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萍
情绪化异常突出的学生,是学校教育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转化和进步,是班级管理的难点和重点,是检验教师职业道德和工作水平的试金石。我们班上“熊大”、“熊二”两位同学有着严重的情绪化和准暴力倾向,与其他同学的人际关系一度非常紧张。我从“讲”“帮”“夸”三字入手,运用教育“组合拳”,实现了对其人格成功转化的目标,帮助他们回归班级集体的正常生活的轨道。
一、俩同学平时表现糟糕
1.刘某某和张某某是学校有名的调皮大王。
两人体型稍胖,经常一前一后、形影不离,王某某在同学面前自称“熊大”,孙某某自称“熊二”。
2.两位同学时常惹事端。
(1)故意“恶作剧”扰乱校内外生活。有一次,刘、张两人去上厕所打开了冲水阀门,又堵住了小便池下水口,使得池水满溢。又有一次,两人把厕所的卫生纸抽出来,团成团,淋上水,扔向了屋顶,污损了房顶。一次体育课自由活动时,俩人捡起地上的石块扔向旁边小区的家属院,被小区的业主找到了学校。
(2)日常生活积习难改。有时发火,发泄到同学的用具上;有时把同学书包倒扣,书本撒得满地都是;有时把同学的水杯扔到垃圾筐……
二、多措并举“组合拳”,标签化学生回归班级正轨
(一)说在“面”前,反复提醒警示,坏习惯慢慢刹车
家校沟通是第一步,平心静气共商教育办法。通过多方面信息得知,家长从小偏溺爱孩子,并且教育孩子简单化。经过与家长的多次沟通交流,在教育孩子方面达成了共识:家长克服和避免简单粗暴的倾向,在适当的时机和场合,向两位同学灌输“心平气和处理与同学之间的摩擦”的理念,用鲜活的案例提醒告诫他们“遇事要大度”“做事前先想后果”“犯了大错后果很严重”……
家校一起,苦口婆心地说教起到初步效果。同学之间遇到矛盾,刘某某难免斤斤计较,但在行为上收敛了不少,让同学们接受他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二)化在“心”里,放大自信效应,激励他们自主回归正轨
虽然俩人经常惹事,有很多缺点,但是很愿意帮助老师,得到老师的认可也是非常高兴的,甚至从他们高兴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一丝丝正能量的希望火花。于是我与他们“秘密约定”,他们摇身一变,有时成了“信使”,帮我传递信息;有时成了“秘书”,往来收发作业本;有时又成了班级的书桌整理员,中午饭后帮整理书桌;有时又成了教室的卫生员,和大家轮流负责下午大课间时间清理倾倒垃圾。我和他们接触得多了,也准备了小零食奖励他们。他们逐步认识到,他们能为大家做很多事情,他们的付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尊重他人自己也得到了他人的尊重。
久而久之,同学们也更多地看到了俩人忙碌的身影,为他们竖起拇指。经过一段时间,他们的是非减少了,前来告状的同学明显变少。老师和同学们内心的认可,慢慢地改变了他们的模样,脸上多了自信和阳光。
(三)赞到“名”下,先进带后进,他们成功融入班级集体生活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班上有位姓孙的同学,是大家公认的“小绅士”。他遇事大度,乐于助人,说话和风细雨,从来不急躁,德智体综合素质比较突出,就连刘某某也暗暗地佩服。在征求意见后,俩人愉快地答应做同位了。为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我安排两人负责篮球筐的保管,负责每天开关球筐。孙同学看到有的球气不足,还买来球针,刘某某从家里带来了打气筒,他们利用下课时间为篮球充气,忙得不亦乐乎,从来没有丢过球筐钥匙或忘记为大家开关球筐。张同学也加入了班级做好事的行列。期末评选最负责的同学,同学们都呼喊刘同学他俩的名字,他们不好意思地露出了满足的微笑。
得到荣誉后,他们课下与同学们的交流慢慢增多,偶尔发生小摩擦,他俩也能一笑了之。我问他们,为什么能原谅别人?刘同学抢着回答:“一些小事啊,没什么大不了的。”
三、坚持立德树人,做好特殊学生转化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坚守教育初心,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没有升学考学的竞争,老师没有升学任务的压力。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孩子,依然特别需要给予加倍的关注和关爱。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在于立德树人,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祖国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名好的教师,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播上,而且体现在对特殊学生、后进学生的道德的培育上,培育其健全的人格,激发他向上的动力。越是特殊的孩子,越需要特别关注和激励,一句话语、一个动作、一个暗示,可能会使他们奋起直追向前,会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向。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恪守爱生如子的敬业和园丁精神,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
(二)认真调查研究,提高破解教育难题的针对性
学校管理及学生教育如何适应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状况是学校教育面临的现实课题,学生的价值观、人格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反映和体现。刘同学的父母是公司职员,早出晚归,孩子疏于管教,自幼任性。张同学的家长无固定工作,常因教育观念不同发生言语甚至肢体冲突。一个家庭收入不菲,待遇丰厚;另一个家庭靠祖辈留下的房产衣食无忧。两个家庭的家长在处理孩子的事情时,平时多无原则地溺爱,对于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有了事情,则是简单粗暴处理,甚至动手打骂。了解到家庭的实际情况后,对孩子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纠偏,教育其平等尊重他人,养成合作协商意识,形成共享包容理念,使其逐步回归正确的生活和学习的轨道上。
(三)坚持科学理论引领,提高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实效性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加速变化,一些少年儿童面临的压力日渐增加,其人格健康问题日渐凸显。一些多动、暴力或注意力障碍问题的少年儿童,不同程度地面临不被接纳的情况,在集体学习中被歧视的现象客观存在。对于这些少年儿童进行纠偏矫治,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学校、家庭协同育人,形成合力。应进一步加强教育改革,落实“双减”政策,缓解社会焦虑,营造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家长应多些支持和陪伴,营造关爱儿童的家庭氛围。学校应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营造好的班级氛围,教师应根据少年儿童的行为表现,及时给予心理方面的疏导和支持。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高新区凤凰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