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雨轩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眼光落于实际,不再是传统的照搬教科书,而是优化现有资源,从幼儿身边的事物着手,组织开展班本课程。对于班级的特殊儿童,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加强看护,鼓励班级其他幼儿多关心爱护特殊儿童,使其适应幼儿园生活,与大家一起游戏、学习、生活,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有的特殊儿童语言发展缓慢,但是动手能力较强;有的特殊儿童对音乐敏感,音乐感知力较强,但是其他能力欠缺;也有的特殊儿童运动细胞发展较好,但是认知能力有限。每一位幼儿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特殊儿童也一样,教师要积极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让特殊儿童在创设的教育教学环境中了解班级常规,提升认知技能,增强与他人的互动,从而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班集体生活,促进特殊儿童富有个性的发展。
一、因地制宜开展班本课程,调动特殊儿童学习兴趣
班本课程的开展离不开当地资源,“线”主题博物馆的建设,就是教师根据孩子们参观家乡的青墩文化遗址中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从而引发的教育活动。旨在让孩子们一方面加强对家乡文化的认识,萌发幼儿爱家乡的良好情感,另一方面通过班级“线”博物馆班本课程的开展,让孩子们走近纺织,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围绕融合教育,调动特殊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让特殊儿童在动手操作中不断积累经验,获得认知与技能的提升。
(一)追随孩子兴趣点,建立班级自己的博物馆
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当孩子们参观了文明的青墩遗址后,他们萌发了建立自己博物馆的想法。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青墩遗址的“陶纺轮”,观察其外形,结合纺机,孩子们知道了纺线才是“陶纺轮”的真正作用。孩子们一番讨论商量,一致通过了建立班级“线”的博物馆,主要研究各种各样的线,了解线的种类、外形、材质、用途、使用方式等知识,提高认知水平。特殊儿童也参与了讨论,对于长长的可以变化的线也充满了探究的兴趣。
(二)围绕“线”的问题,探索“线”的相关秘密
对于线,孩子们有许多疑问,“陶纺轮”在古代纺织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带着疑问,孩子们邀请青墩遗址的工作人员现身说法,答疑解惑。线的来源有两种,通过种植棉花,进行纺线,也可以通过养蚕,获得蚕吐的丝线。在班级“线”博物馆的展区内,特殊儿童跟随着大家一起看蚕儿吃桑叶,吐出长长的丝线,有的特殊儿童还用笔画下了蚕儿吐出的长长的丝线。
通过“陶纺轮”,探索线从哪来,孩子们不仅了解到了陶纺轮的相关知识,还观察了蚕宝宝吐丝,搜集了各种蚕丝、棉麻制作的衣物。在此过程中,特殊儿童与大家一起搜集蚕丝和棉线、麻线制作的衣物,追随着大家的脚步,探索“线”的世界。
(三)创设“线”的游戏,优化区域材料投放
在课程游戏化推进的当下,区域游戏已经是孩子们自主学习的重要活动,教师可以创设“线”的主题游戏环境,将有关“线”的各方面游戏材料投放其中,鼓励幼儿参与游戏,获得认知与技能的提高。比如教师可以在美工区投放《线描画》欣赏,让幼儿观察线描画中的图案美,感受各种线条、点组合的美。对于特殊儿童,教师也要鼓励其集中注意力,欣赏线描画作品,提高审美能力。有的特殊儿童语言发展缓慢,但是动手能力并不弱,教师可以根据“线”的主题,创设“编织坊”,鼓励幼儿利用编织材料,编织鱼、包包、围巾等,给幼儿提供颜色鲜艳的编织材料,激发特殊儿童的动手积极性,发展幼儿手部精细动作。当特殊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正确编织后,教师根据其发展,提出挑战要求,要求特殊儿童也能跟其他孩子一样学着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编织,即在有意注意下进行规律性活动。由于特殊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教师对其的指导帮助需要更多的耐心与细心,不断地纠错,促进其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发展,使其在编制活动中感受到成功,增强其自信。
二、从幼儿身边事物着手,让特殊儿童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围绕“线”的主题活动,教师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内容,从幼儿身边熟悉的事物着手,进一步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让特殊儿童也能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一)开展调查活动,寻找生活中的线
生活是大课堂,孩子们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活动。教师可以从幼儿熟悉的生活着手,开展“寻找生活中的线”的活动。特殊儿童对于身边的“线”也有着探知的冲动,身边有哪些线,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线,毛线、麻线、棉线、丝线等,各种线有其不同的功用。用线编织的物品,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通过调查表,特殊儿童能更多地关注身边的事物,了解身边发生的事情,对“线”的认知也从原先的知道线,发展成认识各种各样的线,了解到麻线可以制作麻袋,很结实;丝线可以做成漂亮的衣服,很漂亮;毛线可以织成围巾、衣服,很暖和。通过对线的探索,特殊儿童也能了解到各种线的功用,了解线的不同,从韧性、软硬、粗细、材质、作用等方面,感知线,了解线,能极大地提高特殊儿童的认知水平。
(二)比一比量一量,形成长短概念
线有长短,到底多长多短,只有比过才知道。对于特殊儿童来说,线的长短更需要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感知,获得直接的经验,从而获得对长与短的概念。比一比,教师可以在益智区投放不同长短的麻绳,让孩子们通过比较、判断绳子的长与短。有的特殊儿童有一定的记录能力,那教师还应该投放记录本,让孩子们能及时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若是特殊儿童不具备记录能力,教师不应强求,顺其自然,当特殊儿童产生需要记录的想法时,再提供记录本,满足孩子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
(三)从理“线”游戏看幼儿的意志品质
幼儿来自不同家庭,存在着个体差异性,特殊儿童也是如此,班级特殊儿童之间的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可以通过理“线”,将缠绕着的线理顺,看孩子们个性品质。比如有的孩子能耐心细致地慢慢从线的源头开始,一点一点将缠绕在一起的线理顺,并用线团的方式整理好。但是也有部分幼儿做事情急躁,遇到一点困难就轻易地放弃。教师要鼓励幼儿动手实践,也可以请能力强的幼儿主动介绍自己的游戏经验。当然,对于特殊儿童来说,理清缠绕着的线有一定的挑战。但若是有特殊儿童能顺利将线条理顺,教师不应吝啬表扬。
理“线”的游戏锻炼幼儿的耐性、意志品质、坚持性等,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特殊儿童的手部精细动作。幼儿的成长是建立在获得成功基础上的,特殊儿童也是如此,教师要关注幼儿在“线”主题游戏中的表现,及时表扬幼儿的进步,让幼儿在不断地认识自己、肯定自己中内心获得成长的快乐。
三、顺应幼儿发展需求,促进特殊儿童富有个性地发展
让特殊儿童进入正常的班集体,不仅是因为特殊儿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也因为正常的班集体环境更有利于特殊儿童的发展需求,能让特殊儿童进步更快,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以“线”为引,关注特殊儿童发展
在班级养蚕区,教师发现班级的特殊儿童对小动物很感兴趣,别人忘记喂蚕,特殊儿童总是能坚持每天喂蚕,特别是蚕儿吐丝将自己包裹起来时,特殊儿童的眼神中流露出深深地担心,教师及时安慰:“蚕儿没事的,蚕儿只是想自己睡个好觉!”基于幼儿喜欢小动物这一特点,由吐丝的蚕儿,孩子们想到了同样会出丝“线”的蜘蛛,蜘蛛的丝线能制成衣服吗?蜘蛛的丝线对蜘蛛有什么功用?当孩子们看到了视频中蜘蛛用结的网捉住了小飞虫时,恍然大悟,原来蜘蛛的网可以帮助蜘蛛获得食物。特殊儿童也跟着大家观看视频,看到了蜘蛛的丝网有规律地排列,在其后的美术活动中,特殊儿童用画笔画下了蜘蛛的网,绘画表现能力很强。有的特殊儿童或许智力上与正常孩子相比有所欠缺,但是他们有的在其他方面表现出了才能,教师要关注特殊儿童的表现,努力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以此为契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让特殊儿童在集体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更好地融到班集体中来。
(二)尊重特殊儿童,发展特殊儿童个性
特殊儿童也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教师要因势利导,帮助特殊儿童扬长避短,创设良好的环境,促进其富有个性地发展。特殊儿童对游戏也有着更多的兴趣,在科学区域游戏中,教师投放了传声筒,便于孩子们探索声音的传播。玩的时候,两个孩子只要拉直传声纸杯上的拉线,两人之间就可以玩打电话的游戏了。在玩的过程中,其中一个孩子不小心把传声筒的线搞坏了,特殊儿童看到了,先看看纸杯,后拿起断了的线,用打结的方法修好了线,两个孩子重新玩了起来。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特殊儿童也有着助人精神,在能力范围内,他们能主动帮助他人,与他人合作游戏遇到问题,也能主动想办法,尝试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给特殊儿童成长的空间,表扬他们遇事努力想办法自己解决的良好习惯,助力幼儿向优向好发展。
(三)参与班级发展,激发特殊儿童荣誉感
为了让特殊儿童更好地参与班集体的建设,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其与同伴们多接触,多交往,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帮助特殊儿童个体发展的同时,激发特殊儿童的荣誉意识,帮助特殊儿童建立正确的荣誉观念,促进其良好思想的形成。比如班级“线”主题博物馆即将进行冬季趣味体育比赛,项目内容经过大家审议,确定有穿越火线、两人三足、跳长绳、跳格子等。在这些游戏中,穿越火线锻炼幼儿四肢的协调性,需要两两结伴合作运送物资,两人三足和跳长绳,也需要班级幼儿形成小组合作关系。在平时练习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醒其他幼儿主动邀请特殊儿童加入其小组,与之增强合作关系,调动特殊儿童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为了小组荣誉,友好地与同伴协作,促进班集体的良性发展。
(四)给特殊儿童展示平台,提高幼儿审美情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殊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步提高,他们也有一颗爱美的心,对于自己辛勤艺术劳动产生的劳动成果,他们也会产生珍惜之情,也希望自己的艺术作品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在开展“线”博物馆主题“染线”活动时,教师给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毛线、棉布线、蚕丝线等,用多样性的材料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教师带着孩子们到室外采摘绿绿的树叶,红色的花朵,利用植物天生的色彩提取相应的染料,鼓励幼儿动手实践操作,进行染布小实验。
当五彩斑斓的布染好后,手工创意布坊诞生了,教师给孩子们提供剪刀、儿童用的缝衣针,还有搜集来的各种材料,孩子们有的学习缝纽扣,有的尝试缝制沙包,还有的用染好的布学习制作手绢,装饰相框,或者做其他美工作品。
为了培养特殊儿童的审美能力,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室内开辟了艺术作品展示栏,利用墙壁、展示柜等方式,将特殊儿童和其他幼儿的艺术作品进行展示,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满足幼儿的审美需求。有关“线”的艺术活动还有很多,比如编麻花辫,线描画涂鸦墙,幼儿表征课程海报等,教师要解放思想,将时间与空间留给孩子们,关注特殊儿童,促进班级融合教育的发展。
总之,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关注正常幼儿的发展,更要关注特殊儿童的发展,从幼儿身边熟悉的事物着手,开展主题课程的研究,促进幼儿向优向好发展。同时,教师要主动帮助特殊儿童融入班集体。理解、尊重、接纳、包容,使得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相互成就,实现“双赢”教育模式。
【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一般立项+基于‘青墩文化的主题博物馆课程研究+GH20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