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技期刊专家审稿质量的影响因素探讨及建议

2024-06-23 09:39严玮雯
传播与版权 2024年11期
关键词:调查影响因素

[摘要]审稿工作是评价稿件学术水平和控制期刊质量的重要手段,审稿专家在提升期刊质量中充当哨兵的角色,对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及传播价值的鉴定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选取《浙江医学》的审稿专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对影响专家审稿质量的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建立高水平的审稿专家队伍、加强对学术不端和统计学的评审、制订直观量化的审稿标准、建立健全专家审稿质量评价制度以及创造良好的专家审稿工作环境等建议,为进一步提高医学科技期刊专家审稿质量、提升期刊影响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科技期刊;审稿;调查;影响因素

医学科技期刊作为传播医学知识和技术的重要平台,对推动医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审稿工作是评价稿件学术水平和控制期刊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增强期刊专业性和权威性的重要保证,在整个编辑出版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1]。审稿专家在提升期刊质量中充当哨兵的角色,对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及传播价值的鉴定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影响专家审稿质量的因素很多,李晓对89名审稿专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审稿方式、审稿制度、个人素质、审稿专家身体状况和审稿心理均是影响专家审稿质量的因素[2]。易会文提及,审稿制度实施过程存在审稿专家拒绝审稿或者审稿积极性不高、审稿周期过长、审稿意见指导性不强等问题[3]。尚淑贤等在医学科技期刊审稿时效和质量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审稿质量相关因素包括审稿意见公开倾向、统计学、审稿利益冲突、审稿指标、审稿培训[4]。汪挺等调查发现,专家审稿过程存在审稿时间长、审稿意见过于简单、审稿意见缺乏参考价值、审稿队伍人员不足等问题[5]。虽然已有较多文献对如何提高医学科技期刊专家审稿质量进行研究,但目前这个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浙江医学》是浙江省医学会主办的综合类医学学术期刊,是医务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多年来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其影响力和传播力位居地方性综合类医学科技期刊前列。文章以《浙江医学》审稿专家为主要研究对象,调查研究影响专家审稿质量的主客观因素,并提出建议,为进一步提高医学科技期刊专家审稿质量、提升期刊影响力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文章从《浙江医学》远程审稿系统数据库中,选取2018—2022年参与过审稿工作的审稿专家作为样本,通过电子邮箱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审稿专家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学历、来自何级别医院、是否为该刊编委及月均审稿量等;第二部分为问卷的主体,内容主要涉及影响专家审稿质量的主客观因素,如稿件质量、审稿专家的主观判断以及审稿专家与作者、编辑部的互动情况。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2份,其中有效问卷106份,问卷回收率93.3%,有效问卷率94.6%,并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版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问卷调查结果

(一)基本情况

在调查对象中,男性占比63.2%,女性占比36.8%,年龄以45—60岁为主,占比72.6%,且调查情况与国内其他医学科技期刊基本一致,也符合Black等认为的审稿专家最佳年龄段为45—60岁的结论[6]。所调查的审稿专家大多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其中43.4%的审稿专家具有博士学位,83.0%的审稿专家具有正高级职称。

所调查的审稿专家以来自一线医疗机构为主,其中67.9%来自三级甲等医院,26.4%来自医学院校,另有来自研究机构、疾控中心等单位的审稿专家;将近三分之一的审稿专家为《浙江医学》的编委,占比为32.1%,仅有16.0%的审稿专家只担任《浙江医学》的审稿专家,而大部分审稿专家同时为多家期刊审稿,担任3本及以上期刊审稿专家的占比为48.2%。文章对审稿专家月均审稿量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审稿专家选择接受的审稿数量为每月1—5篇,占比为81.2%,另有16.0%的审稿专家能接受的审稿数量为每月6—10篇。

(二)专家审稿质量的客观因素

统计分析表明,关注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审稿专家分别占调查对象总数的92.5%、88.7%和84.0%,稿件是否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实验设计是否科学、临床应用是否具有价值始终是评判稿件质量的基本要素。在对当前国内学术研究及学术论文真实性的看法上,84.9%的审稿专家认为存在一些问题,甚至有15.1%的审稿专家认为当前学术论文真实性令人担忧。在统计学方法的审阅上,96.2%的审稿专家表示注意或非常注意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可见,实验数据仍然是医学科学研究成果的核心载体。对逻辑混乱、不符合科技论文写作规范等存在行文缺陷的稿件,77.4%的审稿专家选择直接退稿,其余审稿专家则选择退修后再审。可见,文字表达水平是稿件能否被录用的基本条件。

(三)专家审稿质量的主观因素

调查发现,多数审稿专家对审稿工作认真负责,对陌生的学术观点或者不熟悉的学术领域持谨慎态度。当接收到与现有认知理论相悖的稿件时,71.7%审稿专家虽不拒绝接收此类稿件,但均表示要重点确认稿件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后再接收,23.6%的审稿专家则建议提交定稿会集体讨论,而4.6%的审稿专家选择直接退稿。当稿件涉及的研究领域与审稿专家的研究方向不一致时,95%以上的审稿专家会选择撤销审稿或推荐合适的审稿专家,只有4.7%的审稿专家选择做简单的点评并给出结论。在提出评审意见过程中,有39.6%的审稿专家表示需要查阅大量文献,大多数审稿专家偶尔查阅文献,这可能造成审稿质量不高,审稿专家尚未发挥应有的把关作用。大部分审稿专家更偏好稿源基础较好的稿件。67.9%的审稿专家认为有知名专家参与的科研论文水平更高、结果更可信,65.1%的审稿专家认为有基金项目资助的研究结果更可信,80.2%的审稿专家认为三甲医院、知名专科医院的科研论文水平更高,64.2%的审稿专家认为欧美发达国家的科研成果水平较高,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审稿专家认为稿件质量与稿源渠道没有必然联系。

(四)审稿专家与作者、编辑部的互动情况

在与作者的互动上,95.3%的审稿专家赞同双盲审稿制度,仅有5位审稿专家表示不赞同,认为了解作者及其单位,便于从正面或侧面评估稿件的学术水平。对熟人的稿件或持相左学术观念的作者稿件,70.0%以上的审稿专家表示无所谓,不需要回避,也有27.4%的审稿专家认为需要避免审阅持不同学术观点的作者稿件,9.4%的审稿专家则认为需要回避熟人的稿件。当作者对审稿意见提出疑问时,67.9%的审稿专家不介意经编辑部许可后与作者直接进行交流。

在与编辑部的互动上,94.3%的审稿专家认为自身与编辑部是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负责为期刊把好学术关。90.6%的审稿专家认为有义务与编辑部共同努力,为期刊的发展贡献力量。92.4%的审稿专家选择愿意或非常愿意协助编辑部开展选题、组稿工作,98.1%的审稿专家选择愿意或非常愿意向编辑部提供其擅长领域的热点综述、专家共识或指南解读等论文。在参与审稿工作有何收获上,审稿专家选择较多的依次是通过审稿发挥学术作用、享受帮助他人提高论文质量的乐趣、提高学术知名度或促进事业发展、对最新学术成果先睹为快等选项,也有少部分审稿专家选择了与编辑部建立良好关系、增加进入编委会的机会、回报同行曾经的帮助等选项。

三、医学科技期刊提高专家审稿质量的建议

医学是关乎于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学科,医学科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助于医务工作者等对疾病诊断和治疗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甚至有助于修订指南、形成专家共识。而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即使是学医出身,也不可能对医学方面的所有知识都有透彻的了解,导致对稿件的优劣往往拿捏不准[7]。因此,审稿专家对稿件学术水平和质量的评估至关重要,是编辑部决定稿件是否被录用的重要依据,专家审稿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医学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发展[8]。

(一)建立高水平的审稿专家队伍

审稿专家的学历、所任职医院的级别、职称、社会任职情况等能从侧面反映出审稿专家的学术水平。例如:学历能反映审稿专家是否经过规范的医学科研培训以及他的研究方向;审稿专家任职于级别越高的医院,其临床诊治经验会越丰富;职称、社会任职情况等反映了审稿专家在该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学术地位。专家审稿不是简单地决定稿件是否被录用,而是对稿件的学术价值进行评价,不同审稿专家对同一篇稿件的审稿结果可能大相径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审稿专家的学术水平。Black等[6]和Callaham等[9]的研究证实,在大学附属医院工作、接受过临床研究方法学培训以及非期刊编委会成员的年轻审稿专家的审稿质量较高。

随着医学分科日趋细化,医学科技期刊很容易因找不到合适的审稿专家或者审稿专家无法给出实质性的指导意见而耽搁论文刊出时间。另外,部分审稿专家由于工作等个人原因,不适合继续审稿,但又不主动联系编辑部协调替换,导致延误审稿工作。郭春兰发现,在日常专家审稿过程中,部分审稿专家或长时间不返回审稿意见,甚至在编辑部催审后仍不审回,或直接表示“同意发表”,却未见评判稿件的科学性和创新性的审稿意见[10]。究其原因,医学科技期刊中多数审稿专家在该学科中有一定的学术地位,承担了较多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兼任社会职务,是多本医学科技期刊的审稿专家,因时间、精力有限,或抽出空余时间进行审稿甚至委托他人审稿,并未对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等进行仔细审阅,或对陌生的学术观点未查阅相关文献就下结论,这就导致专家审稿质量不高。文章的调查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相似。同时,笔者也发现大部分审稿专家能接受的月均审稿量为1—5篇,若月均审稿量过多,也容易出现审稿质量不高的现象。据报道,国外的医学科技期刊普遍拥有数量庞大的审稿专家队伍,如JAMA有3000位审稿专家,一般每位审稿专家每年平均审稿2—3篇[11],国内医学科技期刊的审稿专家数量则远远未及国外医学科技期刊的审稿专家数量[4],现有的审稿专家审稿任务繁重。因此,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要适度控制单个审稿专家的月均审稿量,以保证审稿质量。

由此可见,要想提高专家审稿质量,医学科技期刊就要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审稿专家队伍。一名优秀的审稿专家,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学科进展,还要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能够在审稿过程中不徇私情,对稿件做出公平、公正且理性的判断。例如,对心血管学科论文,研究心脑血管的审稿专家与研究心电起搏的审稿专家的审稿结果是相差较大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对非研究方向的稿件,95.0%以上的审稿专家会选择退审或推荐他人,从而影响审稿效率。因此,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对审稿专家的筛选不仅要从其研究方向、年龄、区域、职称等多方面考虑,更要将医学专业水平高、论文写作能力强、热心于临床、基础科研的年轻人员补充到审稿队伍中,使其成为核心审稿专家和中坚力量,甚至编委会的候选对象。郭林懿等认为,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在选择青年审稿专家时不必拘泥于学位、职称甚至年龄[7]。有研究发现40岁以下的专家审稿质量优秀率为56.3%,60岁以上专家的审回率不高,但其审稿质量却仅次于年轻审稿专家[2]。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应及时动态调整审稿专家数据库,以保证审稿质量的整体水平。沈漱瑜认为,期刊通过组建多学科审稿专家的团队及强化期刊凝聚力,可以进一步提升学术质量[12]。《浙江医学》编辑部每月总结稿件送审情况,根据学科细分情况、审稿效率、年龄等方面综合考虑,及时补充审稿专家,并评选优秀审稿专家,颁发优秀审稿专家证书,以稳固审稿专家队伍。

(二)加强对学术不端和统计学的评审

2019年7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学术出版规范 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将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界定为学术不端行为。审稿专家在审稿过程中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评审是保障学术诚信、提升期刊质量的重要一环。调查研究发现,84.9%的审稿专家认为论文的真实性存在问题,更有审稿专家认为相关情况令人担忧。目前,《浙江医学》编辑部已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每篇刊出的论文。然而,这些检测系统在检测论文时可能会出现检测结果的“假阳性”[13],如作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使前言、研究方法、所用材料等内容的复制比较高,但研究结果等核心内容又不重复,从而导致整体复制比可能超过期刊的规定。这类情况在基础研究中出现较多。判定稿件是否存在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医学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要看查重率,而且要将检测结果作为参考。《浙江医学》编辑部在日常稿件送审中会将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作为附件提供给专家,让专家能全面、客观地评估稿件质量。

统计学的评审在审稿中同样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调查发现,96.2%的审稿专家表示非常注意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徐静等调查发现多数审稿专家会注意统计学方法的应用[1],但尚淑贤等调查发现,仅有17.7%的审稿专家可以胜任统计学审稿[4]。实践证明,较少的审稿专家会在审稿意见中提出具体的统计学问题,部分审稿专家会在审稿意见中提出“建议请统计学老师审稿”。既往也有研究显示,最终能在审稿意见中给出统计学修改意见的审稿专家仅占

4%[14]。《浙江医学》编辑部设立统计学编辑,由统计学专业出身的编辑协助审稿专家对每篇稿件进行统计学评审,减少稿件中存在的统计学问题,并在日常编辑业务学习中由统计学编辑定期讲解在评审中发现的问题,以提高其他编辑的统计学能力。

(三)制订直观量化的审稿标准

审稿专家根据自身知识积累和学术素养对稿件进行主观判断是当前专家审稿的主要方式。调查发现,部分审稿专家对来自是否三甲医院的不同单位、是否业内知名专家或熟人的不同作者、是否基金资助的不同研究,存在李普曼等提出的审稿专家在审稿活动中的刻板印象,这也是在《浙江医学》审稿专家队伍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现象[15]。虽稿件的可靠性固然与来源息息相关,但在审稿过程中的这种思维定式,不利于保持学术研究的纯粹性,也会造成对部分研究学者不公的现象。同时,关于双盲审稿制度也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Tomkins等研究表明,单盲审稿中著名学者和高声望的机构享有显著优势[16]。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审稿专家都赞同双盲审稿,即隐去作者姓名和单位,能够在审稿过程中屏蔽更多的非理性因素,从而客观地评价稿件质量。有研究认为审稿单格式化能避免审稿专家泛泛而谈或审稿意见过于简单的情况,提高专家审稿质量[17]。近年来,《浙江医学》编辑部积极探索审稿意见标准化工作,根据期刊来稿质量和办刊定位,以提升传播力为导向,研究制订客观量化、简便易行的审稿标准,涉及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论文观点的创新性、研究内容的实用性、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图表数据的规范性、行文格式的严谨性等,为审稿专家提供细化的具体评判标准,帮助审稿专家进行量化打分,并对打分情况进行说明,通过量化审稿标准和要求,使审稿专家能够快速定位期刊的办刊导向和层次水平,与编辑和作者之间拥有共同语言,便于沟通联系。尤其量化评审标准为编辑部推行双盲审稿制度做好准备,从而更好地体现学术研究的纯洁性。

(四)建立健全专家审稿质量评价制度

多数医学科技期刊目前已经采用双盲审稿制度,但仍有医学科技期刊采用单盲审稿制度,即作者不知道稿件送给哪位专家审稿,但审稿专家可以看到作者信息,这就导致部分审稿专家在审稿时受限于人情、科研竞争关系或与作者观点存在分歧等因素,难以做到客观、公正的评判稿件质量。但也有学者认为,无论是双盲审稿还是单盲审稿,审稿专家都可以从稿件内容中判断出该论文出自哪个单位或课题组[12]。

审稿专家在稿件质量控制特别是学术性把关上被赋予一定的权利,审稿专家对稿件的评判是否客观、准确就显得尤为重要。调查发现,尽管对不熟悉的领域、对熟人的稿件、对持相左学术观念的作者稿件,大多数审稿专家都能够正确对待,但对不同稿源仍会在主观上打上标签,存在审稿中查阅文献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等问题,影响对稿件质量的判断,从而引发学术不端的隐患。对审稿专家的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一直是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难点,朱美香建议,从审稿项目打分,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创新程度和前沿性,数据处理或实验设计,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著录,名词、量和单位的规范化,修改意见及审稿结论等八项内容评价专家审稿质量[18];汪勤俭等认为,综合性医学科技期刊来稿量较多,若评价条目较多会比较费时,建议从审稿时效、专家对稿件的总体评价与实际是否相符、具体意见与审稿结论是否相符以及具体意见对编辑和作者是否有实质性参考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19]。调查也发现,有审稿专家提出要建立评审意见的双向反馈机制,避免因理解偏差而误判优秀稿件[20]。因此,笔者建议由作者、读者、编辑共同参与评价,对专家审稿行为进行监督。对作者而言,其参与评价能够形成与审稿专家的双向交流互动机制,在评价专家审稿情况的同时便于与审稿专家交流自身写作上的不同考虑,从而促进不同学术观念的交融。就读者而言,最终刊登稿件的质量体现作者、编辑、审稿专家的共同劳动成果,其重点关注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等方面,这与审稿专家的职责联系得更为密切。医学科技期刊建立三方参与的审稿质量评价制度,有助于筛选出优秀的审稿专家,动态监测审稿专家的审稿情况,及时掌握审稿反馈,与审稿专家建立深厚的合作。

(五)创造良好的专家审稿工作环境

医学科技期刊应创造良好的审稿工作环境,为审稿专家提供必要的物质回报和满足审稿专家学术交流的需求。调查发现,部分审稿专家希望期刊举办或协助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会议、活动,组织编委、审稿专家分享审稿经验,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帮助审稿专家从幕后走向台前,从线上走到线下,总结审稿心得体会,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共同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王静等也认为,期刊注重与审稿专家的内部凝聚力建设不仅应通过审稿工作,而且通过举办小而精的线上线下学术论坛和灵活多样的辩论赛等活动,提升审稿专家对期刊工作的参与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17]。例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审稿培训方面通过网络在线培训方式,明显提高专家审稿质量和效率[21]。此外,推荐优秀的审稿专家成为编委会委员,也是值得医学科技期刊探讨的激励措施。

四、结语

审稿是编辑出版的重要环节,是审稿专家对稿件进行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的一种客观、理性的活动[22]。审稿专家对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等给予公正、准确的评价,有助于医学科技期刊依据审稿意见决定稿件的取舍。而强化审稿专家把关,提高期刊质量,对期刊提升传播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审稿专家队伍,保证审稿意见的客观准确性,是医学科技期刊提高学术质量和传播效果的重要保障。文章对《浙江医学》的审稿专家开展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当前审稿专家的结构组成情况,重点调查影响专家审稿质量的主客观因素,提出进一步提高专家审稿质量的建议,但研究仍存在不足,如:调查对象为单个期刊,且数量较少;问卷内容不够深入等。未来,笔者将进一步增加调查对象数量并进行多本期刊的联合调查,更深入或突出某一个方面的问卷调查内容,如针对学术不端等展开问卷调查,为医学科技期刊加强审稿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徐静,干岭,宁田海,等.期刊审稿人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02):212-214.

[2]李晓.影响科技期刊论文专家审稿质量的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11):1369-1372.

[3]易会文.提高匿名审稿质量和效率的途径探讨[J].科技与出版,2020(05):69-73.

[4]尚淑贤,周良佳,颜艳.提高医学期刊审稿时效和质量的对策探讨:基于审稿专家的调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08):832-838.

[5]汪挺,阮星星,陈小宇,等.医学期刊专家审稿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03):489-491.

[6]BLACK N,ROOYEN S V ,GODLEE F,et al. What Makes a Good Reviewer and a Good Review for a General Medical Journal?[J]. JAMA,1998(03):231-233.

[7]郭林懿,李启明.医学期刊中审稿专家拒审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04):373-379.

[8]詹燕平,游滨,陈移峰,等.论科技期刊审稿专家的选择与管理及其审稿积极性的调动[J].编辑学报,2014(06):572-573.

[9] CALLAHAM M L, TERCIER J. The Relationship of Previous Training and Experience of Journal Peer Reviewers to Subsequent Review Quality[J]. PLoS Medicine,2007(01):e40.

[10]郭春兰.提高我国科技期刊专家审稿质量的思考[J].今传媒,2017(12):126-128.

[11]RESNIK D B,ELMORE S A. Conflict of Interest in Journal Peer Review[J]. Toxicologic Pathology,2018(02):112-114.

[12]沈漱瑜.医学期刊多学科审稿实践:以《中华消化杂志》为例[J].编辑学报,2017(02):149-151.

[13]马智成,夏继军,罗雪梅,等.科技期刊稿件学术不端检测问题的思考[J].编辑学报,2023(S2):7-9.

[14]钱越,侯存明,崔晓兰,等.从审稿者年龄与审稿意见看审稿队伍建设[J].编辑学报,2001(05):277-279.

[15]李普曼.舆论学[M].林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6]TOMKINS A,ZHANG M,HEAVLIN W D.Reviewer Bias in Single-Versus Double-Blind Peer Review[J]. PNAS,2017(48):12708-12713.

[17]王静,汪挺.审稿专家、编辑行为及实践过程全方位管理的医学科技期刊审稿策略[J].编辑学报,2022(02):193-197.

[18]朱美香.审稿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J].编辑学报,2005(02):99-100.

[19]汪勤俭,冷怀明,郭建秀.综合性医学期刊同行专家审稿规范化的初步设想[J].编辑学报,2015(02):134-136.

[20]郭焕芳,邓颖,岳瑞,等.发挥审稿人作用 提高科技期刊质量[J].中国科技信息,2012(10):167-168.

[21]包雅琳,游苏宁.在线培训审稿专家 提高审稿质量[J].编辑学报,2009(02):139-140.

[22]占莉娟.科技期刊审稿人的审稿动因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04):363-369.

[作者简介]严玮雯(1989—),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医学杂志社副主任。

猜你喜欢
调查影响因素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