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9日,萍乡经开区光丰小学举办首届“向光播种节”。在学校农场里,戴着草帽的学生们,在教师们的指导下,拿着小铲子挖出一个个浅浅的小坑,小心翼翼地把手里的向日葵苗放进土里,轻轻填上……五年级学生牛佳怡说,她希望自己既像向日葵花朵一样积极灿烂、热烈奔放,也像葵花籽一样奋力饱满、展现精彩。“我们相约金秋时节,共享丰收喜悦。”她这样表达自己对劳动的热爱和美好期待。光丰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叶应徵表示,“向光播种节”是结合校情打造向光教育的融合实践,是每年一届的校园“瓜子节”的美好开端。
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遇到堵点、难点、痛点问题,如何破难题、促发展?记者走进萍乡经开区的一所所学校,看美丽校园、与师生对话,聆听教育故事、感受教育变化。学校环境育人、科学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等多方面融合创新,已创出一片“新天地”。
从“三剑客”到“全面开花”
2022年,记者与时任三田学校校长的龙计生对话时,谈到“科技兴校”,回忆其中的辛酸,他动容了,流泪了。
2024年4月,当记者来到龙计生担任校长的新鹅湖学校时,他微笑着向记者介绍,这所由三田学校和鹅湖小学合并而成的九年一贯制新学校,于2023年秋季建成并投入使用。在新鹅湖学校的校园里行走,一流的办学设施、美丽的校园风景映入眼帘,室内运动馆、古筝音乐室、劳技室、科技创新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用龙计生的话说,处处以生为本,“环境育人”“空间育人”在这里不是一句空话。
2017年,担任三田学校校长的龙计生找到“喜欢写程序”的教师肖志刚,在学校组建了机器人社团。当年,在省市级比赛中该校就勇夺桂冠,组织的4支战队参加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WER)2018赛季世锦赛均获初中组一等奖。
肖志刚由此迷恋上了机器人。“我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肖志刚说,自己责任心强,有时候晚上想到新思路就马上起床跑到学校。
刘本桃是体育教师,但在肖志刚的影响下,也喜欢上了机器人。他们两人与学校的信息处主任张杰奇一起,被师生称为“三剑客”。
“肖志刚是我的老师。”刘本桃说,因为喜欢机器人,从2022年开始,他就跟着肖志刚学习。最初他只是负责小学机器人卡片编程,从2023年开始研究机器人架构和编程。“只要不上课,我就基本上泡在科技创新室。”为了解决架构和编程问题,回到家,他也经常在电脑上摸索。
信息处主任张杰奇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应用与管理专业,也是2022年加入学校科创团队的。“3个人经常会在一起讨论,有时候有了新的架构设计或编程,我们都会发给彼此看。”张杰奇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团队合作模式,且组建了多个小队,才推动学校形成了以赛促学、以线带面的科学教育模式。“从2018年至今,学校科创团队引领的学生机器人社团斩获100多项荣誉。”他欣喜地与记者分享,2023年8月5日,在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WER2023赛季中国赛中,学校派出的战队分获初中组冠军、小学组季军。
六年级学生姚逸枫是爱好机器人的学生之一。在他看来,机器人编程非常有趣,能给他带来很多快乐。“我的理想就是未来当一名程序员。”他坚定地说。
2021年,学校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认定授牌”类“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学校;2024年2月,学校获评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和江西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龙计生表示,如今的新鹅湖学校确立了“守正出奇”的办学理念,以惊奇、探奇、争奇、称奇、出奇“五奇”作为5个阶段开发科学特色课程体系,激发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为科学研究事业献身的时代新人。除了机器人社团外,学校还建立了篮球、足球、羽毛球、田径、声乐、舞蹈、书法等20多个社团,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舞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3分钟课堂”到“自己课堂”
一直以来,“3分钟课堂”在光丰小学备受学生追捧。
叶应徵介绍,“3分钟课堂”就是利用课前3分钟,让每名学生进行“微表达”。
三(7)班的陈奕霖,是一名跳水运动员,曾获得省级赛事的奖项。轮到他登台的那天,他因“没有准备好”被教师黄叶当着所有学生的面批评了,而后申请推迟展示。次日,陈奕霖再次登台,向大家展示了自己连夜学会的魔术。“这是我最好的样子,请为我点赞!”陈奕霖仿佛站在比赛的跳台上,脸上满是自信。“当时,我和所有学生都双手为他竖起大拇指点赞。”黄叶说,之后,她将现场拍摄的陈奕霖展示的短视频发至朋友圈和班级家长微信群,好评如潮。
“教学是师生间知识信息和情感认知的双向交流媒介,要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必须建立起‘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方式。”从“3分钟课堂”获得启发,叶应徵深入思考后,提出建立“自己课堂”, 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实现“我的课堂我作主”。
2023年暑假,光丰小学全体教师“走出去”学,而后结合学校实际研究,确定了“自己课堂”的思路:课前,教师给出“学习导航”供学生预习,自主预习后,学生结合重点自编习题或提出问题;课堂上,首先由学生展示问题或讲解自编习题,教师从中读取学生思维,创新教学设计,而后结合重点补充讲解,师生共同突破重难点,最后开展实践延伸,进行知识巩固;课后,教师布置实践作业,将学生思维引向高阶,同时展示下一课时的“学习导航”。在“自学—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课堂”的实践路径。
“‘自己课堂’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再是一个课件讲到底。”叶应徵介绍,“自己课堂”更加注重问题预设,所以他们利用假期,分学科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把一个学期的课都提前备好,在课堂上再灵活运用。
教师何娇认为,由于课堂更注重问题导向,所以需要教师结合教材拓展知识面,及时在课堂上回应学生的各种疑问。“‘自己课堂’体现的是学生先学后教,尤其是学习小组更能体现学生的共同体意识。”她说,“自己课堂”实施以来,班级的氛围有了非常大的改变,每个学习小组有自己的组名、组训、组群,学生之间不仅是互相学习、合作,更是互相监督。
在光丰小学,每个年级都有智课系统的教室,每周各班轮流到这个教室上课例展示课。每堂课结束,智课系统便可对教学时间、教学情感、教学轨迹、教师视线、学生行为等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比如说教师的表情、学生的举手人次、教师的行走路线等都可以进行科学分析。”黄叶认为,“自己课堂”改变了传统灌输式教学,实现了从教师主讲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六(3)班学生刘煜祺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性格内向。在“自己课堂”实施前,每次课堂上,他从不举手发言。如今,他担任了学习小组组长,各小组之间的比拼倒逼他不能“自己学好了,其他人学不好不关我的事”,而是带动整个小组的学习。每次课前,他都在组群内与其他同学一起结合预习认真商量编题;每次课堂上,他更是高高举手,争先恐后地发言。“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得到显著增强。”六(3)班教师欧阳敏说。
“‘自己课堂’实现了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光实现了聚焦。”叶应徵说,他们正致力于让学生在课堂上遇见最好的自己、成就最好的自己、分享最好的自己。
光丰小学创新“自己课堂”是萍乡经开区深化教研的一个缩影。针对教师反映的“‘走出去’学习偏少”“教研普遍层次不高”的问题,2023年10月,萍乡经开区教体局首次由局主要领导带队,组织区属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研主任、骨干教师等50人赴江苏南通开展沉浸式学习培训,汲取有养分的区域教研。随后,又首次在全区教学教研工作会上让遴选学校校长作教研特色亮点专题报告,打造有竞争的区域教研;首次组织全区联合教研,倒逼学校就如何开展高质量合作教研深度思考与实践,并同步线上直播,涵育高品质的区域教研。
翻开2023年萍乡经开区教体局结集的《探秘南通——许经开绚烂》一书。里面有15名同到江苏南通学习的教师所写的教育教学感悟,针对性和有效性都很强。“这本书已经统一编发给全区的每名教师,实现资源共享,大家一起走得‘更远’。”萍乡经开区教体局局长聂志勇说,深度教研、联合教研在全区教育系统已蔚然成风。
从“彭高”到“攀高”
“全世界被压迫阶级的人数在拾贰万万伍千万,压迫阶级仅贰万万伍千万,所以可以断言杀不尽头颅流不尽鲜血……”在彭高镇中学操场上,学生们正在排演革命烈士邓贞谦的狱中绝笔书《杀不尽头颅流不尽鲜血》。八年级学生马洪海说:“诵读烈士的狱中绝笔书,仿佛跨越时空与先辈对话,感悟他们给予我们信仰的力量。”
学校党支部书记许世章介绍,邓贞谦的家乡就是彭高镇,他是大革命时期江西萍乡地区共产党组织和农民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也是14位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献身的大学生之一。“‘彭高’用萍乡方言说,与‘攀高’谐音。”许世章与校领导班子多次研究后,将学校办学理念确定为“铸贞谦品,做攀高人”,深挖彭高镇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攀高”红色文化课程。
“我们打造的‘攀高’红色文化课程,涵盖了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副校长周成武介绍,既有红色手工课程、德育课程、美育课程,也有体育课程、劳育课程。“红色手抄报、红色书签、红色编织、红色剪纸等,都对应建立了学生社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动手能力。”他说,这一系列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八年级学生李针最喜欢红色气排球。“在每次跳跃的过程中,我感觉在追逐自己的目标,不断攀高。”他说。
记者注意到,在萍乡经开区,不仅彭高镇中学打造了特色课程,其他学校也基本结合校名、校情等办学实际打造了各自的校本课程。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澄澈透亮的小雨滴,小雨滴可以滋润大世界。”谈起学校的特色课程,万新小学校长钟莉如数家珍。她介绍,学校坚持“润物无声,万象更新”的办学理念和“春风化雨,雨润童年”的课程理念,打造了以“润心、润智、润健、润雅、润行”为主要内容的“润课程”群落。“润心课程,就是让孩子们明德守正;润智课程,就是让孩子们慧学创新;润健课程,就是让孩子们阳光运动;润雅课程,就是让孩子们才艺飞扬;润行课程,就是让孩子们实践勤能。”她说,这五大校本课程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润物无声,万象更新”。
行走在萍乡经开区的一所所学校,从一张张学生自信动人的笑脸上,记者可以读到,教育赋予每名孩子快乐成长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