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洋
摘要:民族传统技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美育实践。现阶段技艺美育深入地方高校办学的文化育人路径,成为了美育的特色品牌,但技艺美育课程改革仍面临着非遗传承和文化创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于技艺美育课程改革,首先应厘清“技艺”与“美育”的关系问题;其次从“以美育锻造技艺、以技艺引导体验、以德技美用生活、以特质融通专业”四个层面重构技艺美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形成具有现代性的技艺美育教学体系;最后积极探索技艺美育课程改革的有效举措,发挥民族传统技艺传承创新的辐射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美育教学改革与树立文化自信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与思路。
关键词:民族传统技艺;技艺美育;课程改革;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1.076
0引言
从中办、国办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来看,提升美育工作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刚性要求。技艺美育是让学生如何认识技艺的美、创新技艺的美,提高自身境界,弘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其实质就是如何一步一步超越技艺、提升艺术境界的问题,对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打造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在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中,要坚定文化自信为根本引领,推进民族传统技艺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而美育的重要核心任务与主要实施途径是艺术教育,意味着职业教育将艺术技艺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强化实践;开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艺术技艺课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确保学生真正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出现代化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1“技艺”与“美育”的关系
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民族传统技艺是时代的印记和馈赠,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关于技艺美育的研究,应追溯到钱学森曾提出的“技术美学”概念,它是美学体系的一个分支中发展出来的应用美学,与新兴的现代化的大规模工业生产相联系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如今,技艺的改变和消亡与时代特征息息相关,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诠释技艺美育都离不开“时代”这个关键词,技艺美育必须借助技艺实践得以在新的语境中彰显。技艺凝结了民族生产、生活、生命的文化实践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更需要学校的土壤延续其文化生态。事实表明,当代美学和艺术扮演的角色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它们不再满足于对现实的再现,而是参与到现实的建设之中。如果把技艺视为传统美育的当代形态,那么将技艺美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去充分发挥其美育价值,使二者相互渗透,培养具有崇尚技艺、审美修养及人格修养的人才,才是技艺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
从哲学角度审视,民族传统技艺的文化特质既具教育共同性特色,又具自身品质内涵的教育典型性。康德认为,审美可以把人从各种现实的功利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技艺美育旨在突破美育实践中环节薄弱的困境,拓宽学生感受美、接触美、体验美的渠道,增强美育文化品类的厚度,形成多层级地支持学生成为美好生活的主角。因此,技艺美育是现代审美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2技艺美育课程的现代性建构
2.1以美育锻造技艺,注重课程基础性
当前高职院校美育的教学模式延续了素质教育的经验和技能导向,具有一定局限性。为了使技艺课程与美育教学更好地衔接,发挥技艺美育的基础性作用。一方面,简化纵向的技艺课程教学方向,对技艺课程的性质、目标,其中包括陶瓷、刺绣、漆艺、竹木雕、剪纸、染织、金工等技艺课程名称作准确的界定与区分,细化课程的层次结构,使其更具“基础性”。开设技艺课程的目的就是从民族传统技艺中吸取营养,由浅入深、由内到外丰富美育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创新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
另一方面,加强横向的技艺课程联系,技艺课与专业课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美育工作的内容与题材。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保留技艺的本质,也融入专业教学资源吸取新教学观念,建立统一灵活开放的技艺美育教学制度。只有实现技艺美育课程教学模块化、动态化、活性化,把技艺课程归类到各个专业系统里,服务于专业课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美育锻造技艺的教育整合。这样,既有差异,又包含着性质相近的美育内容,在满足不同专业需求的同时,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技艺美育课程的多样选择。技艺美育课程的“基础性”教学目标就是要注重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技艺资源,丰富美育教学内容,例如把设计美学,构图、配色等关于设计的问题列为重点,使技艺在不断发展中更具有时代性和时尚性。
2.2以技艺引导体验,强化课程实践性
技艺美育课程教学理念是以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为基础的,其教学模式必须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属于实用美学的范畴。技艺美育的灵魂在于技艺体验,在美育课程中技艺体验最受欢迎。然而,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仅仅局限于美育课堂远远不够。技艺美育以实践教学为主,课程设计营造真实的体验环境,技艺大师通过言传身教创新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方式,以技艺为载体引导学生自由地发挥艺术精神;让学生在意识、信仰、理想、价值取向、情感等方面获得更真实的生命体验,春风化雨。如何将美育理论知识与技艺实践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审美观对作品进行重新思考,解析技艺课程传递的美学张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进学生对技艺课堂的参与度。
以技艺引导体验是为了增强学生身心体验的特性,为未来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体验技艺探究过程,有助于巩固理论知识和实践创作活动的强烈情感体验,也让学生受到美学的熏陶和教育,赋能非遗技艺传承;同时可较好地培养学生应对体验经济及体验消费的市场需求。
2.3以德技美用生活,凸显课程社会性
民族传统技艺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情感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富有生活美育价值。民族传统技艺在千百年积淀传承过程中形成的视觉形态、技艺经验、文化精神,成为新时代生活美育基础上的赋能发展。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社会生活美学。技艺美育课程的内容既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要考虑到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受益程度,即要考虑到欠缺技艺基础的学生需求。除此之外,德育先行、德艺双馨已经成为技艺美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实施要点,重点是强化根基、德育先行,弥补传统美育课程教学中注重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堂组织的标准化,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创造美与服务社会的目的。
技艺美育课堂教学离不开生活实际,艺术来源于生活。技艺美育课程大纲要结合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现实生活经验,从生活中创造美,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技艺的独特价值,提高作品的感染力,使艺术效果体现在现实生活情感中。这样技艺美育课程成果的转化,不是简单地与社会实践的接轨,而是切实建立起美育辅德、德技美用生活的课程结构;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借助技艺美育的手段,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承担社会责任,最终实现技艺美育课程的社会性功效。
2.4以特质融通专业,体现课程现代性
随着教育现代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学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以及个性化发挥创造了空间。将民族传统技艺作为教学内容融入高校美育教学中,可使学生了解技艺的文化特质与文化基因。在所有技艺课程中,“特质”的组成部分包括了文化习俗、传统图案、形态结构、工艺材料的特征,并使之具备一种审美情操的现代特质。通过课程定位,将技艺能力转化为规范的特质课程,这些“特质课程”是符合现代审美的视觉形象的,它们细分化、明晰化的技艺资源配置是课程的有力支撑,因此,技艺美育课程需要与专业其他课程有机融通。只有课程之间融通,对接行业岗位要求,技艺美育的课程才会渗透到各种教学形式中,以应对专业的发展。例如,创作不同类型的技艺作品或借助数字化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技艺美育教学环境。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和丰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设计灵感、良好的情感和健康的心理。最终让技艺美育升华为综合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长期以来,美育受到国家的重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技艺美育改革必将更新传统的审美价值观,创造性地用模块化实践推进民族传统技艺传承创新与专业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为培养符合时代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持续发力。
3技艺美育课程改革的有效举措
3.1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实习实训与技艺美育贯通
目前,技艺美育课程的实施已逐步发展成为从理论研究、实践教学到校外实习实训实践的课程体系。实习实训作为课程实施的特殊阶段,容易忽视其教学效果。如何挖掘实习实训的教学优势,把美育理论与技艺实训有机地结合,提高学生实习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是技艺美育课程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特别是需要从专业、课程以及教学单元等角度出发,对技艺美育的实习实训进行贯通优化。这部分内容的贯通对学生后续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推动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实行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以促进实践教学体系重构。是技艺美育课程改革的新的举措。
3.2夯实技艺课程建设基础,应修必修、人人可选
技艺美育对提升民族文化素质、推动民族传统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民族传统技艺专业学生来说,技艺美育要作为专业必修课程,设置统一的技艺创作主题,不分方向对其因材施艺,做到应修必修。而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由于学生和课程的关系不是固定的,可作为选修课程,学生在选课前须对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技艺方向有所认知,对课程、教师或大师要求有所了解,形成多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做到人人可选,确保技艺美育课程的开课率。在此基础上,结合课程考核方法,制定详细进度与考核内容,选修课和必修课协调一致,使课程的管理评价更加科学,全面夯实技艺课程建设基础。
3.3丰富技艺活动,课堂教学与文化育人同向同行
技艺美育课程立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在课堂教学上应当紧跟时代需求和发展方向,探寻更多的地域特色技艺项目,丰富技艺活动。技艺教学活动也是造物活动,必须深入挖掘现有的技艺教学资源,提炼技艺要素转化为文化元素,以文润心,增强技艺美育的文化认同感。尤其是在技艺美育的培养上,让学生自觉形成传承大国工匠精神的信念、对民族优秀工艺文化的热爱。以技艺活动补充美育课程短板,鼓励学生守正创新、勇于探索,赋予技艺新的文化价值。进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提高对美的追求;通过强化活动育人、文化育人、课程育人三位一体的育人功能,最终达到课堂教学与文化育人同向同行。
4结语
在迈向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上,技艺美育课程改革方向受到了众多院校、研究者的关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技艺美育课程体系需要发挥民族传统技艺专业优势,引导学生扎根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和工匠精神。技艺美育课程承载的技艺特征、美学特征、审美品位,有助于在教学活动中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体验感悟民族传统文化魅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活动的全过程,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其课程的重要实践方向在于指导学生潜心“守艺”,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加审美厚度,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技艺美育实践价值,还需关注技艺和美育的融合实践,推进技艺传承与美育的协同创新。在国家美育政策的引领下,要积极探索技艺美育实践教学模式,以技艺美育促进专业特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吉象.新时期中国美育与艺术教育的跨越式发展[J].美育学刊,2019,10(05):1116.
[2]曹小鸥.技术美学,中国现代设计的重要转折20世纪中国设计发展回溯[J].新美术,2015,36(04):3343.
[3]彭锋.美学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J].文艺研究,2023,(07):518.
[4]陈炜,郝继旭.民族传统技艺融入高校美育的路径研究——以广西侗绣技艺为例[J].湖南包装,2020,35(01):116118+122.
[5]刘蓓,汪长明.高职文化艺术专业群课程美育育人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22,20(02):114119.
[6]殷波,潘鲁生.传统手工艺美育赋能“国潮”设计研究[J].艺术教育,2023,(06):1014.
[7]任洪丽,许春艳.以“非遗”项目为内容的高校美育教学[J].艺海,2017,(11):153154.
[8]张启蒙.课程思政背景下美育融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3):4951.
[9]杨林.手工艺美育的语言结构及其审美理解[J].美与时代(上),2023,(04):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