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春
[摘 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学校的教育目标也更加明确。高中音乐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鉴赏教学要将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注重学生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艺术表现等能力的培养。在此教育要求之下,如何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值得思考。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课堂当中应用广泛,微课就是其中之一。对分课堂也是基于素质教育产生的教学模式,本文围绕核心素养目标,探讨微课与对分课堂在音乐鉴赏教学当中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4)06-0062-03
自颁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来,核心素养成为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音乐课程标准则明确提出核心素养要求:教师要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深化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增强其艺术表现能力。核心素养决定着学生终身发展,为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教师要探索教学模式的变革,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音乐鉴赏教学质量。
一、高中音乐核心素养内涵浅析
新课标明确提出,高中音乐核心素养包含三项内容:一是审美感知,主要指的是学生对于音乐表现要素、独特美感、表现形式的体验、理解和感悟能力;二是艺术表现,要求学生参与演奏、歌唱等活动,表达音乐内涵和艺术美感;三是文化理解,要求学生借助音乐感知、艺术表现多种方式,感受差异化文化语境之下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上,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要围绕以上素养培育要求而展开。
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模式介绍
(一)微课教学模式
微课指的是依托信息技术、认知规律、学习过程等整合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以教学视频、课例片段为主。微课当中包含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授课点评、教学反思,属于多元化教学资源。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利用不同微课资源,将课堂打造成主题式、独立式的场景,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展现课堂教学模式的信息化特色。微课属于信息化产物,具有时代性特点,内容短小精练。其中,“短”主要表现在微课时长短,一般在10分钟以内,适当应用微课有助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完成;“小”指的是微课的资源容量小,使用者可以利用手机或者电脑等终端下载微课,便于自主学习;“精”指的是制作精良、内容精简以及画面精美,一节微课当中包含1~2个知识点,制作过程选择与知识点契合的精美素材,以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练”指的是目标明确,针对音乐学科知识点或者教材教学内容设计微课,内容更具指向性,主题突出。和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微课的应用能营造半结构化教学环境,重复课堂内容,为情境创设、知识吸收、课堂讨论等教学活动提供有力支持。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对分课堂可从课堂时间分配、授课顺序、设计维度、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教师以生为本,根据学情调整课堂授课时间、学生讨论时间,使教师讲授、学生内化、课堂讨论等环节依次进行。对分课堂具有生成性特点,突出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对分课堂教学流程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讲授环节,教师要把握知识“留白”处,对于精讲内容,要体现出音乐知识、学习价值,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讲解形式方面,要准确把握知识框架,必要时运用信息化手段,如微课辅助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系统化学习。课堂“留白”的目的是为学生预留探索空间,调动其学习主动性。第二,吸收环节,教师为学生布置课堂作业,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主理解。在课堂讨论期间,学生为主体,根据教师讲授内容,完成学习任务,针对自身学习难点与他人交流,实现思维碰撞。在此阶段,教师为课堂辅助者,可运用启发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讨论过程进行引导,待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概括和梳理。第三,讨论环节,课堂讨论属于对分课堂教学最终环节,学生要基于教师所讲内容和自主探究学习情况进行讨论。在此期间,教师可为学生搭建理论框架,循序渐进地引导其完善音乐知识体系,形成核心素养。
三、核心素养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模式
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教学,选择微课、对分课堂融合的方式,发挥两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优势,创造全新的教学场景,为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奠定基础。
(一)讲授环节——应用微课创设情境
音乐本身为艺术类学科,从音乐内容来看,其反映的是人类情感。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此项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参与沉浸式体验活动。因此,在音乐鉴赏课堂上,教学情境创设十分重要。同时,情境创设也是教师讲授新知的重要前提,有效地选择情境创设方法能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和传统教学模式对比,在情境创设环节应用微课可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教师根据音乐教学主题,选择相关素材制作微课,帮助学生集中精力参与沉浸式体验学习,且微课的应用有助于学生自学、思考与讨论等行为产生,和对分课堂应用流程相契合,因此,在音乐鉴赏课堂当中,微课教学模式受到教师青睐。在新知讲授环节,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真实课堂学习情境,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呈现微课,主题突出,可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学习内容,进入学习状态,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感知音乐知识内容,获得独特情感体验,为其审美感知能力形成奠定基础。
例如:教学“多彩的华夏之音”这节课的时候,分析音乐内容本身,其中涵盖了西北民歌相关知识,教学情境创设阶段,学生要对“花儿”和“信天游”等歌曲的含义有深刻理解,才能对西北民歌形成感知能力。在课堂之初,笔者利用信息化平台播放微课课件,课件当中选择具有西北风情的内容作为切入点,要求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了解西北地区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如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兵马俑等,利用文化载体创设情境。同时,为了吸引学生感受西北文化,笔者在微课当中添加了青海湖、茶卡盐湖等风景,搭配西北民谣,营造图文并茂的欣赏环境,让学生全方位感受西北文化与艺术交织的场景。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在微课当中添加《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和《脚夫歌》等西北民谣片段,学生既能观看视频,又能欣赏音乐,进一步感受到了西北民歌蕴含的画面美、旋律美和情感美,以客观视角欣赏音乐。在微课的支持下,教师讲解民歌起源、题材及发展,带领学生欣赏风格迥异的民歌,使其在感知和体验民歌风格的基础上,产生学习欲望,为后续探究地理环境、方言等对民歌影响活动提供支持。
在音乐鉴赏课堂上,教师运用微课创设情境,为学生打造沉浸式体验,使其进入音乐学习状态,在短时间内获得视觉、听觉方面的情感体验,为后续知识讲解营造有利环境。
(二)吸收环节——应用微课自主学习
在对分课堂模式的应用下,吸收环节主要是学生依托微课展开自主学习,展现移动学习优势。因为微课有线上微课、线下微课等形式,依托微课完成线上教学,教师可以利用移动App、门户网站,鼓励学生利用片碎化时间,学习和音乐鉴赏有关的知识,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辅助其积累更多乐理知识,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同时,微课的应用还能拉近师生关系,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给予其针对性指导,保证教学内容契合课标要求,提高学生自学效率,提升其核心素养。
例如:在讲授《我和我的祖国》过程当中,教师在学生自学阶段可以选择微课模式教学,在微课中播放祖国的大好山河片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音乐鉴赏期间,教师利用微课打造鉴赏微课堂,要求学生借助微课了解本首歌曲创作背景,之后尝试以独唱方式进行演唱,为其理解歌曲内涵提供支持。在微课视频当中,教师可以插入歌词、匹配画面,学生观看视频以后,可以感受歌曲端庄、大气和优美之感。随着节拍变化,体会歌曲活泼、明快的特色。学生在线完成音乐欣赏学习以后,教师还可将与本歌曲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分享给学生,学生在课下也可对歌曲进行反复品鉴,体会歌曲当中蕴含的故事,从主观层面将个人利益和祖国命运相联系,增强学生爱国情怀。在对分课堂模式下,学生通过微课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实现知识的内化吸收,充分利用课堂和课后时间,利用微课的优势,灵活学习。
(三)讨论环节——应用微课提升素养
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上,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通过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帮助学生解答疑惑而实现。因为音乐是情感表达重要方式,也是声音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丰富,每首乐曲特点不同。同时,高中生对事物和音乐的认知和喜好也各不相同,所以在音乐鉴赏课堂上,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利用合适的方式形容音乐特点,表达音乐情感十分重要。
例如:鉴赏《滚核桃》和《锦鸡出山》等音乐作品时,教师要围绕音乐速度、作者情感以及表现力度等方面带领学生进行鉴赏,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可提出问题“歌曲《锦鸡出山》速度是怎样的?歌曲高潮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选择此节奏创作音乐的初衷是什么?”“通过《滚核桃》这首歌曲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绪?”“《滚核桃》与《锦鸡出山》两首歌曲对比有怎样的差异?”“作者在情绪表达时,应用力度强弱是怎样的?”通过系列问题,引领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内容,给予其评价。在评价过程,要用欣赏的眼光审视学生观点,同时,教师还要对歌曲特点进行系统化总结。音乐表达情感具有形象化特点,在情感传递过程当中信息量丰富,虽然学生经过讨论能答出大部分问题,但是也有可能遗漏部分重点,此时需要教师补充。
音乐本身具备联想性特点,在对分课堂模式应用之下,在讨论阶段,教师可以将微课作为载体,通过反复播放,使学生在生动的环境下进行联想,活跃思维,教师再为学生补充歌曲创作背景、创作者经历、情绪等信息,指引其参与音乐鉴赏过程。学生经过联想,在微课场景之下深入体会歌曲传达的情感,感受作曲者创作意图,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为核心素养形成提供支持。
音乐表现要素相对较多,学生需要掌握音乐表现要素,在此基础上才能熟练掌握音乐鉴赏技巧。音乐表现要素主要体现在演唱方式、曲调、和声、音色、旋律等方面,以上表现要素看似复杂,但实际学习阶段,教师可从旋律入手,音乐旋律就是由节拍、曲调和节奏组成的,学生掌握旋律以后,即可掌握以上表现要素。随后教师要引领学生认识音色,音色与演唱方式相关联,不同音色呈现出的音区各不相同。在鉴赏课堂上,教师可利用微课为学生播放不同音区的音乐,让学生体会音色魅力,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当中感受和声、复调等知识。
例如:学习《幻想交响曲》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从乐章表现要素入手,并将歌曲第二乐章划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分别鉴赏,其中第一部分作为歌曲导入部分,曲调相对较短、轻快,旨在传达舞会上欢乐的场景,学生聆听微课以后,能轻易理解。第二部分歌曲相对轻快,但是歌曲传达了紧张气氛,教师可在歌曲转折位置进行讲解,“因为主人公恋人也在舞会当中,使得其既有愉悦的心情,又有胆怯的心情”。第三部分属于歌曲高潮部分,音乐层次丰富,曲调变化明显,教师要引领学生体会创作者情感。在乐器收尾部分,恋人匆匆而过,为歌曲增添了诗意与戏剧性表达特色。在师生互动期间,为了帮助学生内化表现要素,提高其核心素养,教师可从音色、和声、速度等表现要素方面设置问题,引领学生相互讨论,根据歌曲速度、和声等变化,体会音乐特色。在对分课堂模式应用之下,讨论互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过程。教师以微课为载体,结合具体鉴赏内容,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引导,最终提高其核心素养。
四、核心素养下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一)构建全新师生关系
和常规教学模式存在区别的是,对分课堂的应用要对师生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具有复合性特点,兼具评价、引导、讲解等多重功能,学生则是知识的探索者。在授课期间,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以微课作为载体进行抛砖引玉式讲解,应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启发者和引领者,并非传统教学模式下知识的灌输者。在学生讨论内化知识环节,教师作为指引者与评价者,引领学生学习思路,辅助其探索知识。在讨论环节,教师设置问题,要求学生相互交流、分享感悟,建构音乐知识体系,内化所学内容。讨论阶段,学生主体性得到发挥,小组成员共同分享所学内容,填补知识空白。可见,音乐鉴赏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对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有促进作用。
(二)实现核心素养目标
在音乐鉴赏课堂上,传统教学模式虽然也能实现知识传递,但是,复合型人才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核心素养属于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模式选择方面,教师既要向学生讲解学科知识,又要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对分课堂模式的课堂讲授与讨论环节属于精华之处。课堂上,教师利用微课的方式完成新知讲授,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当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以后,即可利用微课自主内化知识要点,给予学生学习主动权,为其探究学习提供支持。在课终讨论过程中,教师作为辅助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在讨论过程碰撞思维,并通过团队合作方式解决问题,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为音乐鉴赏课堂增添活力,促进核心素养目标有效落地。
结 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微课、对分课堂等教学模式的优势,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高效率讲解音乐知识,合理布置课堂任务,为学生搭建思考平台,使之内化课堂所学知识,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讨论过程,循序渐进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为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妮.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教学的新路向[J].戏剧之家,2023(28):192-195.
[2]朱世明.音乐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研究[J].学周刊,2023(30):148-150.
[3]江武娟.构建高中音乐高效课堂的路径探索[J].高考,2023(18):174-176.
[4]卢晶晶.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运用[J].中小学电教,2023(3):88-90.
[5]吴鑫.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微课教学的应用实践探寻[J].天南,2023(1):180-182.
[6]张艳洁.微课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7):230-233.
(责任编辑:冯津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