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宸
[摘 要]音乐审美标准是指人们对音乐的评价标准。一种音乐,不论是在不同文化之间还是在同一文化之中,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在比较音乐审美标准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进行求同或求异,而应该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音乐审美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本文对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审美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审美标准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音乐审美;标准;跨文化比较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4)06-0032-03
一、音乐审美标准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在音乐学史上,有许多不同的音乐审美观点。早期的音乐理论家和哲学家,如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和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都对音乐的审美价值进行了探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文化和社会的形成,音乐的审美标准也逐渐变化和发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加,音乐审美标准的研究变得更为复杂和多维化。研究人员使用各种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心理学测试、神经科学等,来探索不同个体和群体对音乐的认知、情感和喜好。
(二)研究意义
对音乐审美标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了解和探究人类对音乐的喜好和认知。可以借助各种方法和工具来探究人类对音乐的感知和认知过程,从而深入了解人类的审美思维和文化习惯。这样有助于建立更加全面深刻的音乐审美观,指引人们更好地欣赏音乐。其次,探究音乐审美标准的演变和形成,研究音乐历史。通过跨文化和跨时空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各个时代、不同文化的音乐审美观点和标准有哪些共性和差异,以及它们随着历史发展而如何演变和影响各时代文化和音乐艺术发展。最后,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研究人们对音乐的认知和喜好,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以及发展音乐教育具有指导意义。此外,为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材的制订,也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指导方法。对于深入理解音乐艺术的创作、教育、表演和传播、推动音乐学科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并有望为音乐产业的发展和满足市场的需求提供更加科学、实用的指导。
二、阐述个体音乐审美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个体音乐审美是指个体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和评价,包括对音乐构成要素(如旋律、和声、节奏、表达等)的感受和对音乐所传达情感和意义的理解。它涉及个体主观的喜好、情感体验和认知能力等多个方面。音乐审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背景和传统、个体的情绪状态及性格差异、教育背景等。在文化背景和传统方面,不同文化和音乐传统对个体的音乐审美观念及喜好产生深远影响。文化价值观、音乐传统和习俗等都在个体的音乐欣赏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东亚以中国为代表的传统雅乐、非洲以南非为代表的阿非利加和欧洲的古典音乐等,都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传统下音乐审美的差异所带来的音乐形式的不同。教育背景也是影响音乐审美的重要因素。音乐教育能系统性地教授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个体的音乐欣赏能力、审美水平和思维方式。音乐教育还能影响个体被动聆听和主动欣赏的能力。音乐教育能培养个体的主动欣赏能力,使其在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音乐时,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三、音乐审美标准的多样性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音乐审美偏好也各不相同。在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音乐的和谐性和秩序性,喜欢精确的音准和节奏,欣赏其中所蕴含的逻辑性和理性,对乐器演奏和声音质量都有较高的技巧和标准。并且,音乐的情感表达和个性展示在西方音乐文化审美的评价之中也是重中之重,通过音乐表达个体的热烈情感,使西方音乐在浪漫主义时期发展为带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的形式。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则更注重音乐的意境和韵味,乐于通过音乐来感受与自然的融合,对抽象意境的感知需求要求人们对乐器乐音的追求多具有朦胧温婉的特点。还有一些人则更注重音乐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喜欢通过音乐来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此外,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音乐也有着独特的审美偏好。例如,印度的音乐更加强调旋律的流动性和多维度表达,多变的旋律与特有的“拉格”音阶突出了印度音乐所渲染的灵性和神秘感,佐以舞蹈和传统故事演绎可以创造出多维度的音乐欣赏感受。非洲的音乐则更加强调音乐的节奏和打击乐器的使用,人们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非洲音乐的热情和狂野。
四、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审美标准的差异化比较
(一)旋律和审美差异比较
中西音乐对于旋律的审美差异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曲调和音程的使用
西方音乐中的旋律常常运用许多不同的曲调,包括升半音、降半音等多样的音程,以创造变化和张力。相比之下,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旋律更注重音程的稳定性和平衡感,通常使用较为简单的协和音程进行。
2.情感表达
西方音乐中的旋律常常通过变化的音高、节奏和音色来表达复杂的情感。旋律在不同音高和音程间起伏、变化,以及配合其他乐器的合奏,营造出丰富的情感层次。相比之下,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旋律更注重流畅和谐,追求意境的表达和传达。
3.装饰和即兴演奏
西方音乐中的旋律常常会在谱面上针对演奏技法标注许多装饰性的技巧,如颤音、滑音等,以增强音乐表达力和丰富性。同时在即兴演奏方面,谱面也会清楚标记即兴演奏记号。音乐家根据旋律的基本结构进行自由创作和发挥。相比之下,还未接受西方音乐理论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进行,于谱面之外的即兴演奏和装饰技巧时常会出现在音乐家的演奏中且近乎场场不重样。这与中国传统音乐的记谱方式有着很大关系。
(二)节奏和审美差异比较
节奏是音乐中基本要素之一,是音乐作品的骨架和灵魂。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律”“节”“变”等概念,均是对节奏的阐释。中国古代音乐在结构上呈现出一种非严格的“自由结构”,即有无均可,多寡随意;在节奏上则表现为旋律多无固定音高,且不存在与之相对应的重音。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具有很强的变化性,它总是与其旋律紧密结合在一起,节奏在中国音乐中所占比例较小。而西方古典音乐中的节奏则以重音为中心,通过重音的变化来体现节奏的变化,如在西方古典音乐最常用的乐句划分中,“小节”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通过小节内音高、力度变化来体现节奏变化。总之,西方古典音乐在节奏上具有鲜明的律动感。中国传统音乐则不同,中国传统音乐其音乐结构和乐句划分具有相对稳定和明确的特点,而在节奏上则表现得较为自由、多变和模糊。
(三)和声和审美差异比较
中西音乐对于和声的审美差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和声结构
中西音乐的和声结构是不同的。在西方音乐中,和声结构通常是基于主旋律和四个基本和声单音而建立的。而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和声通常是基于层叠的旋律构建的,每个旋律都有自己的独特旋律素材和特定的调性系统。
2.和声感受
中西音乐对于和声的审美感受也存在差异。在西方音乐中,往往强调复杂的和声结构,创造出丰富和复杂的和声效果,如和弦的变化、交替等。这些和声元素通常被视为增强音乐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深度的方法。而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和声更强调旋律的层叠和协调,以创造出一种优美、和谐、朴素的音乐效果。传统亚洲音乐中的和声往往被视为旋律的辅助或者强化,而不是作为独立的构成元素或独立的表现手段。
3.和弦的使用
西方音乐中的和声强调了和弦的功能和关系,常常会使用丰富的和弦进行编排和组合,以实现不同的音乐表达和情感效果。相比之下,中国传统音乐通常更注重旋律的运用,和弦的概念和使用相对较少。
4.应和规则
西方音乐中有严格的和声规则和规范,如叠层声部的运用、声部的独立与互动等。而中国传统音乐中强调的是整体的和谐性和平衡感,各个声部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基于旋律的层叠和协调,而非严格的和声规则。
五、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实践案例
(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审美教育实践
中西音乐审美教育实践在一些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和特点。
1.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在西方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通常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音乐学科课程。学生会学习西方古典音乐、现代音乐等,学习音乐史、音乐理论和分析等。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教育在一些学校和机构中也有相应的设置,对古谱的识读、古乐的鉴赏、传统音乐理论的教习也是中国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培养方式。
2.音乐文化传统的注重
在中西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中,会重点强调各自音乐文化的背景和传统。西方音乐审美教育注重对西方音乐传统和作品的了解和欣赏,包括古典音乐、浪漫主义音乐、现代音乐等。而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教育注重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传承,包括古琴、京剧、民乐等传统音乐形式。
3.培养音乐素养与创造力
中西音乐审美教育都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造力。西方音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音乐创作。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达能力,强调艺术创造中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中的意趣。
4.文化交流与融合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推动,中西音乐审美教育也逐渐出现交流与融合的倾向。一些音乐学校和机构开始将中西音乐元素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学生可以有机会接触和学习中西方音乐作品。
总的来说,中西音乐审美教育实践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音乐文化传统的注重、培养音乐素养与创造力等方面。然而,随着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发展,审美教育实践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拓宽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视野。
(二)音乐审美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与作用
音乐审美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首先,音乐审美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文化背景和传统的不同,人们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欣赏方式也会有所不同。通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审美观念和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中的音乐,从而更好地欣赏它们的艺术价值。
其次,音乐审美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在跨文化交流中,音乐可以作为一种共同的语言,帮助人们跨越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进行交流和理解。通过共同欣赏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他文化的价值观、历史和特点等,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最后,音乐审美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发展。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通过欣赏和理解其他文化中的音乐,我们可以将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融入自己的音乐审美中,从而丰富自己的音乐体验和文化底蕴。同时,也可以将本文化的优秀音乐元素传播到其他文化中,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综上所述,音乐审美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同时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音乐审美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积极培养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作品。
结 语
音乐审美标准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是在对不同文化的音乐审美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进行的,是一种从宏观上研究音乐审美标准的方法。通过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审美标准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审美标准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我们在对音乐审美标准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个体的差异性比较,而应该将研究视角扩展到多种区域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性比较。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到音乐审美标准的差异化是一种历史的、地理的现象,也是不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成果,是不同地域诞生出的不同民族的人民创造出的成果。
尽管不同文化中存在着独特的音乐审美标准,但在更为普遍的层面上,人们对于音乐的感知、情感和审美的追求是相通的。对于音乐的情感表达、音色的感知和旋律的构建等方面,人们普遍有着相似的认知和喜好。这使我们能打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在跨文化的音乐交流中找到共通点,从而丰富音乐艺术的发展。
同时,跨文化比较研究也引发了对于文化认同和跨文化融合的思考。各个文化的音乐审美标准的差异,并不意味着一种优越于另一种,而是丰富多元的存在。这种多样性鼓励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并学习其他音乐文化,促进文化的交融和创新。
总之,音乐审美标准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学术探索。深入了解音乐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启发音乐家创造、欣赏和分享来自各个文化区域的美妙之音,同时,也应更尊重、包容与理解。
参考文献:
[1] 冯永刚﹐魏敏敏.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经验﹑挑战及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20(3):59-65.
[2]王德胜,左剑峰.中国传统美育的再发现[J].山东社会科学,2019(4):28-35.
[3]王耀华.中国音乐的跨文化比较研究[J].中国音乐学,1993(1):12-26.
[4]姚亚平.中国西方音乐研究的几个话题[J].音乐研究.2013(3):20-24.
[5]叶松荣.关于中国西方音乐史学研究特色的思考[J].音乐研究.2005(3):75-81.
[6]赖明英.西方音乐史学对中国音乐研究的启示[J].安顺学院学报.2013,15(2):66-68.
[7]王琳洁.中西方音乐史的异同点及其思考[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13-214;217.
[8]黄敏姣.高等教育中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评《大转型:中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论纲》[J].中国高校科技,2020(3):112.
[9]孟冬琪.音乐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D].四平:吉林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冯津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