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平
上海文慧沪剧团出品了原创沪剧《黄宝妹》。这个戏让人们重新回忆了上海一个著名的劳动模范的事迹。剧终,93岁高龄的黄宝妹上台,和剧中的“黄宝妹”热烈握手、相拥,这个动作感染了全场观众。
沪剧《黄宝妹》是一部有崇高精神、真实感人、流畅优美、具有音乐剧特质的新沪剧,是一朵在沪剧舞台上绽放的“白玉兰”。歌颂一位健在的工人劳模的戏,实在太难写、太难导、太难演了,真人真事,名人名事,来不得虚构编造、夸张升华。这台戏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没有离奇的故事情节,却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把黄宝妹写活了,把黄宝妹朴实平凡的工人本色和不平凡的思想境界、气度风采表现出来了。她不是一个照着光环的“高大上”的英雄,而是一个非常亲切聪慧、豁达爽朗、爱漂亮爱艺术的邻家好女人。导演充分调度了表演、舞美、音乐等综合艺术手段,全剧节奏的把握也非常成功,把编剧的文本理想化地体现了出来。
文慧沪剧团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啃下了戏剧创作的一块“硬骨头”。《黄宝妹》的成功亮相,温暖了每一位观众的心,让我们领略了上海这座城市繁花似锦的底色所在——一大批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坚守着一个个平凡的岗位。通过他们的默默付出,精心编织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无限风光。剧团领导是有大情怀的,排除了种种消极的干扰,坚持把我们国家的栋梁,把上海产业工人的代表当作国家的一面旗帜,鲜明地树立在舞台上。上海曾有55万纺织工人,黄宝妹是她们中的杰出代表,曾先后7次被评为上海市、纺织工业部和全国劳模。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黄宝妹“七一勋章”。66年前,由著名导演谢晋拍摄的48分钟黑白电影纪录片《黄宝妹》放映后引起全国轰动,影片中的黄宝妹当时是自己演自己。如今,文慧沪剧团遵循“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创作思路,把黄宝妹事迹编演成为一台有感召力、好听好看的新戏。
这部戏的剧情平实流畅,人物形象平实亲和,没有大起大落。黄宝妹当时发明的“单线巡回、双面照顾”的先进操作法,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节约了车间三分之一的人力;她首创的“逐锭检修”法,也就是对自己照看的近千只锭子进行有序检查,这样就可以及时调换歪锭子,改善机械状态。黄宝妹尽管获得了至高的荣誉、出国见过世面,还有过当干部和调出工厂当电影演员的机会,但她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黄宝妹牢记毛主席“让全国人民穿好衣裳”的嘱托,一辈子坚守在纺织机旁。一场不到二个小时的演出既是一次审美享受,更是一堂形象生动感人的党课。
创作英雄劳模题材的作品,首先要协调好宣扬先进思想事迹,同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的关系。艺术高于生活,但最后要用艺术语言在舞台上树立起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出戏弘扬了劳模精神,传递了正能量。劳模精神不仅在当时,在当今还是有现实意义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后的今天,无私奉献的精神淡薄了,许多人想的是如何快速致富。劳模精神则是强调一种爱岗敬业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螺丝钉精神,争创一流的精神;一种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劳模精神是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对中华民族高尚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在戏剧舞台上高举劳模精神的大旗,正当其时。
整出戏富有生活气息,接地气,有些细节很感人。比如,黄宝妹的丈夫吴华芳在家里准备晚饭,还炖了鸡汤等待妻子回来吃。锅盖一开,直冒热气,很有烟火气。黄宝妹下班回家帮忙拣韭菜,结果把韭菜当成棉纱练习打结,令丈夫哭笑不得。还有把大批求爱信交给丈夫处理,体现了对婚姻的忠诚。黄宝妹拍电影成功之后,坚持回车间工作,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退休后,她又选择去外地帮忙建厂。这些情节的安排使黄宝妹这个人物更丰满,更感人了。
艺术地展现生活中的黄宝妹,最要紧的是要突出她的思想境界。戏的主线是党代表说的一句话:“少出一两皮辊花,等于节约三碗白米饭。”黄宝妹明白减少皮辊花的价值,不断研究、改进,苦心钻研,在全厂细纱车间的挡车女工中,数黄宝妹的皮辊花出得最少,只有0.307%。黄宝妹之所以不平凡,也是她“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钻研精神的结果。
缪佩红在舞台上成功地再现了黄宝妹的风采。她的表演纯情真切,唱腔动人。戏曲是唱腔艺术,没有好听的唱段就不算好戏曲。《黄宝妹》有好几段动听的唱段,使黄宝妹的形象更丰满感人,几大段唱腔,展现了丁(是娥)派、杨(飞飞)派艺术的魅力。特别是最后80多句的赋子板,一气呵成,叙述了自己的身世和成长过程,感谢所有的恩人,包括她的“对立面”,感情真挚而动听,展示了黄宝妹高尚的人品和纯真的性格。更为可喜的是,缪佩红通过演劳模,学劳模,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升华了,她郑重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迫切要求。艺术总监杨音饰演黄宝妹爱人保全工吴华芳,一个疼爱妻子、相信妻子、全心全意照顾妻子的上海好男人。杨音的表演质朴本色,还原了吴华芳老实忠厚的性格。他的唱腔在继承王(盘声)派的基础上,借鉴了现代流行音乐的演唱风格,音色清丽传情、潇洒飘逸、韵味醇厚。两位主演的演唱得到了黄宝妹的赞许,她说在观看演出时,情不自禁地几度落泪,晚上也辗转失眠。
这台戏给人的感觉是:生动、清新、正气、大气,突破了沪剧的传统模式,整台戏有音乐剧的色彩,非常难得。这出戏如能有一首简单明瞭、朗朗上口、易于流传的主题歌贯串全剧,效果会更好。
《黄宝妹》的成功,源于剧团成员的深入生活。王慧莉团长带领主创团队怀着对黄宝妹以及对劳模精神的崇敬心情,多次向黄宝妹采访、学习,深感黄宝妹确实是一个单纯、专一的人,一辈子爱自己的岗位、爱自己的工厂、爱自己的亲人。她还是一个爱美、爱艺术、心灵手巧、性格爽朗的人。编剧蒋东敏的妈妈和导演吴佳斯的外婆都曾是纺织女工,因此,她们对黄宝妹怀有一种特殊的天然的感情。主创人员以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用心用情用功地投入创作。剧本写得真实感人,没有虚假浮夸的情节,没有编造一些矛盾冲突来吸引观众。
这出戏的成功,除了主创人员深扎生活、和黄宝妹结成了忘年交之外,还在于精益求精、不断打磨。三年来,他们积攒了黄宝妹许多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串联起来,有了很好的情节骨架。去年,他们先搞出了一台半小时的小戏《纺织仙女》,演绎黄宝妹退休这一天所发生的故事,生动感人,受到好评。在此基础上,王团长又带领剧组,铆足了劲,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倾全团之人力财力,创排这台大戏《黄宝妹》。一个民营剧团,为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有如此的责任担当,这也是戏剧界的劳模精神!
这个戏的成功也离不开舞台设计、灯光、音乐、服装、化妆的集合。流动的机车、缕缕纱线织成的纱幕,既是纺织厂的符号性元素,又增添了一份灵动、浪漫的色彩。汝金山的作曲也为全剧的“青春感”“时代感”加分不少。“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旋律贯穿始终,充满那个年代奋进的气息。《黄宝妹》的成功还在于注重多媒体与表演的融合,用不少新闻和电影镜头作背景,拓展了舞台表现的时空,增加了戏的厚重度。建议多媒体还可以加一些内容,如黄宝妹出国访问的镜头。
这个戏的上演,相信会在全中国产生影响。黄宝妹在戏结束后上台说:“我感谢上海人民还记得我,记得我们这一代纺织女工。”放心吧!黄宝妹!上海人民不会忘记您!不会忘记55万纺织工人的贡献!
(摄影:祖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