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2023年度校园文化品牌培育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多维传承模式”;2023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中高职贯通培养规范化研究——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23EPY04)。
作者简介:刘星煜(1993,11-),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形态,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和。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在校园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涉及学生教育培养及成长成才的各方面。高校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主要力量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需要具备极高的思想站位和民族自信。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文化内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该文将以广东某高职院校为例从开展多维度学生活动方面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传承路径。
关键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学生活动;文化自信;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4(b)-0119-05
The Multi-Dimensional Inheritance Path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 Campus Activities
—Taking a Vocational College in Guangdong as an Example
LIU Xingyu
(Guangdong Op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91, China)
Abstrac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a cultural form formed and preserved in the long-term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real life. It is the overall form of moral inheritance, cultural ideas, and spiritual concepts in the history of the nation. A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education,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of inheri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heri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n campus.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its rich connotations, involves various aspects of student education, cultivation, and growth. As the main forc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builders of socialist cause, college students need to have a high level of ideological standing and national confidence. How to absorb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from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e and achieve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e and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will take a vocational college in Guangdong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the inheritance path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n camp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ducting multidimensional student activitie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ampus culture; Student activities; Cultural confidence; Cultural inheritance
新时代,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研究逐渐深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1]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如何从中华优秀文化中吸取丰富的文化内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实现优秀文化传承主体的培养,是当前高校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形态,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和。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艺术审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如书法、绘画、音乐和戏曲等艺术形式都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精品,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更能够反映出中国人民的情感和精神面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倡导仁爱、礼仪、忠诚等人伦道德,注重自然、无为而治,强调慈悲、舍己为人等。这些思想体系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对世界其他地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当今我国的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精神文化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理念和资源[2]。下文主要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是国家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和世界观。它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种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中国古代经济高度发达,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在生产力方面长期领先于世界。中国古人曾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丰富的经济思想[3]。在国家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责任感和智慧,作为新时代青年应主动承担民族大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是社会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和谐、公正和道德,主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关爱和帮助,主张社会公正和道德。这种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仁爱精神和人文关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社会和谐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条件,这种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和和谐精神,也激励着人们为维护社会和谐而努力奋斗;公正和道德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在处理社会事务时,应该始终坚持公正和道德原则,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这种文化传统激励着人们为维护公正和道德而努力奋斗;同时,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应该始终坚持尊重、理解和包容的原则,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三是个人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人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个人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律精神和自我完善意识,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和修养,承担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努力学习和成长,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努力奋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它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青年了解和认识它,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不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风貌发扬光大。
2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
2.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与往次会议相比,这次会议名称增加了“文化”二字,将文化提到了新的高度和位置。随着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和文化交融的速度不断加快,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当代青年不断接触和了解外来文化,逐渐被有趣、新颖的外来文化吸引,忘却和忽略了我国传承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些传统节日习俗正随着快速发展的时代洪流逐渐遗失,许多“非遗”技艺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境地。将青年一代的视线从西方文化拉回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努力的方向。高校作为青年学生的聚集地,拥有数量庞大、充满求知欲的年轻人。在高校这个具有先天优势的场域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各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让青年学生体验文化魅力、了解传统文化历史,逐渐由参与者转变为发起者、组织者、宣传者,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兴趣或者事业来发展,能有效实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
2.2 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了多次重要指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立德树人”由来已久,它深深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在许多古代教育家、思想家的实践中从未缺席,始终延续着民族思想的基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涉及学生教育培养及成长成才的各方面,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根植立德树人,让学生的发展更好地适应时代之需。
2.3 增强青年群体民族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个着力”中明确提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高校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主要力量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想要切实提高思想站位,民族自信心必不可少,它将激励青年学生自我前行、不懈奋斗。增强青年民族认同感有助于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当青年对自身民族身份感到自豪和认同时,他们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国家建设,为民族繁荣做出贡献,同时减少民族矛盾和冲突。同样,民族认同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青年是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有助于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将更多精力投入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去,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有助于提高青年的国家安全意识,使他们更加关注国家安全,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中华民族认同感可以汇聚各民族力量,使其自发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自觉认可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树立文化自信[5]。失去了文化,一个民族的特征也将随之消失。在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内涵,学生通过实践丰富自身认识,深入了解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习俗,并且在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践行自身作为中华儿女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学会辨别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实践中获得真知,逐渐加深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4 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每一位师生都至关重要,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高校群体发展的方方面面。学生入校时大多刚刚成年,甚至一部分人还未成年,在性格、“三观”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如果没有积极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开展丰富且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各高校建设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6]。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相比于常规活动更具趣味性和教育性,让学生从中汲取有益自身发展的元素;另一方面,这对于课堂教学内容也是一个极大的补充,使“文化自信”“文化传承”等词语不再只停留于字面理解,而是有了更实质的感受和理解。新时代下,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时代元素,平衡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关系,注重对校园文化活动理念、内容、形式进行创新,以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3 校园文化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维路径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更好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要素,且有助于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特色。广东某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坚持党建带团建,发挥师资队伍力量,与学生组织共同发力,探索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模式、建立长远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机制。
3.1 红色实践,文化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资源,同时也是几千年人类智慧的结晶,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经过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坚守和传承,它为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为培养优秀大学生党员提供重要保障[7]。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8]学院在党史教育学习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开展各类党建引领乡村文化项目,挖掘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学习党的光辉历史,谱写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内涵和时代意义,凝聚起实现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的磅礴力量。开展重走革命路,重温革命史活动,用双脚追寻红色资源,重走红色传承之路,弘扬中华文化吃苦耐劳精神;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方式,主动了解革命老区的传统文化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学生党员带头组织参加党史教育互动小游戏,并加以总结,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等,以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了解和对革命先辈的敬畏之情。
3.2 团委引导,文化自觉
当前,在校大学生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和思辨能力,且习惯于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言论,输出个人观点,在高校中只依靠日常思政课的教育和引导,效果十分有限,且缺乏作用的持续性。中国博大精深极富人文性的传统文化很适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传达,学生也会很感兴趣,通过团委、学生会举办各项活动,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们耳濡目染地感受和学习,学院团学也积极创新形式举办一系列传统文化活动。一是弘扬传统节庆文化,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民间有民谣“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学院在校园中开展风筝制作比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加深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放纸鹞表达长长久久之意。组织学生在学校现场制作风筝,全体参与者的风筝全部制作完成后,一同放飞风筝,体验“重阳节,放纸鹞,线爱长”的传统节庆。二是传承中华美德,展现青年担当。重阳节有尊老爱老的传统,通过组织志愿者到颐养院开展关爱老人活动,过程中通过陪老人聊天、下棋、为老人庆生等,为老人带去陪伴和欢笑,同时帮助老人解决实际困难,弘扬尊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三是体验传统习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展“趣味冬至,乐享汤圆”活动,现场由“璀璨中华”舞台表演、百人共制彩色汤圆、传统文化小游戏等部分组成。在活动过程中弘扬民俗文化,继承传统习俗,繁荣校园饮食文化,彰显传统文化魅力。同时,宣传传统文化与学院特色,锻炼同学综合能力,展示大学生的青春风采,增进思想交流,拓展同学们的兴趣爱好。
3.3 心理建设,以文化人
高职院校在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应重视人文素质的提升[9]。学院积极探索各类活动方式,汲取传统文化智慧,指导心理建设。借鉴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的理念,如孔子的“仁爱”“礼让”等思想,以及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来指导心理建设。培养学生宽容、尊重和自然的人生态度,积极乐观、自信开朗的心理品质,塑造学生和谐友善、适应环境、关爱他人的健康心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运用传统文化理念,强化情绪调节,通过接触书法、绘画、音乐等传统文化形式,陶冶性情、缓解压力、调节情绪。练习书法可以让人沉浸在笔墨之中,感受到静态美和和谐美,减轻焦虑和烦躁情绪;绘画则可以通过创作作品来表达情感和宣泄压力;传统音乐更是给人以自然之美和和谐之美,有利于抒发不良情绪。借鉴传统文化方法,促进身心发展,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文化沙龙、经典诵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同时通过与他人分享交流,增进人际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传统养生方法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有利于调节呼吸、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压力,调节身体状态,从而对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3.4 易班平台,文化创新
易班平台作为网络思政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发挥专业优势特长、传播网络育人力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易班”已经逐渐成为高校融教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生活帮助、学生班级事务管理、师生互动、校园活动宣传等于一体的全新平台,具有独特的优势[10]。利用易班平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传播、文化交流和随时随地传播的特点,及时引导正确的网络舆论,运用新媒体手段帮助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获得正能量,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使易班成为高校师生互动的社区。在培养青年大学生文化素养方面,高校可以利用易班平台,掌握主动权,更有效地开展青年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开展创意融媒H5设计征集大赛,以H5页面设计为主,创新宣传形式,通过加入文字、图片及翻页效果呈现内容。将作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实现从静态到动态、从文字到图片、从平面到立体的转换,从而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5 善用媒体,文化传播
目前,高校中学生基本为“00后”,作为“网生代”的他们从小接受网络文化熏陶,习惯了从互联网中获取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了各类网络平台的诞生,更好地满足学生日常的社交、学习、生活方面的各类需求,但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学生很容易在其中迷失,无法辨别是非,受到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所以新媒体在方方面面影响着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成长成才,成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网络是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在开展传统文化宣传的过程中应发挥网络媒体的阵地作用,满足青年实际需求,构建多元教育平台。教师应与时俱进,借助网络媒体阵地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例如:对经典作品进行选读精讲,并在评论区与大学生互动交流;同时以传统文化为源头创作优秀作品,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平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让学生在日常上网娱乐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接收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且主动点赞、转发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者,使大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活力与魅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在校园文化培养和传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高校中将各项活动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过程中弘扬民俗文化,继承传统习俗,彰显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学生对节气、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兴趣,提高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建立长远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机制,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冯萍,李亚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6):36-38,70.
[3] 刘余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根基与文化底蕴[J].甘肃社会科学,2023(2):10-18.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5] 沈佳.高职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感研究[J].才智,2020(6):28.
[6] 崔文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活动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0(50):124-125.
[7] 李晓月,盖守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党建工作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85-87.
[8]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5(4).
[9] 张成飞.“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3(11):65-68.
[10]黄旭科,陶柳洁.高校基于易班平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及路径探索[J].教育观察,2019,8(13):37-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