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明华 郭仕惠
摘 要: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发展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基本理念及主要方向,“读思达”模式在历史开放性试题中的应用,能够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本文概述“读思达”模式的概念,分析“读思达”模式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并以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42题为例,研究“读思达”模式在历史开放性试题中的应用策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读思达”模式;历史;开放性试题;应用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历史开放性试题越来越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史料的运用及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信息转化能力以及书面表达等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开放性试题是高考历史题型中最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题型之一,其考验的是学生的历史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具有材料内容五花八门、出题形式变化不定、出题角度日趋多样、题目立意始终不变的特点,此类题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及创新性特点[1]。“读思达”模式在历史开放性试题中的应用,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机会,有助于教学各方的深入互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读思达”模式的概念
“读思达”模式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其将学习过程分为认知输入、认知加工以及认知输出三部分,“读思达”模式在认知加工理论上将认知分为阅读、思考以及表达三个环节[2]。“读思达”模式中的“读”,指的是阅读,主要包括信息吸收及认知输入两方面能力的培养,通过阅读开阔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路,“读”是“读思达”模式的基础;“读思达”模式中的“思”指的是思考,即通过思考形成独到的见解,“思”是“读思达”模式必须经历的过程;“读思达”模式中的“达”指的是表达,不单指口头方面的表达,还包括书面表达能力以及语言文字总结能力等[3]。综上所述,“读思达”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新兴教学模式,“读思达”模式主张以问题为导向,使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以及表达,对于知识进行吸收、转移及内化,使学生真正成为会阅读、会思考以及会表达的全面发展人才。
“读思达”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它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理念,每位历史教师在运用“读思达”模式时,都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开创出自己独有风格的教学模式,如在历史开放性试题中,可构建起基于阅读的“读思达”教学模式,构建更具思维的“读思达”教学模式,构建基于传达的“读思达”教学模式,在历史开放性试题作答时能应用历史学科语言展开自然科学严谨的语言,以确保答案的科学性、逻辑性,防止答案的口语化、无序化。
二、“读思达”模式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首先,“读思达”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历史教育质量。历史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历史教学指的是对于历史知识的重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师生之间缺乏合作探究,历史教学缺少完整性、真实性。“读思达”模式的基本原则是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使学生深入阅读、积极思考,并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发挥其课堂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学习,达到改变历史教学现状、优化历史教学内容的作用,使历史教育质量得到提升[4]。
其次,“读思达”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新课标更加关注发挥学科的立德树人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促使历史教学工作的深入推进。“读思达”模式属于一种高效、科学的教学模式,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在历史教学中应用“读思达”模式,通过阅读,引导学生精读并理解历史知识,引入思考,提升学生的记忆效果,规范表达,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能够使学生掌握历史学习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现学生沟通及表达水平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5]。
三、“读思达”模式在历史开放性试题中的应用策略
历史开放性试题中应用“读思达”模式,旨在通过该课内容的学习,加强时空观念,通过阅读图片及文字史料等,深化学生对于重要历史现象的理解,并作出客观的历史解释及评价,培养学生论证及探讨问题的能力。以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42题为例,该题关联内容为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前布置预习学案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分析归纳中华文明的起源分布的概况和特点,此阶段由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教师在课上对于中华文明起源分布的概况和特点进行迅速梳理,学生自主进行校对。为后续的“思”以及“达”留出足够时间。
学生的“思”以及“达”需要结合两个问题进行,即:1.根据材料,自行提取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2.提取材料信息,说明材料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哪些历史价值。通过从不同角度设置问题,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提升了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及开放性,通过“思”,引发学生对于同一史料的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达”,激励学生提高其表达热情,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总结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一)“读”在历史开放性试题中的应用策略
“读”是解答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基础,学生只有认识了题目、问题、材料、考试意图,才能精确地回答问题,在历史开放性试题中,“读”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其一,读问题及材料出处。问题是整个历史开放性试题的要求,只有读懂问题,才能够明确整个开放性试题的根本要求,在阅读题目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重点阅读问题中的限定语,通过限定语明确试题的考查范围,为后续发现问题提供限定。此外,材料出处也会提供材料的时间、空间及作者,这些信息也能够明确试题的考查范围,为后续学生的理性思考、客观分析材料奠定基础。在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42题中:选取一个地区,融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用确切的史实解释该地区对中华文明转型的贡献。(要求:所选地区和历史事实必须符合历史,描述必须清晰明了,观点正确)指导学生读题,明确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中国古代史。依据问题通过“选取一个地区”“融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和“阐释该地区对中华文明转型的贡献”来选取地区和拟定观点。
其二,读试题材料。新高考背景下的历史开放性试题的考查早已不是简单地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记忆,更多的是考查学生通过对材料进行分析,对史料中的时间、任务以及事件等要素进行提炼,并最终得出结论,阅读试题材料是学生把握思维方向、解决问题的关键前提。在阅读试题材料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重点关注试题材料中的时空信息,找到试题材料中的关键词,注意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在阅读试题材料的过程中,注意领悟试题材料的主题立意,寻找最佳的问题切入点[6]。2023年全国新课标试卷第42题,材料内容为: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之中,中华文明融汇了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影响逐渐扩大,形成了“九州共贯”的气象。阅读材料明确主要含义,即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源自各地域文化的交流。
(二)“思”在历史开放性试题中的应用策略
“思”是“读思达”模式的关键核心,教会学生思考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才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在历史开放性试题中,“思”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思考知识点。历史开放性试题都具有明确的考查知识点,因此,在历史开放性试题中,教师需要教导学生学会思考题目中所考查的知识点,通过思考知识点得出本质性的历史概念,实现“对标答题”“对点答题”。其二,思考问题关键词。历史开放性试题每道试题的目的都反映在试卷关键性词上。因此,为了精确、稳妥地回答试题数,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对历史开放性试题进行解读,如说明、体现、反映等关键词,如材料题之中的原因、特点、目的、影响等,如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变动、变化趋势等,融合所学知识,结合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等,都属于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关键词,做到答之有法,不跑题,不偏题[7]。
在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42题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关键词是什么,所关联的知识是什么,牵涉到哪些概念,时空可以如何限定。从而得出结论:问题的关键词是“中华文明”,时间确定为中国古代,甚至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地域可以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等。中华文明起源和创新的概念和知识点。最后,我们得出以下观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关键发祥地;融合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进行阐释;最后,总结并阐述相关观点。
(三)“达”在历史开放性试题中的应用策略
达,即表达,体现在历史开放性试题答案的总结及书写,“达”是学生学习能力和考试能力提升的关键。没有“达”,所有的“读”都会因为缺乏方向而变得飘忽不定,所有的“思”都会因为没有方向而变为“无舵之船”。在中学历史开放式试题中,“达”能够培育学生的总结能力及书写能力,教会学生在了解题目考点的前提下,如何懂选择,可传达。因此,在中学历史课堂之上,教师应重点从四个方面进行表达指导:其一,依点表达。即引领学生以历史开放性试题的考点为基础,对所学知识展开梳理,并应用到解题过程之中。历史选择题部分主要反映在引领学生对选项展开筛选和判断,并传达选项准确或不准确的理由。历史非选择题主要反映在引领学生对历史开放性试题的考点展开学习和判断,着重对有关知识点进行应用和总结。
其二,多维表达。多维表达是指在阅读非选择性史料和试题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表达,以保证答案的准确度。如:关于原因的问题,主要是从政治、经济、社会的角度来传达。比如:影响历史走向的原因,主要是从国内、国际的角度来阐述。如:特征性问题主要从地位、性质、措施、影响等角度展开概括。
其三,标准化的表达方式。是指引领学生在作答时,采用历史学科语言展开科学的语言组织,确保答案的科学性和逻辑性,避免出现口语化的
答案。
其四,言简意赅,条理清晰。格式准确,史论结合。在表达历史开放性试题答案时,学生需要运用专业术语答题,角度多样,层次分明,逻辑严密。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分析原因、影响,根据论点有所侧重,并结合材料中设计的其他点加以解读。论证历史问题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孤证不立,选择的史实至少两个,尽量选取材料提供的或所学的主干事件。组织答案时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总结要有所提升,规范作答可以锦上添花。为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力,在对历史开放性试题作答时,需要分为五个步骤:答案展现——交流讨论——展现研究——训练表达——方法总结,切实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读思达”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新兴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以及表达,对于知识进行吸收、转移及内化,使学生真正成为会阅读、会思考以及会表达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读思达”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历史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学生沟通及表达水平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历史教育质量得到提升。“读”在历史开放性试题中的应用,需要读问题及材料出处、读试题材料,领悟试题材料的主题立意,寻找最佳的问题切入点;“思”在历史开放性试题中的应用,需要思考知识点、思考问题关键词,做到答之有法,不跑题,不偏题;“达”在历史开放性试题中的应用,需要依点表达、多维表达、规范表达,聚焦相关知识点,切实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明.“读思达”模式在历史开放性试题中的运用: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课为例[J].文渊(中学版),2021(1):343.
[2]李华凉.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历史培养学生读思达能力的思考[J].考试周刊,2021(29):153-154.
[3]吴少军.基于“读思达”教学法的中学历史校本作业开发与实践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3):136-138.
[4]陈春燕.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读思达教学模式创建:以“两宋的政治与军事”一课为例[J].语文课内外,2022(17):169-171.
[5]宋骆燕.指向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读思达”教学法:以“人民解放战争”为例[J].名师在线,2022(5):7-9.
[6]陈跃.基于“读思达”教学范式的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堂教学实践[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2(24):82-84.
[7]田爱清.“读·思·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探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8):45-47.
本文系福安市基础教育研究课题“‘读思达模式在高中历史开放性试题解答中的运用研究”(立项编号:AJKT2022033)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