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双减”背景下,减负增效、提质创新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新标准。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而数学教学内容相对抽象,为了实现减负增效、提质创新,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积极尝试更有趣且更高效的教学方法。文章分析了在“双减”背景下开展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的意义,并据此分析了有效实施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许建武(1983—),男,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亭林小学。
数学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自控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刚开始数学学习时无法很快消化新的数学知识。在“双减”背景下,为了在缩短作业时长、减少作业量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兴趣爱好,设计有针对性且富有趣味的课堂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符号、运算方法通过数学游戏、童话故事、实践活动展示出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究数学知识的奥秘,从而在课堂上扎实掌握数学知识。
一、在“双减”背景下开展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的意义
小学生不仅活泼、好动,而且容易被趣味性强的事物吸引,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上,全身心投入对数学知识的探究。
研究表明,在和谐、有趣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而且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习的效果更好,学生与教师、同学的互动频率也更高。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充满趣味的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更顺利地利用教学资源启发、引导学生,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与此同时,趣味十足的小学数学课堂还会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当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融洽时,学生会更加期盼上数学课,也更愿意跟随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
因此,在“双减”背景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并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来创新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富有趣味、轻松融洽的学习环境。
二、在“双减”背景下开展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的具体方法
在实施趣味性教学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应打造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让学生愿意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互动,并在互动的过程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一)设计新颖导入活动
导入环节是小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的初始环节,好的导入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探究数学知识[1]。为了有效实施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教师要认识到导入环节的重要性,并积极地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兴趣爱好设计导入活动,确保导入活动新颖、有趣,能够快速吸引学生并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较高的探究热情。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百分数(二)”中的“利率”一节时,教师可以利用新颖的导入方式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过年都收到压岁钱了吗?老师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最喜欢压岁钱了。”由于小学生对于和压岁钱有关的话题很感兴趣,因此他们可能会在此时积极地分享自己过年收到压岁钱时的激动与欣喜。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继续说:“大家拿到压岁钱以后,会怎么处理自己的压岁钱呢?你们会拿自己的压岁钱去买零食吗?或者会拿压岁钱去买玩具?”在教师提出上述问题之后,学生会饶有兴致地讨论起来,学生可能会说自己拿压岁钱买了饮料、薯片,可能会说自己拿压岁钱买了汽车模型、飞机模型,也可能会说自己拿压岁钱买了新的运动器材、运动服,还可能会说自己把压岁钱全部存起来了……在学生兴致勃勃地分享自己使用压岁钱的方式后,教师应该及时向学生提供反馈,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向数学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对学生说:“看来,有些同学的压岁钱已经花得差不多了。但是,如果我们把钱存入银行,银行就会按储蓄时间给我们利息。压岁钱存入银行的时间越长,我们得到的利息就越多。等到一年后或者多年后,我们把压岁钱取出来,就能购买更多的东西了!”听了教师的描述,学生会急切地想知道“利息”到底是什么,教师可以在此时导入新课:“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揭开‘利息这一神奇事物的面纱吧。”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压岁钱等对学生而言有“魔力”的事物,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意愿,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
(二)创设故事情境
小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相对较短,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学生很容易走神,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难以提高。在教学情境中参与活动时,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会更长,他们能够收获的东西也会更多[2]。而且小学生往往对有趣的故事十分感兴趣。为了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可爱、生动,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故事,并顺势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在生动的故事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探究数学规律。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减法”一节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讲述这样的故事:“森林里有一只热情好客的小猴子,很多动物喜欢到小猴子家做客。有一天,小猴子邀请了人类小朋友到自己家做客。为了款待人类小朋友,小猴子准备到果园摘一些苹果。小猴子摘了5个苹果后,就将苹果放进背篓里准备回家。可是,小猴子的背篓前几天从树上掉了下来,破了个洞。在回家的路上,小猴子摘的1个苹果从背篓里掉出来,被大花猫捡走了。大家知道小猴子回到家时,背篓里还有几个苹果吗?”此时,已经简单学过减法知识的学生会回答:“4个苹果。”但是不熟悉减法知识的学生可能无法直接得出结论。为了让所有学生掌握减法知识,教师可以拿出5个苹果和1个背篓,邀请学生到讲台上表演小猴子摘苹果、将苹果放进背篓和1个苹果从背篓里掉出去的剧情,然后鼓励学生数一数背篓里还剩下几个苹果。在学生确认背篓里还剩下4个苹果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数字5、1和4,然后一面指着黑板上的数字一面问学生:“小猴子原本有几个苹果呢?”学生会回答:“5个。”教师继续问:“小猴子回家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呢?”学生会回答:“有1个苹果掉出去,被大花猫捡走了。”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减号,然后指着黑板上的“5-1”说:“这个算式表示五减一,我们可以用这样的算式计算小猴子背篓里的苹果数量。”接下来,教师可以继续问:“那么小猴子最后还有几个苹果呢?”学生会回答:“还有4个。”此时,教师可将算式“5-1=4”写完整,然后向学生讲解等号的作用。由此,学生会顺利理解减法算式。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会感觉数学知识直观、生动、形象、有趣,他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
(三)科学应用多媒体设备
小学生会逐渐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关联的,具有较强的形象性[3]。而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对小学生而言仍相对抽象。如果小学数学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直接学习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学生自然很难产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
要让学生产生探究热情,小学数学教师应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类型的教学资源让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并提高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探索图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要顺利理解这方面内容,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能力。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播放演示动画,让学生了解将一个正方体拆解得到的结果。在观察演示动画后,教师可以拿出一个正方体纸盒,鼓励学生动手拆分这个纸盒。在学生动手实践之后,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入关于几何体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对探究几何体的知识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而且在教师讲解相关概念时,学生可以结合动画、实践内容理解这些概念。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理解复杂的数学知识,既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又可以让学生掌握有效的思考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
(四)组织数学教学游戏
要确保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到快乐、满足,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灵活、有趣。为达到这样的目的,数学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乐于参与探究和讨论,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升能力。
游戏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增强学习活动趣味性最有效、最常见的形式。数学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数学教学游戏,以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当然,教师还应明确,教学游戏只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手段,是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和讨论的工具,教师不应让教学游戏流于形式,但也不能让教学游戏喧宾夺主。总之,教师在组织数学教学游戏时,应遵循“知识渗透为主,游戏为辅”的基本原则。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中的“平均数”一节时,教师就可以组织“收集饮料瓶”的数学教学游戏。数学教师可以邀请11个学生参与游戏,并将他们分为两个小组,一组6人,另一组5人。在分组后,教师需要介绍游戏规则:每个参与游戏的学生有一个纸盒,在参与游戏的2分钟内,学生需要捡起地上的饮料瓶,放进自己的纸盒里。在计时结束后,所有学生放进纸盒里的饮料瓶总量更多的小组获胜。在玩一轮游戏后,学生会发现6人小组收集的饮料瓶的数量远多于5人小组收集的饮料瓶的数量。此时,可能有学生指出,这个游戏规则不公平,人数多的小组显然更有优势。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这一问题:“课堂时间有限,我们不能重新玩游戏了,如果只有目前的游戏结果,大家能不能开动脑筋想一想,我们可以如何修改获胜标准,让这个游戏公平一点呢?”在学生表达自己想法时,教师可以顺势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引导学生计算两个小组学生收集饮料瓶的平均数。通过计算,学生会发现,以学生收集饮料瓶的平均数为比较标准时,游戏会变得更加公平。由此,学生自然会对这方面知识产生学习兴趣。
在这样的教学游戏中,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讨论、探究,他们会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而且会意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更加愿意探究数学知识。
结语
在“双减”背景下,为了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应该更加重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在实施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时,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并且感觉数学知识生动、有趣,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黄巧铃.“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40):74-79.
[2]何友忠.“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价值与设计策略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3(7):16-18.
[3]林枝彬.趣味教学 提质增效: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天津教育,2023(14):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