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摘 要:互动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互动式教学的本质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有益的互动和交流,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的获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摆脱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以生为本,通过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知识的探究过程之中,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建构,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地理;互动式教学;情境;目标;问题;练习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以讲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在互动式教学中,学生扮演着更加积极的角色,他们可以自主探究、提问、讨论,在交流互动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学效果更多地依赖于学生自主探究、交流互动和实践操作,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提高了学习效果。
一、确定目标,课前任务引导
在互动式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中,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微主题教学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教学模式,其通过聚焦研究一个小主题,突出重点、深化思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兴趣[1]。这些目标应该包括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前任务应围绕这些目标进行设计,引导学生预习和思考。
(一)提出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
高中地理教学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因素,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针对性地设计教学任务和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目标应该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如知识侧重让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具备一定的地理技能,如读图、分析、判断和运用等。目标应该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在预设教学目标时,应该明确指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制订具体可行的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如山东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的目标如下:
1.通过对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常见自然灾害的分析,明确这些常见自然灾害的地区分布。
2.结合对自然灾害类型的认识,分析并掌握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3.结合实例,分析主要自然灾害类型的成因和危害。
(二)课前预习,查找资料,扩展知识面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提前预习和查找资料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并扩展知识面。提前预习有助于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地理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籍或网络资源等方式,了解地理知识的背景、概念、原理和规律等,从而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如在上述“自然灾害的成因”的预习中,通过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和成因。
查找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自然、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通过查找资料,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包括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热点问题、地理现象的成因和影响等,从而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如在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借助网络资源,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可增强学生的学习
体验。
(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先熟悉相关的概念、原理、数据等基础知识,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后续的知识点,同时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预习活动中,可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在山东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二节《自然灾害的防避》的预习过程中,可提出问题“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灾措施有哪些?如何有效地防避自然灾害?”“不同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差异?其原因是什么?”“如何结合当地实际,制订有效的防灾避灾计划?”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灾害的影响、预防和减灾措施、个人防护措施、意识培养、计划制订等关键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互动式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高中地理问题分析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综合思维是多空间、多时间、多要素的整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构建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2]。在高中地理互动教学中,情境的创设通常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课程内容,并更好地融入课堂。在地理互动式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利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入课题
生活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学科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将地理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新的地理现象和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创新能力。以山东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中的情境为例,今年元旦起,哈尔滨旅游爆火,南方小土豆勇闯哈尔滨属于人口迁移吗?这是生活中所见到的真实的生活情境,由此引出什么是“人口迁移”的概念,结合概念引导学生展开探究,结合“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等案例对比辨析,得到结论,因为南方小土豆勇闯哈尔滨的旅游活动不是永久变动,所以不属于人口迁移。如此,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二)创设模拟情境,激发兴趣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模拟情境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模拟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模拟真实或假设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其次,模拟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模拟真实或假设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山东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中的情境为例,在《人口分布》这一节中,涉及许多抽象的地理概念,如人口密度、自然增长率等。这些概念对于高中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城市规划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其中扮演城市规划师的角色。他们需要考虑城市的人口数量、居住面积、基础设施等因素,从而计算出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量,即人口密度。通过这个实践案例,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人口密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比如交通拥堵、资源分配等问题。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思考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是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以山东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三节《人口合理容量》教学中的情境为例,借助课件播放“巴基斯坦人口”视频,引出问题“面对人口激增,巴基斯坦将如何应对?”播放“计划生育政策”视频,引出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播放“全球人口增长”视频,引出问题“地球到底能承载多少人?”结合上述视频和问题引出“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的问题,由此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三、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在高中地理互动式教学中,合作探究确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首先,它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是互动式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合作探究,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能够及时地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学生可以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以课前任务引导学生展开预习活动,通过情境引出任务,以合作方式引导学生合作完成任务[3]。在合作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合作、相互支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一)提出探究问题
实施互动式教学,教师要以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问题,问题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提出,要让学生在探究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下一个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获得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建构。以山东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水循环》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为例,首先利用《宋书·天文志》的引文引出“海水水量维持稳定的原因如何解释”的问题,进而追问“蒸发的海水去哪儿了呢?”结合教材P46—47和图3.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水循环?”“水循环主要有哪些环节?水运动的过程?”“水循环类型划分的依据?可分哪几种类型?”在此基础上交流水循环的动力来源,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分别受哪些动力影响,水循环过程中水的相变和空间变化。如此,通过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探究,从而理解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类型。
(二)组织学生谈论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互动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而获得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讨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探索和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地挖掘和理解地理知识。通过讨论,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培养其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中,学生可以深入探讨一些复杂的地理问题,并尝试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如在上述“水循环”的案例中,水循环类型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划分,在讨论中,学生分别从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海陆间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循环等多个环节,有的学生还从海陆间循环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方面进行了阐述,如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等都离不开水循环。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孤立于学生小组之外的,而是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地理知识。
(三)学生交流汇报
高中地理互动式教学中的小组汇报交流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观点是零散的,不够系统的,不同的学生或小组针对问题从某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交流汇报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讨论的情况进行归纳并汇报。如在上述“水循环”的案例中对水循环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汇报,学生先从地表径流方面汇报,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从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方面展开发言,再从水相变的吸热和放热进行汇报,从而更好地理解水循环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过程。
(四)师生互动总结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是学生讨论的倾听者和反馈者。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和想法,并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讨论进行适当的评价,对讨论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总结和反馈,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要结合知识点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并进行必要的讲解。如在上述“水循环”的案例中,水循环主要环节受太阳辐射和重力影响,那么具体是如何影响的呢?此时,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要点拨,如太阳辐射的能量被水吸收并转化为动能,从而推动水循环的进行,水汽输送受到大气的动力和热力条件的影响。大气环流是大气中的水分循环和输送的重要动力,而大气的温度差异、气压差异和风等都会影响水汽的输送。诸如此类,教师要在总结的基础上针对难点进行点拨。
四、当堂检测,拓展提升技能
实施互动式教学,当堂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回顾和巩固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地理知识。通过检查他们对于概念、原理、技能等的理解,学生可以确保他们真正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促进教学反馈:当堂检测可以提供教师关于学生理解程度的实时反馈。这有助于教师了解哪些概念是学生在课堂上已经掌握的,哪些需要更多地强调或解释。这种反馈还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一)当堂检测,夯实基础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回答有关地理基础知识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选择适合的检测形式,例如口头提问、小组讨论、小测验等,这样可以提供不同的反馈形式。题目应涵盖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原理、技能等,同时难度适中,能够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检测过程中,应当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提问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能提供教师对学生理解程度的反馈。
(二)因生制宜,查缺补漏
针对学生在练习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弱点,教师需要及时进行重点复习和指导。例如,学生对于某些地理概念不理解,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如在山东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生物圈和植被》的课堂练习中,发现有的学生对“植被类型”的划分还不是很明确,此时,针对该类学生展开针对练习。同时,在课堂中也可采用小组互助的方式,引导学生组内相互训练,小组成员相互出题练习。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加强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在实施互动式教学时,应该注重情境创设、小组讨论、实践操作和评价反馈等方面,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波.高中地理微主题教学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21):106-108.
[2]印红.综合思维下的高中地理问题情境创设路径研究[J].求知导刊,2023(28):47-49.
[3]钱志栋.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探究[J].高考,2023(34):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