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

2024-06-23 14:30:32朱达理
教育界·A 2024年13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摘要】在新一轮教育改革背景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相比,问题导学法强调以学生为本,以探究学习为主线,能够促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分析与处理,收获相应的学科知识与技能,提升个人思维能力。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初中数学教师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导学法;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朱达理(1994—),男,江苏省昆山市新镇中学。

问题导学法是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要求创设问题情境,围绕问题的发现、研究和解决,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教师应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问题的导向作用,为学生的思考、学习与探究指明方向,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一、借助问题导入新课,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为更好地应用问题导学法,教师需兼顾全局,在多个教学环节中应用问题导学法。新课导入环节作为课程的第一个环节,对后续各个教学环节的推进起着导向作用,关系到整节课的教学质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可借助问题导入新课,围绕授课内容设计一些生活化、趣味性问题,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使其积极踊跃地参与新课学习,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1]。

例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游戏:规定教室从左到右依次是第一列、第二列,从前到后依次是第一排、第二排,以此类推,在多媒体设备的大屏幕上出示本班学生座位图。接着,教师可引出问题:“假如知道一位同学在第三列,那么知道他是谁吗?”学生表示不知道,因为第三列有很多同学。此时,教师可追问:“还需要哪些条件?”学生指出还需知道这位同学的排数,这样才能知道该同学的准确位置。接着,教师在本班学生座位图上随机点出一名学生,提问:“怎么表示这位同学的具体位置?”学生需大胆思考,说出各自的想法,并尝试多描述几位同学的位置。教师可提示学生先运用数轴,再类比数轴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使其学会描述某人的具体位置,顺利揭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主题。教师利用有趣的游戏呈现问题,借助问题导入新课,使得新旧知识衔接有序、过渡自然,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不知不觉地进入新课学习,并有效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

二、精心设计导学问题,启发学生逻辑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的关键在于问题要在恰当时机出现,尽可能地发挥出问题的导学功能,使得学生通过思考问题获得逻辑思维的启发,不断增强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对此,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问题应同教学内容相贴近,具有合理性与启发性,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形成逻辑思维;其二,问题难易程度需符合学生实际情况,通过螺旋式、阶梯式问题满足所有层次学生的需求。

比如,在教学“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提问:“结合三角形的特点,能够判断出该三角形属于钝角、直角还是锐角。那么大家知道该怎么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吗?”该问题难度不大,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思考,使其先回顾三角形的基本特点,再结合这些基本特点思考如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常用方法。接着,教师可继续呈现问题:“在两个三角形中,已知两条边的长度与一个角的大小一样,是否能够判定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关系?”该问题能够有效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问题思考过程中确定哪些条件能够用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明确“边边角”和“边角边”这两个判定条件的区别,发展其数学思维。教师精心设计导学问题,启发学生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展开逻辑思考,使其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联系起来,展开综合分析,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三、依托问题导学功能,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时,教师要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在问题的作用下学习数学知识,夯实数学基础,为其后续继续深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为此,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巧妙设计问题,且在恰当时机抛出问题,及时给予学生点拨与指导,使其了解问题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主动依托问题学习数学知识,夯实数学基础[2]。

例如,在讲授“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这节课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在问题导学下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具体性质,让他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夯实基础,使其知道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等。教师要制订明确的问题导学目标,具体如下:让学生以直观认知与动手操作为前提,自主组织语言描述探索轴对称性质的过程,使他们理解轴对称的性质;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轴对称性质处理一些简单问题,且能够据此展开简单画图。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导学目标提出问题:“线段的垂直平分线需满足哪些条件?该如何定义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轴对称的性质同哪些因素有关?”这些问题虽然看起来较为简单,但是蕴含着多项知识点。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可厘清相关数学知识的整体脉络,真正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知道为什么要如此定义轴对称的性质。在问题导学下,学生以问题为驱动、以思考为方式,先夯实数学基础,再形成数学思维,有效提升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四、合理运用问题导学,驱使学生独立思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应把关注点放到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之上。具体而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合理运用问题导学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置一系列贴合他们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与社会阅历的问题,驱使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不断培养与提升他们的思考能力。

以“丰富的图形世界”这节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出示一组生活中美丽的图形,如南京鼓楼、上海东方明珠、北京天坛及部分西方建筑物等,提出问题:“在这些画面中,你们是否能够发现数学的影子?有哪些图形的存在?”多媒体课件能够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使其一边欣赏,一边思考与判断,学会将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抽象为几何图形,体会到图形世界的艺术性与现实性,感悟知识的生成和积累。接着,教师可继续提出问题:“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有哪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独立思考和作答,说出“砖头、柜子、魔方、茶杯、篮球、冰激凌”等物品。之后,教师可继续追问:“什么是立体图形?有何特点?该怎么判断一个物体是否为立体图形?”这一系列问题能够驱使学生独立思考,引导他们慢慢理解与掌握立体图形的概念及特征,使其更深入地理解新知识,突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与趣味性。在新知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思考和探索,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索获取新知识,深层次理解知识内容,并且可以灵活利用新知识。

五、合作应用问题导学,训练学生学习能力

虽然问题导学法强调以生为本,但是部分初中数学知识难度较大,学生仅仅依靠个人很难独立解决。如果教师不及时介入,很容易导致学生陷入学习困境。为此,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时可以设置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分析与解决问题,进一步训练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3]。

以“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展示一道例题:甲灯泡的功率是10瓦,价格为60元,乙灯泡的功率是60瓦,价格是3元,它们的照明效果与寿命(3000小时)均一样,其中电费价格是0.56元/千瓦时,请问选择哪种灯泡最省钱?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分析与研究,找出问题中的变量与常量,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其意识到要想最省钱,不仅要考虑到灯泡的价格,还要考虑电费情况,其中价格是不一样的常数,电费同照明时间是正比关系,总费用同灯泡价格、功率和寿命有关。写出函数解析式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小组分别列出甲、乙两种灯泡总费用的一次函数解析式,提示他们分别采用不等式的性质、函数图像、合并解析式等方式尝试处理问题,使其巩固一次函数相关知识,灵活运用变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解题过程能让学生切实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训练他们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真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增强问题导学功效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问题导学功效,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处理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提倡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表述自己心中的疑惑,积极发表个人看法与见解,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提升其学习效果。

比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以下几个不等式:5+2x>25,x+22<3x,>,询问学生:“这些式子有哪些共同点?”学生需认真观察并说出这几个不等式的共同特征,回顾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由此明确本节课的主题。接着,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围绕如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产生思考:解一元一次方程时要移项变形,这一方法是否能够用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学生按照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式尝试解以上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进而消除心中疑虑。之后,教师指出不等式的解集可以通过数轴来表示。学生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正整数解是否为一个不等式的全部解?教师可顺势给出不等式4(x+1)≤24,要求学生求出该不等式的正整数解,使其解决认知冲突,知道不等式的正整数解并非全部解。随后,教师可鼓励学生继续发问,帮助他们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与技巧,提升问题导学功效。

七、注重开展教学评价,升华问题导学效果

反思评价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教师以评价与反思问题进行导学,能够推动学生对所学内容展开深层次的反思,让他们从中获益良多,有效升华问题导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结尾环节要注重评价,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领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展开思考,借此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使其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例如,在教学完“角的比较”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反思性问题:“本节课所学内容是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那么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大家掌握了哪些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可对他们的回答态度与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鼓励或表扬,由此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助推他们更好地巩固与复习新学内容。之后,教师可追问:“针对‘角的比较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大家能够联想到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哪些方面有所运用吗?”学生将会主动联系生活经验,说到建筑设计、摄影角度、钟表指针和方位表示等,展开反思性思考与学习。教师结合生活反思性问题进行导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以数学视角审视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提升他们的思维认知,使其思维由感性上升至理性,加深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为后续深入学习扎实根基。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意识到问题导学法的作用和价值,结合数学学科知识的特征及规律,灵活、恰当地应用问题导学法,围绕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形式多样、丰富多元的问题,充分展现出问题的导学功效,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讨论、交流与互动,使其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通过顺利解决问题不断增强数学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璐璐.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3(34): 42-44.

[2]李尧广.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界,2023(30):41-43.

[3]唐蕾.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的应用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29): 29-31.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儿童绘本(2018年19期)2018-10-31 21:02:34
培养思维能力
儿童绘本(2018年9期)2018-06-04 16:40:12
高二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探讨
未来英才(2016年22期)2016-12-28 17:02:59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问题导学法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探究初中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方法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