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姗姗 沈丽巍
【摘 要】“一案到底”教学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显示出巨大的优势。然而,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案到底”教学法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存在缺少相应的案例资源、教师教学技能不足以及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为了优化“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文章提出了整合“一案到底”教学法案例资源、提高教师运用“一案到底”教学法的专业技能以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一案到底”教学法的课堂三个方面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一案到底”教学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 运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6-78-04
一、“一案到底”教学法的含义与特点
(一)“一案到底”教学法的含义
“一案到底”教学法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在课堂上选择一个较为丰富的主题案例进行教学。同时,教师还需要对该主题案例进行改编,设定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并解决所提出的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并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对于“一案到底”教学法内涵的理解,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所提及的“一”指涉及案例的内容。这些案例既可以是单一的案例、情境、活动、社会现象、时政素材,也可以是由多个小案例组成的大主题案例。在大主题案例中,这些多个小案例必须与同一个话题、人物、事件有关。
其次,所提到的“案”并非仅限于案例,也可以是事件、人物、情境。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只要能体现、解释所传授的知识点即可。
最后,“到底”并不仅仅指贯穿一节课的全过程,它也可以包括一个章节或者一组相关知识点的教学过程,甚至可以是不同知识体系的整合。“到底”的目的在于将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具体的“底”取决于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一案到底”教学法的特点
1.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一案到底”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以此提高教育效果。案例的选择不仅要基于真实的生活,使其更具说服力,而且要成为学生由理论迈向实践的阶梯,让学生能够以使用的案例为跳板接触更多的知识,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更好地为实际工作服务。
2.案例体系的连贯性
在传统的案例教学中,教师通常采取“一理多案”的教学方法,即选取一个或几个个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补充。这样的教学方法个案数量多,内容丰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它也存在一定弊端,即为了证明某一观点,常常会以多个个案为补充材料辅助理解,导致学生的记忆力更多地停留在个案上,反而忽略了知识学习。在“一案到底”的教学方法中,“一案”可以指某一件社会事件,或者某一个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性的现象等,可以按需要细化、分解知识,扩大案例选取范围。运用“一案到底”的教学方法,把个案作为整个课程的主线,从引入、讲解、提炼知识等环节入手,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下进行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一案”作为主要内容,有条不紊地进行课堂教学,高效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一案到底”教学法还要求教师对知识进行重新整合,选取有关联的知识点,将其整合成连贯的整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师生的信息筛选和获取能力。
3.适用范围的有限性
“一案到底”教学法相对于案例教学法而言,它的应用面要窄一些。案例教学法既可以对不存在内部关联的知识进行讲解,也可以辅助理解有内部关联的知识。但是“一案到底”与之不同,它更适用于解释有内在关联、有前后逻辑层次关系的知识点。“一案到底”有它独特的适用范围,必须结合课本内容、教学目的、学生学情,认真地设置好“一案”的情境和问题,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二、“一案到底”教学法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
(一)“一案到底”教学法缺少相应的案例资源
“一案到底”教学法对“一案”的要求很高,然而在使用“一案到底”教学法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从自己的经历和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一案”,没有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可供参考的“一案”设计准则。
首先,“一案”的资料主要来自教科书、教辅资料等,教材中的案例一般都是“一案一理”。但是“一案到底”对案例材料的选取有很高的要求,教材中的案例材料在实际应用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其次,网络上的案例数量虽然多,但是质量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探索挖掘适合的案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较少花费精力深度开发优质的案例,目前也缺乏教师使用的案例资源库,教师案例开发压力较大。
最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对“一案到底”教学法的案例进行选编时,主要通过各渠道搜集素材,导致“一案到底”教学法与当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融合程度较浅,运用范围不大,案例资源更加稀缺。
(二)教师有效运用“一案到底”教学法的技能不足
目前,教师所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教学技能有限,创新教学水平不高,很难充分发挥案例本身的作用。
首先,教师未能准确地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学生的专注度并非一直不变,他们的思维并不总是与教师的步调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运用一些小技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可能会出现对时间掌握不准确的情况。当探讨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了他们的讨论热情时,教师不能有效地控制现场或转变教学策略,导致课堂知识讲解不到位,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评估未能体现及时性。在选用案例时,教师应预先设想课堂情境。高中学生思维活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生成性问题,教师应具备教育智慧,在学生产生生成性问题或无法正确回答问题时,应进行正确引导,而不是直接否定,遏制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材和案例,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以便准确评价学生。
最后,由于社会施加的压力,教师感到疲惫不堪。因为班级中的学生众多,教师既要上课,又要完成各项管理工作,难以有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备课环节。此外,教师也面临职业发展、教学技能提高等问题,难以投入大量时间用于案例搜索。
(三)学生参与“一案到底”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当前,部分学生对案例分析不全面,一些学生课堂参与感不强,难以从中获得学习成就,导致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
首先,学生分析问题停留在表层。课上学生对案例分析很有兴趣,但是课前未做充足准备,导致学生认知能力有限,难以多角度分析问题,难以获得学习成就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其次,灌输式教学影响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通常选择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问题,以便提高教学效果。长此以往,部分学生会更多地依赖教师和优秀同学给出问题的答案,再加上自身对于“一案”的分析不够全面,在合作学习中被动接受,导致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最后,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实践能力也有限,面对“一案到底”教学法的课堂,大部分学生无法立刻适应。学生参与课堂的能力有限,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性较低,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三、“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的优化建议
(一)整合“一案到底”教学法案例资源
“一案到底”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案例,案例素材是教学法的“原料”,充实案例资源库是有效实施这一教学法的首要要求。
首先,建立“一案到底”教学法案例资源库,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把自己筛选出的案例素材导入资源库,以充实教学法资源。组织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搜寻优质案例,充实“一案到底”教学法案例资源库。将经过实践检验且效果良好的案例存入资源库,并对资源库中的案例按照单元、课时或主题进行分类整理,还要整理好与案例相关的视频、图片等素材。此外,还要求教师讲述案例来源、选编缘由、选编思路等,以便其他教师在资源库寻找案例时了解案例来源和运用的具体思路。建立“一案到底”教学法案例资源库,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缩短教师备课时间,有效发挥“一案到底”的作用。现阶段“一案到底”教学法的案例资源相对匮乏,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选编案例。
其次,集体备课,共同开发资源。由于部分年轻教师资历较浅,他们可能会选择当下流行的案例,但是未能考虑案例的实用性。让有资历的老教师开发案例,由于老教师的教学思维固化,也难以兼顾案例的趣味性。高中思想政治课与时政内容关系紧密,开发案例资源时应结合新时代新发展趋势。教师可通过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力量,相互评价和修改,共同开发资源,兼顾案例的实用性、趣味性、时政性、高效性。教师在进行备课时,不应局限于本学科知识,应该涉略各个学科,这样更能开发出生动、高效的案例资源。
最后,拓宽教师交流空间,共享优质案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有各自的教学特长和教学经验,交流、学习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团队中的年轻教师可发挥其获取信息迅速、素材选用新颖以及能使用新型教学工具等优势,结合案例进行教学,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有资历的教师能够抓住重点,把握课堂节奏。将二者的优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一案到底”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探索,能使基于“一案到底”教学法的高品质课堂教学得以达成。实现课堂教学案例的交流与分享,有利于促进“一案到底”教学法的资源整合。
(二)提高教师运用“一案到底”教学法的能力
教师运用“一案到底”教学法时,不应一成不变,而是要改进教学方式,提升自身能力,使高中思想政治课更好地开展。
首先,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从前,由于教学工具有限,教学过程多由教师自己把握。现在教学设备不断升级,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案例,还可以用情景剧表演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基于教学内容自导自演,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
其次,教师要对“一案到底”教学法有深刻的认识。要认识到“一案到底”并不是只用一则案例贯穿整节课,而是以一则案例为主线,配合其他素材进行教学。有些教师因没有正确理解而认为“一案到底”的实用性不够强。在“一案到底”教学法中,案例的选编是关键,案例的选择要紧跟时事且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不能脱离课本知识,要认识到案例是促进知识理解的辅助工具,不可喧宾夺主。同时,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高中生的思维模式,案例不可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也不能太过简单,避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案到底”教学法是基于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选取、改编、整合一个案例,使案例贯穿课堂始终,使教师充分理解和掌握问题的情境,才能够更好地应用于课堂。
最后,教师应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有趣。当前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应向学生提供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共同进步。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一案到底”教学法的课堂
采用“一案到底”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学生不是坐而观之,不是置身事外,而应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参与者和探讨者。
首先,在“一案到底”教学法的备课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案例资源的开发,进行案例资源的搜集、选择与整合。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参与案例开发的能力,而且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能力出发进行案例选择,有助于增强案例的吸引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参与到案例资源的开发中,当学生能有机会参与资源搜集过程,提出自己的疑问、阐述自己的想法时,就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意义的学习。这个参与的过程也可以转变学生以往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在“一案到底”教学法的实施环节,教师可以在发挥好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步入开放式、探究式的学习天地。因此,在“一案到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有话可说的平台,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思辨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并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
最后,在“一案到底”教学法的反思环节,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群体的反馈信息。在课后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听取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感受,征求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建议。教育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支持学生为“一案到底”教学建言献策,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切实感知自身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促使其学习方式的转变,增强“一案到底”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赵姗姗 / 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学科教学(思政)研究;沈丽巍 / 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佳木斯 154007);*通讯作者,E-mail:shenliwei918@126.com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课程思政长效育人评价机制研究”(2022JY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