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梓含 吴珍珠 宁帅
摘 要:戏曲的繁盛与发展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民间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受戏曲的影响,在造型上借鉴并融入了大量戏曲元素。在与戏曲的长期交融中,朱仙镇木版年画在人物造型上呈现出造型方式的平面化、比例动作的夸张化和人物形象的程式化特征,形成了自然质朴的稚拙美、以形传神的写意美、“线色”结合的装饰美等。基于此,探讨朱仙镇木版年画与戏曲的互动关系,旨在引导人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民间艺术。
关键词:朱仙镇;木版年画;戏曲人物造型;审美特征
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西南部,原名聚仙镇,因其为战国名士朱亥故里,后更名为朱仙镇。朱仙镇木版年画兴于北宋,在明清时期最为繁盛,后来逐渐衰弱,其中的起伏与当地的商业贸易有很大的关系。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的戏曲人物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根植于百姓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在长时间的发展与传承中逐渐与戏曲融合,出现了大量以戏曲为表现题材的作品。明清时期,戏曲艺术在朱仙镇非常繁荣,这与朱仙镇发达的商业贸易有关。当时闽晋徽陕巨商云集于此,修建了众多大规模的庙宇戏楼,如“悬鉴楼”“鲁班庙”“天后宫”等。它们成为庙会、节日庆典时各路戏曲班子表演的场所,吸引了众多观众,于是戏曲成为当地最常见的娱乐活动之一。繁荣的文化背景及众多的观众,为朱仙镇木版年画戏曲题材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这一时期,朱仙镇产生了大量有关于戏曲题材的木版年画,如《三娘教子》《许状元拜塔》《寿州城》《长坂坡》《王小二赶脚》等。朱仙镇木版年画与戏曲的融合,不仅丰富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题材,而且在人物造型和审美上呈现出了独有的特征。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戏曲人物的造型特征
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绘画样式,在与戏曲的融合中增强了叙事性。同时,版画受技术、绘画瞬间性、造型、色彩、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画工必须将戏曲人物通过形象、动作等来叙述故事,将其转化重构于符合木版年画的故事情节和固定的画面。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对人物造型这一关键叙事元素的刻画尤为重要。
(一)造型方式的平面化
平面化是朱仙镇木版年画戏曲人物造型最基本的特征。
首先,朱仙镇木版年画戏曲人物造型的平面化是木版年画与戏曲这种以舞台表演为基本形式、讲求空间性和时间性艺术形式结合的产物。在与年画融合时,戏曲人物造型弱化了演员本身的立体性,以平面化的方式展现在木版年画中。
其次,木版年画是静态的,主要为了叙事。画工们往往突出表现人物的脸部,始终将人物的脸部面对观众,身体则按故事情节合理安排。如《许状元拜塔》(图1),画中的三个人物造型均出现了“身”“首”不同步的情况。中间是身着红袍的状元许仕林,他的身子明显是对塔而立,但脸部却与身子不相协调,这种戏曲人物造型常出现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中。分析其中的原因我们发现,民间画工并没有专业绘画基础,在他们的印象里,戏曲人物的面部最为突出,因此常将人物的面部完整地呈现在画面中,这也恰好形成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独有的戏曲人物造型特征。
最后,朱仙镇木版年画在一定程度上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从人物的面部来看,戏曲人物面部的器官并没有显示出前后关系;从人物的位置关系来看,基本不会出现人物前后相叠的情况,人物通常是独立分布在画面之中,追求造型轮廓的突出特征和完整性。
(二)比例动作的夸张化
朱仙镇木版年画戏曲人物在造型方面呈现出夸张化的特点。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立七、坐五、盘三半的人物造型比例不同,朱仙镇木版年画在人物比例、形态和动作关系上,呈现出明显夸张化的倾向。“要想画得饱,头大身子小”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画工们常说的一句话。例如,朱仙镇木版年画《寿州城》是根据戏曲《刘金山》创作的,画面以人物为主,三个人物几乎占据画面的三分之二,而人物头部在整个人物造型中占比最大。图中右上方的白须老者是宋太祖赵匡胤,他的头与上半身的大小基本一致。另外,马的形象也明显缩小了许多。这种夸张化的造型特点,除了有将人物刻画成魁梧、敦实的理想造型之意外,还在年画中突出了戏曲的叙事性。这种人物造型方式反映的是一种主大从小的创作观念,体现了画工对戏曲的独特理解。
(三)人物形象的程式化
中国民间美术在历史、现实的各种集体意识活动的约束中,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思维方法和审美标准。无论哪一门类,使用什么工具、材料,它们的造型规律都具有严格的程式化特征。程式在符号系统中,类似语音、词、成语等与其所表达的意义之间存在必然的规定性,而这种规定又约定俗成地被群众公认,并世代传承下来。
首先,朱仙镇木版年画独特的人物造型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在民间艺人的艺术实践过程中,他们总结了一整套刻画人物形象的口诀,这些口诀在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创作和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也适用于戏曲人物造型。例如:“将无脖项,少女无肩;佛容慈祥,神像威严;贤人目聪,美女丹眼;文神岸然,武神强悍。”武将画诀有“金盔银甲刀剑矛,仰首挺腹绿战袍”“战裙挡搭护下身,鱼鳞叠列组甲绦”“剑眉凤目生威严,五络黑髯挂嘴前”。文将画诀为“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这些画诀传达了朱仙镇木版年画人物造型的固定模式,同时也是程式化的一种体现。
其次,戏曲中人物的面部装饰和服饰具有很强的程式化特征。例如,《火塘寨》是朱仙镇戏曲人物木版年画代表作之一,其故事梗概是: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害怕火塘寨寨主杨衮断其粮道,于是令赵匡胤挂帅,率大将高怀德、郑子明前往火塘寨讨伐。杨衮接连战败三人,赵匡胤亦被挑落马下,这时杨衮忽见赵匡胤头现龙形,立即投降。赵匡胤以玉带为赠,杨衮便还以铜锤。此后赵匡胤龙袍加身,是为宋太祖。该画面就是“玉带换铜锤”后的场景,执铜锤者为赵匡胤,握玉带者为老将杨衮。杨衮和赵匡胤都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画中做红十字门脸谱,顶盔穿甲,脚蹬高靴,背插令旗,手持兵器,整个装扮与戏曲中的扮相一致。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这种造型手法不仅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在精神,而且在视觉上丰富了画面效果,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
三、朱仙镇木版年画戏曲人物造型的审美特征
(一)自然质朴的稚拙美
木版年画和戏曲同为朱仙镇传统文化中较为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民间百姓易于接受和喜爱的艺术。又因戏曲的内容丰富、叙事性强、富有正义性,朱仙镇木版年画中便多加采用。由这两种民间艺术结合产生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戏曲人物,在造型上也凸显出了稚拙美的特点。朱仙镇戏曲年画由民间画工雕刻印制而成。一般而言,这些创作者往往对戏曲非常了解,但没有美术和雕刻的基础,只是将戏曲中的人物造型运用简单的雕刻手法绘出粗犷而有力的线条,塑造出人物造型。如《九龙山》表现的是戏曲中岳飞与杨再兴大战的场景,人物整体造型圆润,并运用红、黄、绿等纯度较高的原色加以修饰,更加凸显了人物造型的世俗化;手臂、身子、头部的比例并不协调,但可以准确地表达出戏曲中打斗的激烈场面,突出了人物四目相对的勇猛性格,这种夸张的造型形成了一种稚拙的审美情趣。同时,画工将戏曲角色造型的体悟表现在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创作中,这种创作方式虽显笨拙,但恰好产生一种自然质朴的稚拙效果。这样的造型往往更符合民间百姓的审美需求,而且逐渐形成了朱仙镇木版年画戏曲人物造型自然质朴的稚拙之美。
民间艺术的创作主体主要是社会底层劳动者,这种社会身份的限制决定了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因此,民间艺术所蕴含的自然质朴的稚拙美与创作者的社会属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表面来看,民间艺术所流露的乡土气息与百姓的审美需求相契合;从深层次来看,追求自然质朴的艺术风格代表了民间艺术独特的精神追求。
(二)以形传神的写意美
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的人物造型一般采用简洁的手法表现智慧和情趣,虽然其中也有偏重写实的作品,但在造型上普遍注重装饰化,采用大胆夸张、变形等表现手法,即任意变化的写意性。
朱仙镇木版年画戏曲人物原型大多来源于戏曲的剧情情节和人物造型。戏曲是一种以高度夸张的程式化艺术语言来进行表现的舞台艺术,它的人物造型己经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拉开了距离,所以,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创作者们对此进行大量的借鉴,不自觉地就保留了这种舞台角色夸张的“写意性”。例如在木版年画《苟家滩》中,史建瑭和高行周“三块瓦”式的面部造型和高度戏曲化的装饰实际上就源自戏曲人物本身,人物脸谱和衣纹的造型让年画中的人物体现了戏曲固有的写意美。又如木版年画《对金抓》,马氏兄弟二人在对阵过程中,马岱的手势动作体现了人物本身的英武勇猛,具有极强的写意性。值得一提的是,朱仙镇木版年画戏曲人物造型的“写意性”不单单来自对戏曲人物造型的借鉴,更多的是画工们自己形成的一套以形见意的刻画手法。他们以寥寥几笔的线条、夸张的动作来高度概括形体,主张意到为止。在表现人物时,面部往往占比较大,观者从人物的五官、表情、动作中便可看出拥有不同遭遇的各个人物的内心活动。这种对细节处理的简略和夸张形成“写意性”,使观者一目了然。
(三)“线色”结合的装饰美
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是艺术造型的关键部分。在绘画中,所有的造型基本都是由线、面、色构成。面由线移动而来,线可以准确把握人物的造型轮廓,再辅以色彩,则能够突出造型的装饰效果。朱仙镇木版年画戏曲人物造型以线为画面的“骨架”,以面和色为画面的“肉”。“骨”和“肉”的完美结合塑造了朱仙镇木版年画戏曲人物生动的造型,进而形成了“线色”结合的装饰美。
首先,在木版年画的创作和印制过程中,制作主版最为关键。主版上墨线的粗细和排列疏密直接影响着色块构成关系,从而影响人物造型的绘制。这就对所绘制的线条质量提出了高要求。鲁迅先生曾称朱仙镇木版年画“刻线粗健有力”。在民间艺术创作中,画工以简单粗壮的线条将戏曲人物塑造得质朴生动,这种简洁的造型凸显了朱仙镇木版年画戏曲人物的装饰美。
其次,以线隔开的色块用色也具有装饰性。朱仙镇的画工常运用对比强烈、鲜艳的原色,如红、黄、白、黑、橙、绿等,这实际上源于中国人共同的色彩情感和审美意识。在传统戏曲中的人物一般以红色为主,配以黄、绿、黑等颜色。红色是中国人意识中带有喜庆意味的色彩,配以绿色,能够呈现出鲜艳的画面和对比强烈的装饰美。画中人物的衣服常以黄色进行点缀,可以调和画面中纯度较高的色彩。例如朱仙镇年画《长坂坡》,画中人物以红、绿为主,配以黄色调和,具有较强的装饰意味。
朱仙镇木版年画戏曲人物造型中“线色”结合的合理运用是当地人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简单古拙的线条分隔出的色块配以强烈的对比色,给人以较强的视觉冲击,能够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四、结语
朱仙镇木版年画戏曲人物造型是朱仙镇木版年画和戏曲两种民间艺术融合的产物。戏曲的融入使得朱仙镇木版年画戏曲人物造型具有了平面化、夸张化、程式化的特征,呈现出自然质朴的稚拙美、以形见意的写意美、“线色”结合的装饰美。这种不同民间艺术的结合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劳动人民的精神需求,更是中华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开封县志编辑委员会.开封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2]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3]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4]王树村.河南朱仙镇年画[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
[5]石庆秘,康晓蕴.从写意美学艺术观看中国戏曲的写意性[J].戏剧文学,2006(6):80-82,92.
[6]涂俊.民间美术综合造型样式及审美特征[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6-19.
作者简介:
赵梓含,许昌陶瓷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与实践。
吴珍珠,许昌陶瓷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
宁帅,许昌陶瓷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