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理念的深化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数学教学逐渐朝着灵动性、活力化的方向发展.传统数学教学更加关注知识的灌输与记忆,学生往往只是机械输入,缺乏数学思维,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参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越发意识到数学教学应以一种灵动的、创新的教学模式面向学生,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取数学学习的快乐,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在日积月累后进一步发展高阶思维品质和数学素养.
“顺学而导”巧妙融合了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性,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顺学而导的理念与方法,可以营造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打造灵动数学课堂,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下面,笔者以“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为例,谈谈如何顺学而导,打造灵动数学课堂.
2 简析教学过程
环节1:问题前置,温故知新.
问题1 观察以下各题的联系并快速解答:
(1)已知x2=5,求x的值;
(2)已知(x+3)2=5,求x的值;
(3)已知x2+6x+9=5,求x的值;
(4)已知x2+6x+4=0,求x的值.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是以学生现有的思维能力为基础,引导他们习得知识的同时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学设计中,教师需深度理解知识本质和具体学情,为打造灵动课堂奠定基础.这一环节中,教师用循序渐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回顾、辨析、解决,促使学生在温故而知新的同时激发思维活力,引领学生走上探究之路.
环节2:深入探究,体验解法.
问题2 解方程x2+6x+4=0.
(学生很快能类比前一个问题的思维经验转化方程完成解答.)
问题3 解方程x2-4x+3=0.(学生能较快类比前面的解析完成求解.)
设计意图:在上一环节中积累的解题经验可以较快、较好地落实在这一环节的问题解决中,让问题快速获解,使学生体验初探成功的喜悦.这里,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需要在(x+m)2=n的形式下得以完成,通过教师的示范与引领,学生对该格式逐步熟悉起来.教师继续增加难度抛出问题3,以强化学生主观上的配方意识及深化对解题步骤的认识.
环节3:合作探索,自然建构.
问题4 解方程x2+3x-1=0.
追问1:有同学能求解吗?(学生陷入沉思,无应答.)
追问2:那么,解这个方程的困难在哪里?(在完成移项之后得到了x2+3x=1,可方程的左边难以配成完全平方式,需要加上一个常数辅助配成,但是不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常数.)
追问3:你们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找出这个特殊的常数吗?(学生展开火热的合作学习,不亦乐乎.一段时间后有学生主动给出如下思考:从完全平方式出发,可设所加常数是□,则a=x,□=b2;又完全平方式中的第2项为2ab,因此3x可转化为2×32×x的形式,再根据图1所示,可得□=322,从而可以完成了问题4的解答.)
追问4:那x2+5x又该如何配方呢?据上述探究,不难得出x2+5x+522=x+522.
追问5:此时,你有何发现?(学生惊喜地发现了“常数为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这一规律,并积极主动地展示了对这一发现的思考,即要把“x2+px”配为(x+m)2的形式,可以设“加的常数是q”,从而有x2+px+q=(x+m)2,也就是x2+px+q=x2+2mx+m2,可得2m=py,q=m2,进而可得q=p22.教师对上述思考给予充分肯定,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教师总结:事实上,几何直观也可以验证这一规律,即x2+px=x(x+p),那么将x2+px配为完全平方式的过程就是将一个长和宽分别为(x+p)和x的矩形进行割补,构成正方形的过程,如图2所示……(学生感叹几何直观之曼妙.)
学生质疑:如果p>0,又该如何通过图形表示“x2-px”的配方过程?(教师十分赞赏该生的质疑能力,并引导学生再一次展开合作交流,很快有了思路:x2-px=x(x-p),那么将x2-px配为完全平方式的过程就是将一个长和宽分别为x和(x-p)的矩形进行割补,构成正方形的过程,如图3所示……)
问题5 解方程x2+3x-1=0.(有了上述一系列经验,学生很快能运用配方法求解.)
设计意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需注重教学的艺术性,用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收获学习数学的快乐.学生经历质疑、探索、发现、创造与交流的活动过程,理解教学的关键点和重难点,可以形成恰当而正确的数学观,提高数学素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通过代数与几何的数学推理来总结一般性数学规律,以深化学生的理解与认识.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教师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以激励者、组织者、促进者的角色来推进课堂,充分的点拨使学生的探究更加深入、分享更加充分,从而更加高效地习得知识、提高能力.
环节4:反思总结,深化认识.
问题6 回顾本节课所学,总结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与方法.(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交流中完成了反思、总结和提炼.)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主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小结是一节课的升华所在.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依旧以问题为载体,以互动交流为方式,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中理顺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关键点及注意点,以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3 思考与感悟
3.1 用问题引领探究式学习,让学习有心向
“以学定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而“教”仅仅是手段,根本目的在于“学”,应致力于通过“导”引领学生深度学习、自主建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借助于有效策略引领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有学习的心向.本课中,教师基于对数学、教材、学生的深刻理解,用具有导学功效的问题链引领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产生积极学习心向,让灵动课堂成为可能.
3.2 以适切点拨引导深度思考,让思维更灵动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失时宜的点拨可以引导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动.本课中,教师导于引入之时,在课始就用温故知新式的导入将学生快速引入新知学习,使学生自主自发地融入到后续的深度探究之中;进一步地,教师导于课堂之中,在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基础之上,教师发挥教学机智,有的放矢地给予点拨和引导,生成了更具价值的教学资源,使得课堂变得灵动起来;最后,教师又导于课堂结束之时,让学生积极反思、整合与提炼,从而生成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正是因为整节课中教师以顺学而导为主旨,才促进了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基础上优化思维、发展素养.
总之,教师想要使数学课堂“简约而不简单”,必须以把握学情为先导,以顺学而导为中心,以问题引领为方法,以适切点拨为羽翼,如此才能打造灵动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