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

2024-06-23 18:06:41林艺芳
高考·中 2024年6期
关键词:大单元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林艺芳

摘 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落实大单元教学模式,能有效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从碎片化向整体化的转变,形成更为全面、系统的教学策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地理知识,深入解析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各单元知识之间的互为关联,以此培养起整体的地理学习思维。基于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对地理科目的认识将得到有效加强,同时也有益于提升他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整体感受,确保其在地理学科核心能力上收获实质性进步。本文笔者认为,深入认识大单元教学理念、切实落实大单元教学细节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大单元;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在素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对学生实施综合素养培育成为教师当前核心的教育目标,因此教师亟须对传统教育方式进行系统性创新,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上设计出一套极具创新的教学框架,旨在塑造与全面发展教育观念相契合的课程架构[1]。与基于单独课程教学的传统教育方式相比,基于大单元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更侧重强调全面的教学思路,引领学生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待学习任务。大单元教学摒弃了零散教学的思想,通过集中研究具有某一相同主题的课程任务,从而融合相关章节之间知识点,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学习经历,有助于促进学生关键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的重要性

在现行的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须依据最新的课程标准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审视和构建地理课程内容,并根据宏观教学法原则更新教学方案,以适应当今全面教育改革要求,确保大单元理念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实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地理学习环境,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大单元教学是现阶段高中地理重要的“教学单位”,通常由一系列相关主题或概念组成,旨在深入探讨地理学领域中具有关联性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和现象。大单元作为一个宏观模块,往往聚焦于某一具体的地理议题,例如自然生态、文化地理、都市设计、国际议题等,并由此展开课程教学内容[2]。在每个宏观模块中,学生将分别探索地理学科的核心观点、理念结构、探索方法并学习与该议题相关的实证事例与文献资料。高中地理学科教学领域包括了地球的自然属性、人文社区与自然界的互动关系、世界各个区域的独特地理属性并涉及对全球自然议题的探讨等。地理学科的大单元教学可以把分散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效地整合起来,从而构建出一体化的学习模块,这类教学思路可以助力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和把握地理学科领域的主要观点与核心问题,进而增进学习成效。在地理学科大单元教学中,各个知识点融会贯通,学生在探讨一个相对广义的议题或面临地理难题时,需要将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和分析方法进行有效融合,以此来提高他们应对地理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深入研究某个大议题时,学生必须激活他们的地理评判性思维,对所接收到的资讯进行审视与概括。应对地理学科中所提出的问题时,要求学生拥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包括搜集资料、进行逻辑推断等环节。因此,大单元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批判性分析思维与解题技巧,进而增进学生的综合地理技能。

二、大单元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把握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启发式问题

在授课之前,教师应当精心构思教案,保障所用到的素材与每一模块之间存在着清晰、高度的相互关联。教师可以把整个学习模块分割成若干个重要议题或概念,并保证它们之间彼此存在合理的逻辑并能够连贯性过渡,从而构建起有助于学生梳理地理分析思维的课程安排,进而更有效地掌握章节知识的深层次关联。为了更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教师应当采用互动、询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探寻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似性和关联[3]。例如,教师可以围绕若干重要观念与基本法则进行辨析和对比,协助学生识别它们相互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此外,教师亦可以策划在学生中展开团队任务、执行探究计划,促使他们将不同的知识内容串联,构建一体化的学习成果。通过介绍实际地理事件与议题,学生得以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环境之中,辅助他们更深入地领会地理知识在现实中的运用及其相互间关联。这种实例与现实结合的过程会极大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他们构筑各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激励学生积极思索、主动提问并追求对知识点的深层次领悟。例如,在学习《大气的运动》这一章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引导:“什么原因导致某些区域的降水量丰富,而另一些区域却饱受严重的旱情?”基于这一问题,学生开始深入探索地表水的分布以及降雨的规律,进而理解气候与降水之间的联系。“洋流对气候有何影响?”该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研究洋流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并考察其对邻近区域气候温度和降水量的影响。“为何某些国家极易遭受到海洋污染的侵袭?”学生可以基于这一问题,深思洋流对环境污染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到洋流在海洋污染扩散过程中的影响力。这些启示性的问题对于学生深度反思与《大气的运动》这一章节相关联的地理概念,从而极大地激发其在课堂中参与讨论,并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知识点运用。相关问题不仅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激情,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辩证思考及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可以更加深入地领会地理学科在现实中的作用及重要性。在大单元教学快要结束时,教师可以规划一些综合评价活动,以检验学生对模块知识之间相互关联性的把握。这种做法不只是对学生整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进行评估,而且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间内部联系的领会。

(二)运用新型教学模式,开启互动式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来丰富大单元教学设计。在地理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开启互动式教学方法能够为大单元教学提供好的开头。教师可以通过抛出地理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参与地理学习。当有合适实践机会时,教师可以策划,让学生实地参观本地区的城市规划展示以及田间水利设施等项目,或鼓励学生挑选某个具体的地理议题进行彻底探究[4]。通过参与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升自身的学习感受,这对于其消化理论知识非常有帮助,进而唤起他们对地理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现代科技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教学工具展示地理中的相关理论,解释自然现象。教师可以激励学生借助网络工具开展独立学习与合作探究,例如,利用网络平台搜索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等,从而对书本知识形成客观认识。借助这些工具和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打造一个更为鲜活、参与度高的教学氛围,进而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欲。例如,同样对于《大气的运动》这一章节内容,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以针对性地探究问题并应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当学习常见天气系统、气压带和风带等课程时,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分配给他们特定的议题,鼓励他们共同交流并提出问题应对策略。例如,可以提出气象预测的困难,鼓励学生思索如何应用大气流动的相关理论来推断未来的天气转变;还可以策划虚拟演练,借助这些虚拟演练,学生可以更深刻地掌握气象活动的根本规律。再如,可以运用充气囊、温度表等资源,指导学生实践模拟热度差异和风的形成过程,以研究大气中的垂直、水平流动。教师也可以引领学生进入大自然来探索气候变化奥秘,走出教室、深入户外,监测和评估大气流动现象。通过这些互动式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深刻地掌握大气的运动规律,把抽象的地理概念转换成详细的知识。这一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识,提升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热情。

(三)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连续性学习

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的教学内容要符合整体性和多样化原则,因此教师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框架,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对于知识框架的不断完善可以协助学生有条不紊地掌握和领会地理知识,同时也能为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提供方向和导向[5]。在搭建知识框架的过程中,教师需掌握高中地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这些共同指向了该学科需要准备的教学素材,是搭建知识框架的根基。教师可以根据大单元理念归纳出各相关层次的知识点,并采用某个主线进行贯穿。例如,地球科学可以根据地球结构、地理地貌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来进行分类等。每个层次或模块都可以被进一步细化为更小的部分或分支,这样做可以协助学生更高效地整理、掌握知识点。在教学准备过程中,面对各个大单元或下设模块,教师可以构建对应的教学情境,并以具体学习活动来支撑,这样可以清晰界定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对应知识点,从而为达成整个教学目标而开展特定练习或工作。例如,在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章节时,教师重点要让学生理解何种力量造就了不同的地表形态,理解板块理论。

(四)找准单元定位,突出核心导向

为了构建大单元教学,教师首先应围绕教学观念进行更新,需要真正建立起整体化的教学视野,从大单元集中教学的角度出发对知识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整合,从而实现对学生后续大单元学习活动的有序、良性引导。因此,在实施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优先找准单元定位、确立教学单元关键内容,借此在随后的教学活动里突出核心导向,从而为开展全面的大单元教学过程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水的运动》这一章节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在构思大单元知识架构时应当在最初紧扣章节主旨进行计划,同时将其与章节关键素养的培养相互结合,以便清晰地反映本章节在注重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重点,例如人与自然谐相处等,据此引导各大单元课程布局间的有效融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各单元定位,明确核心教学要求。

(五)结合学习需求,精准提炼任务

为了推动大单元教学过程的开展,教师还应结合学习需求,做好大单元教学任务的精准提炼。教学任务在连接各个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需构筑明晰的知识架构,以便成为学生在该学习单元中探索的关键支撑点,这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显著提升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当前课程改革过程中,想要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全面提升,需要教师在课程构建时必须刷新思想、改变视角,用进步的教学眼光来审视整套地理教材,并对教学资源进行重新优化、创新。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正处于迅猛增长的阶段,许多学生开始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形成了适合自身的地理学习模式。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地理知识运用能力、思维模式特点等多个方面,按照地理学科知识的固有逻辑性,促进教学资料的合理组织,以实现系统化和逻辑性的有机统一。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规划好的教学方案逐步实施课堂互动,遵循从浅入深、从理论到实际的教学思路,协助学生建立起一套完整严谨的知识框架。在构建大单元教学时,教师首要任务是构思科学的教学目标,以便于学生明确关键知识点、确立学习主线。进而,教师需在授课过程中围绕关键知识点来搭建知识框架,以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步推进抽象理解与具体应用能力的发展。其间,教师为了提高大单元教学效果,要确保知识模块的连续性,通过深入探索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来优化知识模块的排序方式,按照一定的理论体系构建来构筑大单元知识网络。教师要依据学生学习需求,针对大单元学习以及下设层次的教学目标开展独立课程素材的归纳整合,并在教学任务指导下促进学生在授课过程中提取关键知识要点。教师应当持续推进大单元教学体系的构建,激发学生对课程主旨的深入理解,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析过程中可以借助发散思维来连接知识点,形成知识树,获得更为完整的知识结构。最后,借助大单元作业详尽分解,学生将逐渐完成知识架构的提炼过程,进而对大单元教学过程形成更加完整的认识,最终深刻掌握大单元知识点,达到真正提升地理素养的效果。

结束语

大单元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符合新时期的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意味着素质教育对于完善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点关联构建的强调,因此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一过程对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乃至整体教学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引起教师相应的重视,不断提升自我。在本文中,笔者从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的重要性出发,围绕大单元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具体策略,提出:把握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启发式问题;运用新型教学模式,开启互动式教学方法;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连续性学习;找准单元定位,突出核心导向;结合学习需求,精准提炼任务几方面内容,以期为我国高中地理教学提供相关借鉴。

参考文献

[1]郑春霞,梁文清.国家安全教育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的渗透: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35):56-58.

[2]龚家富,余亚洲,张建斌.基于多元能力课堂的高中地理差异化教学策略:以“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为例[J].地理教学,2023(24):53-55.

[3]林伟伟.高中地理章起始课的教学研究:以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25):34-36.

[4]王成龙.“双新”视域下基于真实情境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以“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例[J].地理教学,2023(10):45-48.

[5]杨立国,龙凯惠.高中地理教材课程思政要素的挖掘及教学策略:以新湘教版必修2教材为例[J].教育观察,2023,12(14):71-74.

猜你喜欢
大单元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08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16
高中生物大单元整体学习的实践研究
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主题教学视角下的建构实践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篮球项目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研究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4
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浅探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3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