣鼓乐钟有不同的传承人,彼此需要良好的配合打磨,自发集聚效应效果强,遇到大型场合锣鼓人员数量庞大。拥有平台的大力加持,市政府发布了多条有利于保护传承锣鼓的相关通知,文化部与市政府合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基础,适时发展锣鼓文化正合时宜。拥有良好的锣鼓文化底色,音乐本体是有科学的记谱方式,有文字的表现形式,有生动的舞蹈动作,每个舞蹈动作都有科学的分类,曲牌的命名方式五花八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十分好记,悠久的锣鼓历史得以传承下来,表明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多得的曲调演奏,是值得创新发展的。

三、太原锣鼓文化的价值功能

(一)历史价值

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年代,原始功能单一,农业的歉收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期盼着来年五谷丰登,收成效益好,迷信色彩浓厚。每逢瘟疫或者遭遇天灾时,古人就开始击鼓,开始大摆祭祀,只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认为击鼓的声音可以赶走一切不好的事物;驱除邪疫,否极泰来,实现祈福的好彩头,象征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制作礼乐统治教化作用,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编钟,代表着庄严的等级分封,历朝历代时期,帝王都以享受乐器作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力,在盛典仪式祭祖、宴请宾客、开拓疆域、驰骋沙场,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划分等级,表达礼仪,教化万民;鼓也在古代军事中起着广泛作用,《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体现了鼓乐器对于振奋士气功不可没,战争中最能体现士兵的精神气,不管是战前还是战后激发军队的士气,用鼓声去象征军事动向,激发军队士气,一往无前;在社会日常生活中,人们以此象征四季更替的轮回[5]。每个节日开始利用表演社会活动争相演出,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文庙会对外开放允许自由进入与参观,人们会吃着斋饭,看锣鼓表演,增添节日气息,即使不参与锣鼓表演,家家户户的锣鼓是必备的。有时候作为社火的辅助鼓声而出现,现场热闹非凡,同时使得情绪得到缓解,减轻生活压力,既能娱乐大众,又能教化百姓。

(二)传承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价值功能也起着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文明的提高,现代化的今天,太原锣鼓文化价值功能得到系统更新,具有普遍的文化传承功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担当了一次又一次的时代重任,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接续发展的进步,表达了不同时期人们的诉求,能够给予我们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太原锣鼓文化是太原社火文化的积淀,是太原地区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纽带,太原锣鼓文化也同样继承着优秀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将太原锣鼓发扬光大;从现实意义来说,着重体现文化价值,弘扬锣鼓文化的意义,增进人与人社会群体意识,转变当代人生活相处模式,培养乐观、坚强、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帮助外地人了解太原的特色风土文化;有娱乐健身功能,通过打锣鼓演绎锣鼓文化磨炼坚毅的意志,增进睡眠,缓解呼吸疼痛;是一种良好的辅助鼓声敲打作用,有伴奏功能,为社火活动渲染气氛伴奏;有同台竞技功能,举办锣鼓大赛,在第三届全国锣鼓大赛中,各地10多个鼓种、20多个参赛队伍、1070名参赛人员,齐聚韩城。展现中华鼓乐神奇风采,特点鲜明,亮点突出。展示华夏大地的锣鼓文化魅力,促进了兄弟锣鼓队之间的交流学习与融合,以团队竞赛的方式增进团队交流,以个人竞赛的方式提高锣鼓技艺水平,同时强化了精神文明建设。

(三)传播推广价值

太原锣鼓是一个团体性质的活动,具有欢度功能,帮助外地人去了解太原特色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带动太原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锣鼓与古建筑的融合是一种新形式的文旅。太原锣鼓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民俗文化表演形式,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不仅是带有产业优势的民间艺术曲调形式,内容和曲奏放在市场运作,是具有品牌效益的。农村地区的锣鼓更加具有市场效应,利用农家乐+锣鼓形式,开发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着促进作用。敲打锣鼓有强身健体,娱悦大众的功能,太原锣鼓的敲打一打就是三四个小时起步,需要强大的耐心以及毅力,满足强身健体的体质,激发活力和创造力,丰富学校的校园生活。太原市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几乎都有接触过锣鼓,学校都会设置锣鼓队,学生们的课外活动十分丰富,从小就养成坚持的好品质;强化对于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增进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品质,促进太原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文明城市,带动太原市的建设发展。太原锣鼓发展到现在,也成为了一种竞技比赛,一支不服输的团队是异常有竞争力的,竞技带来的乐趣是为群众所青睐的。辞旧迎新、锣鼓开元、锣鼓喧天、鞭炮起舞、红旗招展、迎风飘扬、婚丧嫁娶、龙舟共渡、庙会花灯、游街锣鼓、对外交流、鼓乐钟声……太原锣鼓文化的价值越来越丰富多彩。

四、太原锣鼓文化发展的困境

锣鼓文化发展至今,积攒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发展内驱力严重不足,自我革新意识不强,政府出资力度不大,同质化现象严重,传承人的缺失,宣传力度不大,品牌效应无法实行真正意义的扭转。对于已有的经济功能、价值功能、文化功能、教育价值以及必不可少的社会价值,需要拓展一条新道路。

(一)太原锣鼓创造力不足

因为时代变迁,这一民间音乐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锣鼓乐曲演奏曲调陈旧,内驱力不足,导致吸引力不足。太原锣鼓文化缺乏规范性,锣鼓体系普遍不健全加之自身缺乏进步、不去创新曲目,落后顺应这个市场的变化,墨守成规,内容单一,单一化的拍打,即使是最经典的节拍,但也缺乏艺术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型的锣鼓曲调。直到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节拍依然是“快流水”“慢流水”“牛斗虎”这三种形式,学习技巧方便简单。只依靠三种形式锣鼓是无法获得长久生存,“十年一张节目单”的现状就是最落后的,长时间停留在传统锣鼓下,是一种封闭自守的结果,锣鼓词曲得不到创新,转型发展停滞不前,没有深意的锣鼓文化生命力丧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延续生命。诸如中国民族管弦乐团立足本土文化借鉴西方音乐的乐队形式创造性发展、中央民族乐团推出女子室内乐组合“俪人行”和男子室内乐组合“青山渡”彰显创新力量、上海民族乐团与时俱进秉持国际表达创作理念让传统更年轻等。由此可见各类民族乐团都在争相出现一些创新形式,而太原锣鼓文化却一直固步自封。锣鼓艺术家对于锣鼓文化发展传承的保守心态,他们自甘处于一个安稳的环境,不喜创新[6]

当今国内音乐学院的教学是西方作曲四大件,和声、配器、复调、曲式,因而训练出来的作曲家是西方音乐的创作思维,而中国民间音乐的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传统的口耳相传,导致理论的不成体系,曲调的不成系统。对于年轻的新一代艺术家来说,锣鼓这种乐器是相对陌生的,关注度不足,创新点也是匮乏的。同时作曲家也要关注观众与时俱进对音乐的不同需求,以及喜爱程度。如何做到对音乐的创作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对作曲家而言是一大挑战,但是至关重要。

(二)太原锣鼓生存空间受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越来越少,留下的大多是老弱妇孺,传承精神缺失。因此,传承这一技艺的人变少。同时,任何民间音乐必须有地域文化和生存空间,但是城市对锣鼓传承的包容度和需求力都大不如前。太原锣鼓往前追溯是与民间的祭祀活动、社火活动相伴相生的,例如太原铁匠巷高跷锣鼓队通过唱、念、扭、摆、舞、逗、颠、蹦,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锣鼓表演形式。太原锣鼓进入现代后又主要用于线下红白事、开业典礼等仪式表演,除此之外再无去处。然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太原锣鼓的生存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先的社会环境、民俗氛围随着城市管理的要求变化而使得表演场地和范围比较受限,因此造成太原锣鼓表演生存空间狭小,又致使更多太原锣鼓从业者放弃这一行业,在此循环下,太原锣鼓陷入尴尬境地。

对于青少年的培养刻不容缓,重视70岁以上的老人锣鼓队员,太原锣鼓要多加宣传,引起重视,太原锣鼓文化的生存空间狭小,给予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大,人员不够重视,人才匮乏,传承人断层以及经营人才的短缺,出于生活困难,年龄低龄或高龄,掌握能力不强,专注能力不够,工作重心跑偏,技艺会失传。太原锣鼓运作方式单一同样缺乏整体规划,与过去相比存在感越来越弱,提供的情绪价值不足,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不管从国家还是地方政府来说,开发太原锣鼓文化资源不容易形成大项目,缺乏一个统一合理的布局和规划,没有一个集聚地,导致锣鼓文化的集散点是分散的,人们自发行为比较多,集合程度比较低,造成了锣鼓团队是分散的,不利于创新与团结,技艺更加不精细发展。

(三)太原锣鼓被替代性强

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信息化大数据时代诱导,人们可以通过大众传媒等各种形式获得越来越多的音乐类型,传统单一的锣鼓类音乐不再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现代化节奏的冲击,快速度的信息化,生活水平的加快,人们不再简单选择老式的鼓乐乐器,趋向于潮流音乐,受众的改变极大影响太原锣鼓的选择。尤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数字化音乐应运而生。前不久,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腾讯联合发起的“听见数字山河”中国传统器乐数字化保护项目阶段性成果发布。其中,对曾侯乙编钟复制件实现了系统化、全方位、高精细度的音源采集;对古琴音色的采样也通过录入40余种常用指法技法,产出2000余条音源。经由数字化技术,穿越千年的声音再次响起,让今天的人们得以真切聆听民族的乐音、历史的旋律。民族音乐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结晶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情感与精神的重要体现。以“听见数字山河”为代表,数字技术正给民族音乐创作、演出、传播带来新的机遇,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音乐形式迸发生机活力,“圈粉”越来越多的当代受众。相比较之下,传统单一的太原锣鼓受众的人群太过于局限。

此外,“快餐文化”大行其道,人们已经很难在一个地方坐下来认真品味经典作品的魅力,更加青睐于灯光舞台以及柔和音乐。同时“快餐文化”对受众的要求更低,对场所、音乐人要求与传统音乐也有所不同,入门程度低,更加适合都市快节奏的生活。而传统单一的太原锣鼓文化技艺没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传承人逐渐减少,年轻人也无法理解太原锣鼓文化技艺的内涵,因此太原锣鼓文化始终停滞不前,传播与发展受限。最新出来的戏曲专用电子锣鼓就是一典型的例子,科技代替传统,更加方便快捷地体验锣鼓,受到老年人的青睐。奇特字谱和锣鼓词谱的出现,在传承中已经出现100多种类,全部被译成了汉字,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明显地可以替代敲击锣鼓。

五、太原锣鼓文化发展建议

(一)加强宣传推广

1.网络宣传

太原市可以利用网络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与时俱进。通过互联网让太原锣鼓文化走出太原,走向世界。现代社会网络直播这一职业勃兴,因此网络博主作为旅游大使宣传是一种新方向。另外,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太原锣鼓文化的内容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给网民,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现代传播媒介,通过视觉对信息获取的灵敏性让更多的受众直观了解太原锣鼓文化。

2.文旅推广与文化产业相融合

太原市应该加强太原锣鼓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将太原锣鼓文化与旅游业、文化创意行业等产业相结合,推动太原锣鼓文化经济价值的发挥。发挥“天下第一鼓”的品牌效应,拓宽市场范围。当地旅游局应该配合宣传:可以效仿山东淄博烧烤的兴起,文旅抓住了网络流量密码,以好客山东、淄博烧烤、优良服务待遇爆火出圈;也可以效仿临汾汾西锣鼓传承,演出要体现威风锣鼓威武雄壮的气势,曲牌以黄河壶口瀑布为切入点,充分展示壶口瀑布声如雷鸣以及排山倒海之势,表现一种大自然不屈不挠的精神,利用自然环境进行曲调创作是一个良好的范例。太原锣鼓应该得到文旅局的宣传,结合文旅路线、旅游品牌活动进行固定表演。太原锣鼓是一个非遗品牌,可以积极联络广大文化交流品牌联动进行活动或为其提供表演,在双赢中获得品牌的进一步推广。

3.政策扶持与青年接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国的瑰宝,需要我们去努力弘扬下去;传承不仅是一代人的事情,而是代代人去传承和发展的事情,结合新环境背景,希望新时代青年能够去传承和传播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原市应该加强对锣鼓文化产业的扶持,重视艺术协会的地位与价值,给予一定的政策帮扶,为太原锣鼓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太原市政府可以联合锣鼓文化艺术协会、演技会以及锣鼓文化基地联合会举办关于太原锣鼓文化的传统演绎,推动锣鼓文化的传承进步。

(二)加强人才培养

1.政府带动人才培养

太原锣鼓的有效传承需要更多有志之人去创造,去开拓和研究。人才匮乏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王宝灿就是致力于培训一批善于创作的人。他说,不要求这些人创作多少,但一定要敢于破旧立新,有一个新的思维观念,创立起当代的太原锣鼓模式。针对于非遗传承人,特别是有杰出贡献的民间艺人,政府部门可以予以物质奖励作为曲调创新激励。太原市政府应该加强对锣鼓文化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是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太原锣鼓文化、学习锣鼓表演,另一方面是鼓励高校学生、艺术人才进行锣鼓文化的研究。

2.走进校园吸引人才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态度,在调查考察中涉及的年龄段范围广泛,显而易见的是,青少年参与度极高、受到更多年轻人的青睐。太原市的学生在初中时期,开始进行太原锣鼓课外活动,进行训练并且参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演绎出经典的锣鼓招牌,提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从对于太原锣鼓文化的认识来说,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青年人有一定的认识水平,他们大多有接触锣鼓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渠道,认为锣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符合发展趋势,认为传统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合走进当地校园,这是一件值得长远发展的事情。太原锣鼓艺术协会可以与高校进行合作,例如太原地区的山西大学艺术学院,高校学生可以进行相关学术性研究,填补曲调乐谱、演奏形式等的空缺。太原市迎泽区响鼓培训学校注重从实践出发,脚踏实地为太原锣鼓培养专业性表演人员。太原师范学院省级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投入基层表演,例如他们为上静村献上乡村振兴表演,进行文化助农活动。

3.开展社会活动引进人才

建立太原锣鼓文化的培训机构,提供专业的培训课程,培养更多的锣鼓文化专业人才。对于年轻人来说,应该担当起重任,多参加当地推广活动,担当起新时代发展重任,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多途径组织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去了解;对于曲调的演奏多途径去掌握学习。对于太原当地来说应该多加强宣传力度,多组织活动让太原民众更加青睐太原锣鼓文化,以经济带动文化,通过发展当地旅游业来带动太原锣鼓文化的发展,对于传承人来说,发挥其传承者的独特优势,加以宣传了解。

(三)加强文化创新

太原市政府应当鼓励太原锣鼓文化进行创新,推广新颖的锣鼓演出形式。太原锣鼓文化具有强烈时代感,在新时代的助力下,曲调更加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形式风格紧跟时事政治,逐渐发展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新时代太原锣鼓。反观传统乐器,近年来发展比较好的唢呐提供了优秀的借鉴案例,一些网络编曲者利用唢呐来表现大喜大悲的情绪,在网络古风歌曲中加以应用,结合互联网的传播与营销得到了良好的传承效果。因此太原锣鼓可以结合互联网平台进行创作、营销,同时非遗传承人可以与优秀的编曲者进行合作,编排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锣鼓曲调或艺术表演,也可以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短视频宣传。当下与繁杂的长视频相比,人们更喜欢在三五分钟内了解一件事,每天拍摄一个动作,一个视频,让喜欢的人参与进来,扩大太原锣鼓的知名度,也能为太原锣鼓找到更多的传承人,定能获得更多创新点和关注度。太原市应该加强对锣鼓文化的保护,保护太原锣鼓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性。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参与锣鼓队,把锣鼓文化发扬光大。

六、结语

太原锣鼓演奏属于综合性艺术活动,是一种耗费体力的活动。不仅有社会生活价值,也有情绪价值。创新能力日趋发展,太原锣鼓文化发展了文化产业道路,增加演出盈利化,开展的盈利性锣鼓演出获得报酬,用来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现在家庭收入结构比例,增加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打开国外市场,输出锣鼓文化商品,经济化转型发展,开发山西行业新方向。弘扬太原锣鼓文化,一方面需要传承与保护研究,另一方面需要获得资金支持与政策支持,是弘扬正能量的象征,民间艺术锣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是我们前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总之,太原市应该加强对锣鼓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推动太原锣鼓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让太原锣鼓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希望更多的人去关注民间锣鼓,关注民族打击乐,关注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规划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历史教育思想研究 (GH-220368);吕梁学院2021年校级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历史文化系与外语系合作培养世界史专业人才本科生的探索研究”(项目号:XJJG202104);2021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实践研究” (项目号:2021YY213)】

(作者单位:吕梁学院历史文化系)

参考文献:

[1]常峰.太原锣鼓[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27.

[2]崔秀清.太原锣鼓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8:18.

[3]王玉娟.文化生态视野下太原锣鼓传承发展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92-95.

[4]康宝堂.太原民间锣鼓[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9.

[5]韩晓莉.“太原锣鼓”探究[J].中国音乐,2013(2):194-196.

[6]于红.太原民间锣鼓的娱乐性[J].北方音乐,2019(24):236-237.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非遗保护
浅谈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
魅力中国(2017年51期)2018-01-27 09:45:58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职教论坛(2017年23期)2017-11-15 21:19:00
关于尕妹子回族剪纸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具体实施与成果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三大战略中的豫文化产业发展与非遗保护研究
艺术科技(2017年1期)2017-04-05 18:32:54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家族传承保护“非遗”的职教路径研究
职教论坛(2016年29期)2017-03-15 10:24:50
江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及障碍分析
致力于世界“非遗保护”
浅谈北京玉雕工艺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传承
丝绸之路(2015年10期)2015-08-19 15: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