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职奶爸的自媒体呈现展现出父亲参与育儿的过程,呈现父亲对孩子的关爱与自我反思,同时揭露了全职父亲参与抚育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并借助自媒体呈现重塑了自身社交圈以及自我价值。对b站6个全职奶爸up主视频进行框架分析,研究发现全职奶爸媒介形象包含“抚育父亲”“成长父亲”“自我父亲”“社交父亲”“关爱父亲”五个面向。全职奶爸通过自媒体呈现构建了自身媒介形象,拓展了当代社会男性如何做父亲的实践,促进了家庭性别沟通,也将父职参与可能面临的问题显性化,为普及父职参与观念及措施提供具体思路。
关键词:父职研究;全职奶爸;媒介形象;性别角色观念
中图分类号:G206;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1-0136-04
Growing Fathers in Self-Presentation:
Mediated Images and Causes in the Self-Medias of Stay-at-Home Fathers
— Taking the Example of Stay-at-Home Fathers Content Creators on Bilibili
Yang Yuanzhao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Through the self-media presentation of stay-at-home fathers shows the process of fathers participation in parenting, the fathers care for their children and self-reflec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expose the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faced by stay-at-home fathers participation in parenting, as well as the use of self-media presentations to reshaped their own social circles and their self-worth. A framework analysis of six stay-at-home fathers content creators on bilibili was conducted,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media images of stay-at-home fathers included five aspects: “nurturing father”, “growing father”, “self-father”, “social father”, and “caring father”. Through self-media presentation, stay-at-home fathers construct their own media images, expanding the practices of how to be a father for me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promoting gender communication in the family, and also making visible the problems that may be faced by fatherhood involvement, providing concrete ideas for popularizing concepts and measures of fatherhood involvement.
Keywords: fatherhood; stay-at-home fathers; media images; concept of gender role
随着社会对女性职业要求、社会责任的提升,以及我国生育政策放开后多子女养育压力增大,男性作为养育亲职的责任意识正逐步上升,全职奶爸随之出现。全职奶爸,即父亲为抚育孩子不再从事朝九晚五的工作,全职育儿的同时负担部分家务劳动。全职奶爸作为一种家庭策略,其养育实践丰富了家庭性别角色观念,其媒介形象呈现为促进父职参与提供了实践与理论基础。本文聚焦自媒体中全职奶爸的媒介形象构建,对bilibili平台中6位全职奶爸自媒体形象进行框架分析,刻画当前自媒体中的全职奶爸媒介形象。
一、文献回顾
父职是社会构建出的男人如何做父亲的理念与实践[1],每个时代、社会因自身的文化价值、群己关系构建出符合自身实际的父职文化与父职形象。父职形象的媒介呈现体现了社会对父亲的认知,同时影响着当代父职行为的演进与发展。
(一)从主体缺席到主体在场,媒介变迁中的父职形象
在媒介化社会中“媒介形象”成为人们认识社会的重要桥梁、渠道和参照[2]。父职形象在媒介变迁与时代变化中呈现出传播主体从缺席到在场,主体性逐步加强的状态。
在新闻报道中,父职形象多为新闻从业者对其进行构建的。新闻报道存在家庭抚育中父亲缺位与积极抚育两种形象,旨在强调父亲应“回归家庭”,推广积极抚育的理想父亲形象[3]。在综艺节目中,父职形象由节目组与参与节目中的父亲共同建构。综艺节目中的父职形象将原本在日常生活中的父职抚育在台前呈现[4],但综艺节目中的父职形象依赖节目设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5]。在自媒体中,父职形象的建构主要通过父职博主自主构建,呈现出多元化的父职形象。
(二)多元的父职呈现,自媒体中的父职形象
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博主通过自媒体平台呈现其作为父亲的日常生活。父职博主通过呈现父亲对孩子的日常抚育及关爱,实施对孩子的抚育以及与粉丝、观看者的线上互动,同时基于粉丝基础,实现婴儿产品推荐及带货,完成现有流量变现。
针对自媒体中的父职博主,吴璟薇、张雅迪[6]从男性气质出发,认为父职博主通过育儿叙事呈现出当代父亲在家庭与工作间的平衡,塑造了育儿过程中科学理性的新形象,形成了“混合父职”;王向贤、郝晓宇[7]从父职博主形象呈现及其流量变现的关系出发,认为抖音中父职博主通过对孩子称职的照料成为常人榜样,在此基础上完成带货等流量变现手段,丰富了关爱父职的内涵;钟佳颖[8]从情感劳动视角出发,认为父职博主通过内容呈现完成线上情感劳动,同时通过赚取广告费达到养家手段,使原本被削弱的传统父职再次加强。
父职形象的自媒体关爱呈现与流量变现的关系是多元且兼具整体性的,同时父职形象的呈现内嵌于家庭分工、内嵌于家庭沟通之中。因此本研究针对自媒体中父职媒介形象及其成因进行探讨,同时分析父职形象呈现与多元家庭性别角色观念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采用甘姆森等提出的媒介话语包对bilibili中全职奶爸up主视频进行框架分析。媒介话语包由“框架装置”和“推理装置”组成,框架装置用于归类框架如何呈现的,推理装置用于阐释框架合法性和内在逻辑[9]。框架装置,主要包含“历史范例”“流行语”“描述”;推理装置,主要包含“历史根源”“结果”“原则诉求”。通过框架分析对视频标题、简介、置顶评论、主要事件、评论区、语言、符号、背景音乐进行分析,形成自媒体中全职奶爸的媒介形象。
(二)研究设计
本文以全职奶爸发布的视频为研究对象,通过框架分析探讨其媒介形象呈现及原因。由于bilibili相比其他视频平台,视频时间更长、内容情节更丰富,用户内容创作自主性强,因此选取该平台进行抽样。
检索视频内容、标题、简介、up主名称中含有“全职奶爸”字样的up主,依据粉丝数量将在孩子0—3岁期间全职带娃的up主进行排序。筛选在育儿期间承担全职奶爸职责,并通过bilibili平台持续上传作为全职奶爸视频的up主后,随机选取3个粉丝数在1万以上的up主及3个粉丝数在1万以下的up主,最终研究选择6个up主共1498个视频内容。
三、成为父亲:自媒体中的全职奶爸媒介形象呈现及成因
通过对全职奶爸up主视频内容进行框架分析,形成五个视频框架主题,即全职奶爸的五种媒介形象。全职奶爸借助自媒体呈现构建了其在自媒体中的父职媒介形象,各媒介形象间互相促进、彼此联系,形成了稳定关系。
(一)抚育父亲:抚育实践与记录成长,构筑父职形象基调
全职奶爸up主通过自媒体记录抚育实践及孩子成长过程,形成父职形象的基调。抚育实践构成“抚育父亲”媒介形象。他们通过记录抚育孩子过程中“每天都要重复很多次很多很多次”(B5)的“平凡又简单的互动”(B1),构成自身媒介形象基调。通过照料孩子需求,“刚刚睡下15分钟就开始哭了”(B1),“不到八点就不睡了”(B4),全职奶爸走入了孩子的社会时间,构筑了父亲与孩子的抚育关系。
记录孩子成长加强“抚育父亲”媒介形象。全职奶爸们通过记录孩子的阶段性成长,如第一次爬、第一次说话、第一次走路,见证孩子的成长变化,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既是对其抚育实践的反馈,也强化了父亲与孩子间的抚育关系。
(二)成长父亲:积极育儿与反思呈现,打破传统父职家长形象
全职奶爸up主通过与孩子的积极互动以及抚育过程中对教育的反思呈现,完成了抚育任务,同时获得自我成长,构建其在抚育实践中“成长父亲”的媒介形象。
“成长父亲”呈现全职奶爸与孩子的积极互动,有利于孩子身心成长。孩子尚未学会说话前,处于埃里克森人格阶段理论中的婴儿期,对抚育者依赖程度高,需要抚育者换位思考学习、体察婴儿的生理、社交需求[10]。全职奶爸在与孩子独处时的积极互动中为孩子提供了生理性与社交性的双重照料。B5在与孩子独处时,通过思考“宝宝是想要吃饭了吗?还是想要睡觉了呢?”完成对孩子的生理抚育,同时通过与孩子的积极互动促进对孩子思维的理解。
“成长父亲”呈现全职奶爸对教育的反思,有利于父亲的自我成长。B1在拒绝H1下雨天外出玩耍的请求后,意识到自己教育目的与教育方式的矛盾——通过限制孩子好奇心完成对孩子的保护。于是在反思自身成长历程以及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后,B1在准备好换洗衣物后带孩子出门踩雨,“他(H1)真的很开心,那一瞬间我突然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样子,我突然觉得酣畅淋漓,我想这才是我想给孩子的。”这样的反思不仅是对育儿方向的探索,更是对育儿者自我成长的探索,强化了其“成长父亲”的媒介形象。
(三)自我父亲:社交贫瘠与价值匮乏,呈现父职参与中的矛盾冲突
繁杂琐碎的全职抚育缩减了全职奶爸的社交圈,同时也使他们在家务劳动中的付出成为无酬劳动。全职奶爸社交贫瘠与自我价值匮乏带来的负面情绪输出,构成了“自我父亲”的媒介形象,呈现出全职奶爸父职参与中的矛盾冲突。
全职抚育工作缩减社交圈层,“自我父亲”呈现全职奶爸社交需求,排解抚育中的负面情绪。全职奶爸放弃朝九晚五的工作全天候照料幼儿,使得其与基于工作的社交圈层脱离,琐碎的抚育实践使负面情绪堆积无处排解。即使新的社交圈层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步展开,但由母亲、奶奶、外婆组成的女性抚育者主导的线下育儿社交圈并非全职奶爸的主场。社交圈层的缩减与情感满足的匮乏使全职奶爸负面情绪堆积,构成了“自我父亲”的形象基础。
无酬劳家务劳动降低自我价值,“自我父亲”呈现全职奶爸自我价值需求,排解抚育中的负面情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焦虑是“发挥自我潜能体现价值”与“安全感缺失”的冲突[11]。尽管成为全职奶爸可能是出于家庭策略的考量,“决定带孩子的直接原因是,我的工资没有她高”(B5),且父亲在抚育孩子过程中得到了与孩子相处、见证孩子成长的独特经历,但琐碎的日常、无酬劳的劳动、社交的缺乏,以及不再工作带来的自我实现降低,“这个家里最应该看画展的人在锅边灶台”(B3,前设计师),使得他们在家务劳动、抚育孩子过程中自我价值感降低,对家务、抚育的不满情绪构成了全职奶爸自媒体中的“自我父亲”形象。
通过自媒体呈现,“自我父亲”的媒介形象一方面呈现出了全职奶爸社交需求与自我价值上的双重匮乏,另一方面呈现出传统家庭性别分工影响下,男性进入家庭场域持续完成抚育实践中可能出现的自我价值低、社交需求高的问题。“自我父亲”的形象呈现将父职参与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放大化、显性化,有利于解决父职参与家庭养育的问题。
(四)社交父亲:社交再塑与价值重构,塑造全职奶爸自媒体形象独特性
“社交父亲”借助育儿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与知识分享,在互联网上重新形成了以育儿为核心的社交圈,在重塑全职奶爸的社交圈层同时构筑了新的自我价值。
“社交父亲”抚育中的经验与知识构成全职奶爸社交的资本,他们通过线上知识分享展现其在抚育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帮助其他抚育者更好地了解孩子需求,解决现实问题。B6曾在自媒体分享如何给发热婴儿退烧、如何断母乳等内容。社交圈层的扩展使全职奶爸具有一定的流量变现能力。B2在视频中分享孩子的护理用具与玩具进行好物分享,B1、B3粉丝基础大,除分享具体幼儿用品外,通过广告、提高产品曝光度等实现流量变现。经验的积累与知识的分享构成全职奶爸的社交资本,在沟通与分享中实现着他们的自我价值需求。
“社交父亲”在自媒体平台的呈现与交流构筑了新的社交空间,塑造了自媒体中全职奶爸的独特形象。自媒体为他们提供了新的社交空间,通过记录生活、分享经验,全职奶爸在自媒体空间得到了充分的自我表达与社交满足。全职奶爸在自媒体中基于抚育经验围绕育儿问题展开讨论,B5围绕“0—1岁宝宝会喝掉多少奶粉”话题在评论区展开小型讨论,B1围绕“宝宝哭起来又不吃饭到底是要干什么?”和网友们各抒己见交流育儿经验。自媒体中的全职奶爸形成了以孩子为话题中心的全新社交空间,重塑了他们的线上社交圈层。
(五)关爱父亲:身心关怀与知识教育,通过自我呈现使隐匿的父爱可见化
“关爱父亲”的媒介形象表达了父亲对孩子身心的关怀与成长的教育,自媒体中全职奶爸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将隐匿的父爱可见化。“关爱父亲”在自媒体中得到了独立表达空间,把平时无法直接述说的爱可见化。B3在H3生病后,取化验单时,对着镜头说,“我们宝宝吃了大苦头了”,B5在孩子生病给孩子降温时说,“爸妈看了揪心啊”。自媒体提供了一个独立于与孩子直接沟通的空间,突破了背影式无言的父爱,让隐匿的父爱在自媒体空间中得以可见化。
四、结论与讨论
自媒体是全职奶爸自我表达、自我实现的媒介,在构建其自身形象的同时,影响着家庭性别角色观念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父职形象的可能性。本文将自媒体中全职奶爸的不同媒介形象视为多元统一的整体,探究了自媒体中全职奶爸媒介形象的呈现及其成因。自媒体中完整的全职奶爸形象,促进了父职参与家庭抚育。借助自媒体,全职奶爸将其抚育孩子的日常生活可见化,呈现了父亲参与抚育的完整状态及可能性,呼吁更多父亲参与抚育实践。同时,其自我呈现揭露出传统男性气质影响下,男性进入家庭场域持续完成抚育实践中可能出现的自我价值低、社交需求高的问题,促进了多元家庭性别角色观念的发展。
自媒体中呈现的全职奶爸形象,促进了家庭性别沟通。自媒体中的全职奶爸不再只是经济提供者或玩伴角色,也充当了抚育角色,打破了传统家庭观念,同时使得up主与男性观众直接、间接地体会到传统性别观念中女性在生产、抚育过程中的困难与艰辛。一方面教会男性如何做父亲,另一方面让更多人看到作为传统家庭中母亲的艰辛,为促进家庭内性别沟通、相互理解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向贤.转型时期的父亲责任、权利与研究路径:国内父职社会学研究述评[J].青年研究,2019(1):84-93,96.
[2]李双龙,王婷婷.媒介化社会:现状与趋势:2004中国传播学论坛综述[J].新闻大学,2004(4):91-95,14.
[3]黄枫岚.21世纪后中国父亲角色与职能演进:基于2000—2017年《中国教育报》中关于父亲参与亲子教育的报道[J].武夷学院学报,2018(7):73-79.
[4]周彦.电视真人秀节目与被消费的儿童:以《爸爸去哪儿》为例[J].当代传播,2015(2):34-35,38.
[5]郑春风,郑生竹.父职的媒介再现、社会再生产与现代中国家庭的结构转型:以《爸爸去哪儿》为例[J].新闻界,2019(9):70-81.
[6]吴璟薇,张雅迪.数字实践中的“混合父职”建构:爸爸博主的在线自我呈现[J].妇女研究论丛,2022(2):70-84.
[7]王向贤,郝晓宇.抖音上的关爱父职:常人榜样与引流变现[J].中国青年研究,2023(4):21-29.
[8]钟佳颖.作为情感劳动的数字父职展演:微博中育儿父亲博主的父职构建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2(9):90-94.
[9]黄雅兰,仇筠茜.分殊的民族想象:对两岸媒体有关“习马会”报道的框架研究[J].新闻大学,2016(1):129-135,111,152.
[10]王家军.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与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11(6):37-40.
[11]梁圆圆,孟祥睿.罗洛·梅焦虑理论述评[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12):162-163.
作者简介:杨元昭(2000—),女,汉族,四川南充人,单位为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智能传播、新媒体与社会。
(责任编辑: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