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期末成绩的发布,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上学期也迎来了最后一天。“张老师,xxx今天上学了吗?”突然,手机上一条信息映入眼帘。时值中午,我疑惑于家长为何此时询问这样的问题,也隐约觉察这对母子极有可能因为期末成绩爆发了“战争”。于是我拨通了该家长的电话。果不其然,因为孩子的糟糕成绩,妈妈劈头盖脸地痛骂了他。孩子一气之下将妈妈的电话拉黑,离家出走并彻夜未归。
了解了这一情况后,我第一时间安抚家长的情绪,告知她孩子在校一切安好,同时许诺今天一定找机会将孩子昨晚的去处调查清楚,并针对孩子最近不佳的学习状态与他好好聊聊。
之所以没有马上去找孩子“三堂会审”,是因为我觉得教育要找到适合的时机,贸然行动不但不能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挫伤孩子的自尊,打破师生间的信任。我不动声色地“盯梢”他,还发现他课桌里有一部手机和一个充电器,于是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
“为什么带手机?”“老师,我没开机。”“为什么带充电器?”“老师,我昨天忘充电了。”“为什么忘充电了?”“昨天没回家。”“为什么没回家?”4个问题之后,他主动交代了昨天出走的缘由和去向。原来昨天他和妈妈争吵后,带着积攒的2700元“巨款”跑到了外婆家闲置的一处空房子里。因为长期闲置,房子停水停电,而今天带着充电器来学校充电也是为接下来的一周继续不回家做准备。
孩子一开始支支吾吾,后来声泪俱下。以我对他的了解,他的眼泪里有对期末阶段放飞自我的懊恼,有对考试成绩惨不忍睹的不甘,也有对离家出走这一行为的后悔。特别是当他得知妈妈昨天因为他气得差点儿心脏病发作,年迈的外婆也为了他在寒夜里焦急地奔走,哭得更伤心了。单亲家庭的他长期缺少父亲的陪伴,妈妈和外婆对他倾注了全部的爱。
我当着孩子的面拨通了他妈妈的电话并按下了免提键。我们冷静地分析了孩子近期的学习状态,强调了出走后可能会遇到的危险,对孩子提出了批评和建议,同时给予鼓励;妈妈也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表示今后将改进。孩子也很内疚,说要用自己的私房钱给妈妈买一条项链以示歉意和诚意。
然而,由于这个孩子的学习动力不足,离家出走后的“痛改前非”维持没多久,就又开始“原形毕露”。新学期开学不久,在一次批改作业时,我发现全班仅他一人未交。他信誓旦旦地表示这是自“离家出走”后唯一一次没写作业,然而我发现他各科作业都缺交好几次了。大约是发觉已经被我“特别关注”了,他在一节数学课前,竟公然抄袭他人作业,正好被我在课间巡查时“抓获”。
不同于之前的苦口婆心,这一次我疾言厉色地揭穿他的谎言,并要求他拿出这半个月所有的学习笔记和作业,但仅数学一科,原本应该14页的学案,他只能拿出残破不全的3页半。他保证绝不再犯,但在我声色俱厉的坚持下,他又推三阻四地试图和我“打太极”:“老师,我忘带了。”“没关系,我跟你回家取。”“要不我自己去取吧。”“我和你一起去,我帮你找!”就这样,我们一起来到了他在学校附近租的房子。孩子的外婆刚好在家,我们一起“欣赏”了他手忙脚乱翻箱倒柜的表演。他说:“外婆,前两天被猫尿湿了的那沓学习资料是不是让你扔了?”看着他面红耳赤窘态百出,我是又好气又好笑,指着那一地狼藉,说:“第一,作为这个家唯一的男子汉,你应该是顶梁柱,看你现在的样子,堂堂七尺男儿有没有一点担当?第二,错了就是错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自己的错误自己承担,推卸到猫的身上,你情何以堪?第三,外婆和妈妈为了你,来到这租房子,每天陪着你,不求你能名列前茅,只要你尽力就好。扪心自问,你现在的状态对得起他们的辛苦付出吗?你就心安理得地甘居人后吗?”
和他一起返回学校的途中,我们一路无言。我的这次“抄家”行动,也震慑了所有同学。从此之后,他和全班的作业上交情况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很大改观。但是这次“他逃我追”的教育意义绝不仅限于此:每个人都会犯错,而面对错误的态度迥异,与承认错误、承担后果、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相比,逃避这种消极的防御,绝不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而我看似咄咄逼人的追究,不是要将问题扩大化,而是要在曝光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鼓起勇气面对现实,有正视问题的自觉,才能发现不足、找到短板。有刀刃向内的勇气,才能解决问题,不断进步。
据说,家养幼鸟的飞羽完全发育后,就要及时给它剪羽。剪羽不是限制鸟的自由,而是避免过早飞行带来不必要的危险和伤害。这两次“他逃我追”的经历就是一次教育的“剪羽”过程,它不仅是严慈相济的方法,更是一种知难而进的态度。教育不能拔苗助长,也不会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每次教育的“剪羽”都会助力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