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涌佩
一天上午,我正在批改作业,一张纸条从小雨的作业本中滑落,上面写着:“徐老师,小雪准备中午找人去厕所打小方,您快帮帮小方!”我立刻找到小雪,仔细问明了原因,解开了误会。事后,我问小雨:“你怎么知道小雪要欺负小方?”小雨说:“两个星期前,小雪就在教室里愤怒地抱怨小方,当时我并没有在意,直到小雪准备动手时,我意识到事态严重,才决定告诉您。”我接着问:“班上有几个同学知道这件事?”小雨说:“全班同学都知道小雪和小方有矛盾,但很少人知道她准备找人打小方。”
根据小雨的回答,我分析大多数同学置身事外的原因:一是在欺凌事件初期,旁观者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二是学生不能切身感受被欺凌者的无助,缺乏阻止欺凌事件的正义感;三是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干预欺凌事件。
旁观者的积极干预能有效遏制欺凌事件的蔓延。于是,我尝试在班级开展一系列活动,唤醒更多的旁观者。
换位感受,唤醒同情心
为了唤醒同学们的同情心,我在班级开展了“我有话说”活动。我提供了两个主题:1.你是否被嘲笑、被孤立过?请描述当时的心情和感受。2.回顾自己曾目睹或听说的欺凌事件,被欺凌者是什么样子的?我请学生任选一个主题,在一周后的班会课上分享。
然而,当天的班会课只有两三名学生愿意分享。于是,我讲起自己的经历:“我上小学的时候,因为个子矮,一名男生总叫我‘小矮人,他每叫我一次,我都恨不得钻到地里。后来,叫的人越来越多,我甚至不想上学了。”说完后,很多同学说自己也有被取绰号的经历,与老师的感受相同。于是,我再次布置了这项任务,希望更多学生能敞开心扉。果不其然,在第二次班会课上,不少同学举手分享,他们的言辞中充满了“苦恼”“耻辱”“难堪”“恐惧”等词语。
接着,我邀请选择第二个主题的学生分享。一名同学沉重地讲述了她在女生厕所目睹的欺凌场景,被欺凌者默默承受着耳光,全程没有抬头;另一名同学则讲述了初中时期两个班学生“约架”的惨烈场面,弱者在暴力面前无力反击。虽然只有5名学生曾目睹过欺凌事件,但他们的描述让全班同学都很震惊。我顺势引导他们想象被欺凌者的感受。小雨举起手说:“他们会很痛苦,觉得孤立无援,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陷入抑郁情绪中无法自拔。”
小雨的回答引发了同学们的共情,越来越多同学举起手,我有意看向小雪,她与我对视后也举起了手,说:“我从来没想到欺凌的后果这么严重,欺凌者一时的冲动会把被欺凌者推入绝望和抑郁的深渊。”我随即表扬了小雪的坦诚。最后,大家一起总结了本次班会:被欺凌者的无助和绝望会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心理阴影,而旁观者拥有改变的力量。
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案例中感受被欺凌者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拒绝当置身事外的旁观者。
情景模拟,激发正义感
在对旁观者心理的研究中发现,很多旁观者不敢为被欺凌者发声。因此,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锻炼发声行为,感受挺身而出后的成就感,这对旁观者非常重要。
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制止一场欺凌事件的成就感,掌握旁观者积极干预的正确方法,我设计了一个情景:A同学性格胆小内向,不善言辞,B同学就给A取绰号,并多次在公共场合以A为笑柄,甚至随意翻动A的物品。面对B的行为,A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然而B却扬言找人群殴A。全班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组中1人扮演A,1人扮演B,其他人扮演旁观者。小组讨论怎样处理这件事,一周后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展示。
在情景表演中,我欣喜地看到每个小组的旁观者都选择了积极干预,他们或巧妙地化解冲突,或勇敢地站出来制止,展现出了令人赞叹的勇气和智慧。我趁热打铁,开展了几项活动,增强他们的正义感。
1. 分类采访,感受正义感
我请扮演不同角色的同学谈谈感受。
被欺凌者:当有人愿意站出来,我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当他们陪在我身边、想办法帮助我时,孤独感和无助感就消失了,心中只有感动。
欺凌者:我一时情绪失控才做了错误的行为,是旁观者的积极干预让我清醒。当我看到大家用温和的话语安抚我,坚定地站出来阻止我,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冲动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旁观者:我原本以为挺身而出会很难,但当我真正去做时,发现很多人会和我站在一边。阻止一场欺凌事件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英雄。
这场情景模拟,让同学们意识到了旁观者的积极干预能有效疏解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情绪,切身感受到迈出那一步、喊出那一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2. 归纳整理,掌握正确方法
为了让学生掌握积极干预的正确方法,我组织各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干预的时机和策略。
小组1:“在B首次拿A开玩笑时,旁观者温和地提醒B行为不当,并安抚双方的情绪,一场欺凌事件可能会被消灭在萌芽中。”
小组2:“当B的欺凌行为升级,并寻找帮手时,一名旁观者报告班主任,两名旁观者对B进行情绪安抚,其他人则劝阻‘帮凶不要参与其中,一场欺凌事件可能会被有效阻止。”
小组3:“在B一行人把A挤在角落,准备实施欺凌时。一些旁观者站在A旁边保护他,一些旁观者将欺凌者拉离A,一名旁观者争取现场所有旁观者的支持,扑灭欺凌事件的烈火。”
小组4:“如果旁观者无法控制局面,可以一边劝解拖延时间,一边拨打110求助。”
通过一系列分享,学生归纳出旁观者积极干预的3个关键时间点——欺凌行为初现端倪时、欺凌者情绪冲动时、欺凌行为发生时,掌握了相应的干预方法——情绪疏导、现场拉架、寻求外援等。
组建团队,激活行动力
根据大家总结的积极干预方法,我设立了5个“反校园欺凌分队”——细心观察队、耐心疏导队、大力拉架队、呼叫外援队、和谐公关队。每队均由一名班干部负责招募成员,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性格、体形等选择队伍。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现场应急队”,专门在欺凌事件现场为积极旁观者助威。短短一天时间,各分队人员已经招募完毕。我观察到,情绪容易激动的小雪加入了“大力拉架队”,心思细腻的小雨加入了“细心观察队”,小方则加入了“呼叫外援队”。我引导各分队制订本队的工作细则,细化、优化干预方法,做到各队互助互补。我告诉同学们,有困难可以随时向老师求助,每周汇报各分队开展活动的情况。
第一次集中汇报时,学生像等待检阅的士兵般端坐着,眼中闪烁着期待与自豪。我开门见山地说:“请本周表现英勇的分队上台,分享你们的战绩吧!”
周二,我班3名男生与其他班男生因抢占羽毛球场地发生了争执,盛怒之下,其他班学生扬言要约架。在现场的小雪迅速通知了“和谐公关队”的队员,随即,这位队员快速联络了其他分队的队员。争执现场,“大力拉架队”迅速介入,将双方隔开,“耐心疏导队”则温和地劝解双方。最终,双方冷静下来,握手言和,一场潜在的冲突化解了。听了同学们绘声绘色的讲述,我吃惊地说:“我完全不知道这件事啊,你们真的长大了,能替老师分忧了。”
同学们继续讲述着。周四英语课上,老师点小丽回答问题,小丽答非所问,小涵没忍住笑出了声。“细心观察队”的队员看到小丽瞪着小涵,察觉到小丽的不满。下课后,“耐心疏导队”的成员迅速行动,一边缓解小丽的情绪,一边让小涵解释自己的无心行为。在他们的配合下,一场潜在的冲突被悄然化解。
经过几周的汇报,我发现学生之间的冲突现象少了很多。随之,各分队的任务量也越来越小了,于是,我将每周汇报调整为每月汇报。在旁观者的积极干预下,我班欺凌事件大多被有效阻止了。
面对欺凌事件,我希望学生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勇敢站出来,用心化解,用智疏解,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验正义感和自豪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文中学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