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传统技艺中的地方性知识研究”(项目编号:22YJA76007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晓诺(2000-),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艺术史。
摘要:水在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因为水的存在,万物得以孕育、繁衍,水与爱情息息相关。水柔和含蓄的一面又和东方人内敛特性有共通性。水的形态万千,与人世间各种类型情爱相对应。水的波动对应爱情之痛,水的深广对应爱情的遥不可及,水的悠长对应爱情的心仪,水的流逝对应爱情的至死不渝。水的变化万千犹如爱情的变幻莫测。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中围绕着水的故事众多,关于爱情故事的描述更是数不胜数。该文主要以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中的“水——爱情”为例,选用廪君和盐水女神、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等故事,通过水这一媒介,探寻水意象与爱情的共同之处。
关键词:水意象;神话;民间传说;廪君和盐水女神;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4(b)-0006-05
Take Water as the Medium
—Water and Love in Ancient Myths and Folklore
WU Xiaonuo
(College of Art Manage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 Jinan Shandong, 250300, China)
Abstract: Water is a very important image in ancient myths and folklore,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water, all things can be bred and multiplied, and wat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love. The soft and implicit side of water has a common effec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iental introverted. Water is of myriad forms, corresponding to all types of love in the world. The fluctuation of water corresponds to the pain of love,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water corresponds to the distance of love, the length of water corresponds to the desire of love, and the passage of water corresponds to the death of love. The changes of water are like the changes of love. There are many stories around wate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yths and folklore, and there are countless descriptions of love stories. This paper mainly tak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airy tales and folklore of "water — love" as an example, and selects the stories of Linjun, brine goddess, Cowherd, Meng Jiangnu, the Legend of the White Snake and so on, to explore the common place of water image and love through water as the medium.
Key words: Water image; Myth; Folklore; Linjun and brine goddess; Cowherd and Weaver Girl; Meng Jiangnyu; White Snake
江水、河水、湖水、海水,波平如镜的水、波涛汹涌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曲似柔肠的水……水变化万千,水的意象在创作者的手中自然也形态各异。水能抒写友情之长久、离别之愁、相思之苦,水亦能抒不得志之愁、亡国之痛。宋词《鹊桥仙·纤云弄巧》中“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水在这里又变成柔情蜜意的、缠绵悠长爱情的象征。中华民族对于男女爱情的表达不像西方人那样开放,往往是含蓄内敛的,这在我国最古老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就有体现。
1 水之波动——被弃之痛
目前已知最早的便是廪君和盐水女神的故事了。在伏羲的后代子孙中,有个叫务相的巴族小伙。在经过重重选拔后,务相做了部落的首领,统领其他几个部落,改自己的名字为廪君,带领全族人干出了一番事业。同时,他也留下了一段令人惋惜的爱情故事。
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
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飞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不知东西所向,七日七夜。
使人操青缕以遗盐神,曰:“缨此即相宜,云与女俱生,宜将去。”盐神受而缨之。廪君即立阳石上,应青缕而射之,中盐神。盐神死,天乃大开[1-2]。
廪君和盐水女神的相遇便是在盐阳的盐水河,盐水女神真心实意劝廪君一行人留下,并且两人同宿,关系亲密。廪君虚意应允,以一缕青丝相送,随后却将盐水女神的化身射死,使天大开。
水本应是缠绵之水,在这里相爱之人只能互诉衷肠后却不能逾水相会。水面波光粼粼,流水潺潺,一切看起来那么美好,突然一块石头被投入水面,泛起阵阵涟漪。廪君和盐水女神的相遇就像平静的水面,盐水女神的阻拦,就像那块石头,打破了原有的安宁。
从故事可以看出,廪君和盐水女神应该是两个部落的首领,盐水女神可能还是一个母系氏族的女性首领。而廪君身在一个男性占主要地位的部落。两者本身就存在差异,再加上廪君部落的去留的问题,两人的悲剧性结局其实早已注定。并且,廪君部落来的目的是开疆扩土,盐水女神因为儿女私情提出“鱼盐所出,愿留共居”,而廪君不同意。由此看来,其实他也是有一定野心的,毕竟与盐水女神共治与自己掌握全部的统治权相比,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盐水女神最终的结局是被廪君射杀而死,这种方式加重了这段感情的悲剧性色彩,盐水女神为爱退让却换不来廪君的一丝柔情,也不能遏制住廪君开拓疆土的欲望,这是盐水女神的悲哀之处,更是廪君一生中在情感上的遗憾。
在后来建造的庙中,廪君的塑像旁边还有一尊神像,其名曰德济娘娘,当地的人们说她便是被射杀的盐水女神,两人最后破镜重圆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当地的人们有一种补偿心理,希望廪君最后能够和盐水女神破镜重圆,毕竟国人还是较为喜欢“大团圆”结局。但如果史料记载完全正确的话,两人又怎么可能破镜重圆呢[3]?对于流传至今的各种故事,后世一般都会进行一定的再加工,因此故事具有不确定性。
2 水之深广——可望而不可即
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是我国传统上的“情人节”,又叫七夕节、乞巧节。追根溯源,就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4]。
天帝的女儿织女擅长织布,每天勤勤恳恳地织彩霞,天帝将她嫁给河西的牛郎,然后她不像之前那样尽心织布,惹怒天帝,天帝让他回到天河以东,只许他们一年相见一次。宽阔的天河成为两人相见的障碍,河水之深,不可跨越。
牛郎和织女,当时正深处于甜蜜爱情中的两个人,又怎么会不希望常常和心爱的人花前月下、长相厮守?但一河之隔,思慕变为求之不得的失落和怅惘,临水相望,可望而不可即。《牛郎织女》描绘了相爱之人只能隔水相望的爱情悲剧。江水滔滔不绝,却抵挡不住两个相爱的人的心,牛郎和织女一年一次的鹊桥相会也显得尤为可贵。“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的一句诗道尽了儿女的情丝绵长。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音查,水里漂浮的木头),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来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5]。
《博物志·杂说下》中记载天河与海相通,这里可以看出那时候人们对于天文地理的了解不够深刻,“天圆地方”的观点深入人心,为牛郎织女相遇的传说提供了合理性。一个放牛人与一位天上的仙女相遇并相爱。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女高男低”的模式,这一模式决定了他的悲剧性结局,在两人相恋过程中也必定充满困难和挫折[6]。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古代中国封建色彩浓厚,男尊女卑的思想深入人心。
3 水之悠长——心有所仪
前两个神话爱情故事都为悲剧,而少昊的诞生则是美满爱情的结晶。帝子和皇娥相遇于水际,志同道合,琴瑟和鸣。帝子对皇娥可谓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少昊以金德王。母曰皇娥,处璇宫而夜织,或乘桴木而昼游,经历穷桑沧茫之浦。
时有神童,容貌绝俗,称为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降乎水际,与皇娥宴戏,奏便娟之乐,游漾忘归。
穷桑者,四海之滨,有孤桑之树,直上千寻,叶红椹紫,万岁一实,食之后天而老。
帝子与皇娥泛于海上,以桂枝为表,结薰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言鸠知四时之候,故《春秋传》曰:司至是也。今之相风,此之遗象也。
帝子与皇娥并坐,抚桐峰梓瑟,皇娥倚瑟而清歌,白帝子答歌。
及皇娥生少昊,号曰穷桑氏,亦曰金天氏。时有五凤,随方之色,集于帝庭,因曰凤鸟氏[7]。
这是一段两个神仙相恋的爱情故事。大意是说,皇娥晚上在璇宫织布,休息的时候乘着木筏游玩,到了在烟波苍茫的穷桑之浦,与水际的“太白金星”相遇。帝子和皇娥一见钟情,泛舟同游。帝子抚琴,皇娥依瑟而唱歌。不久,皇娥便在穷桑树下生了少昊。海便是他们爱情开始的地方,文中提到穷桑这个地方有一种孤桑之树,很高,能够直上千寻,在神界与人间搭建了桥梁,建立了神与人的联系。帝子与皇娥相遇于水际,碧波荡漾的春水让他们陶醉其中,两人向对方抒发着思慕之情,水似乎就成了两人相识的媒介,成了少昊诞生的温暖河床,水乳交融,便产生了少昊。
人和妖亦能相爱,爱可以冲破一切障碍。白娘子和许宣的故事就是人妖相恋的故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许宣非但没有断魂反而遇到了一个美娇娘。
正是清明时节,少不得天公应时,催花雨下,那阵雨下得绵绵不绝。许宣见脚下湿,脱下了新鞋袜,走出四圣观来寻船,不见一只。正没摆布处,只见一个老儿,摇着一只船过来。许宣暗喜,认时正是张阿公。叫道:“张阿公,搭我则个!”老儿听得叫,认时,原来是许小乙,将船摇近岸来,道:“小乙官,着了雨,不知要何处上岸?”许宣道:“涌金门上岸。”这老儿扶许宣下船,离了岸,摇近丰乐楼来。
摇不上十数丈水面,只见岸上有人叫道:“公公,搭船则个!”许宣看时,是一个妇人,头戴孝头髻,乌云畔插着些素钗梳,穿一领白绢衫儿,下穿一条细麻布裙。这妇人肩下一个丫鬟,身上穿着青衣服,头上一双角髻,戴两条大红头须,插着两件首饰,手中捧着一个包儿要搭船[8]。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讲了药铺主管许宣祭祖归来时,雨中坐船初次遇到了白娘子,白娘子借伞、还伞,让丫鬟小青送银十两,实为官府库银,许宣因此发配苏州,与白娘子相遇。后白娘子盗物连累了许宣,许宣又被发配到镇江,法海告知许宣白娘子是蛇妖,许宣要求成为法海徒弟,在法海的帮助下镇压了白娘子。许宣用化缘所得建造了雷峰塔,能够永世镇压白娘子。
与之前的版本不同,从这一版本开始,白娘子的形象开始出现从恶向善的转变。她不再是以前版本中的挖人心肝的蛇妖,身上更增添了一种人性的色彩,水边相遇趁机搭船,交流中透露自己的悲惨身世,引发许宣的怜悯之心,拉近与许宣的心理距离。
白娘子形象的转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作者冯梦龙所处的时代是明代中后期。明代中后期君主专制高度发达,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社会思想随之发生剧烈变化,阳明心学占据主流。一些西方的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9]。冯梦龙塑造的白娘子形象与前人相比,更为追求个性自由和自我的幸福。她敢于与法海斗争,追求与许宣的幸福生活,这恰恰是一个世俗女子不惧重重阻挠追求自己的幸福的真实写照。虽然白娘子是一个蛇妖,但在冯梦龙的笔下,她具有了人性光辉的一面。当白娘子与许宣的感情出现危机的时候,白娘子先自奉承好了妈妈。她懂得通过讨好婆婆来挽救自己和许宣的感情。当许宣发现白娘子是蛇妖时跪地求饶,从白娘子的语气中看出她对许宣很失望,甚至是埋怨他的懦弱无能。就像世俗间的女子一样,她用真心待夫君,然而最后收获的却只有失望。
作者增加了清明时节这一时间节点,解释了白娘子清明雨天来到此地的缘由,增加了故事的完整性。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两人在水边相遇,同乘一艘船,也算是百年的缘分使然。清明时节的雨绵绵不绝,就像情丝,剪不断理还乱。这样也让“伞”这个信物自然而然产生,雨天借伞,自然也会有还伞,一来二去两人关系便熟络起来,成为以后两人恋情发展的铺垫。
4 水之流逝——誓死相随
湘水无情,二妃有情。“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这句话用在娥皇、女英两位身上再确切不过了,两位妃子跟随舜出征,听闻舜在洞庭湖、湘水附近牺牲,两妃泪撒在竹子上,成为湘妃竹。娥皇、女英在湘水投江自杀,成了洞庭湖女神,出入狂风暴雨。舜和娥皇、女英夫妻情深,像水一样缠绵,就算是面对死亡也不胆怯,誓死追随。水流滔滔不绝,前赴后继。
大舜之陟(音志)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10]。
斑竹即吴地称湘妃竹者,其斑如泪痕,世传二妃将沉湘水,望苍梧而泣,洒泪成斑[11]。
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鸟[12]。
娥皇、女英其实都是尧的女儿,尧将两个女儿许配给舜,其实也想通过这一方式,让“卧底”打入“敌军”内部,考察舜的品性道德,也因此传出了禅位的佳话。舜的父亲和弟弟多次谋害他,舜都是在娥皇、女英的帮助下逃脱险境,避免了兄弟相争局面的发生,却没有追究他父亲和弟弟的责任。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用在舜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为人仁善,有能力,所以能被尧赏识,通过禅让制成为首领,并且迎娶到尧的两个漂亮女儿,在父亲和弟弟的多次谋杀后仍能既往不咎和睦相处,也是一种大善。
娥皇、女英的殉情似乎是人神身份的一个转换,两人生前与舜相亲相爱,死后化作神也在保护自己的夫君。舜和娥皇、女英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一夫多妻的婚姻形式。众所周知,文学创作会有一定的艺术加工,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两人的行为向世人展现了一种贞洁烈女的形象,为丈夫守贞,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引导古代女性学习这一行为。
泪水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泪水可以是梨花带雨的哭泣,可以是喜极而泣,也可以是号啕大哭。孟姜女的泪水力量是巨大的,甚至能够哭倒宏伟的长城。孟姜女哭倒长城后,找到了丈夫万喜良的遗体。
第二天傍晚,孟隆德从外面回到家里,向家人讲起一件新闻,正是关于秦始皇张榜捉拿万喜良一事。听孟隆德一说,一家人都很为万喜良鸣不平。孟姜女听得心中烦热,就叫上丫环来到花园。
这万喜良此时正躲在孟家花园,听见来人,赶快躲入树林。
孟姜女见花好月圆,不觉心旷神怡,信步来到了荷花池边。
这时飞来一对大蝴蝶,尽在荷池里采食花须,孟姜女见了,就用纨扇去扑。一不小心,掉进池里,弄得浑身是水,两腿是泥。孟姜女见四下无人,忙把衣服脱了,用水去洗身上污泥。
那万喜良本来躲在树后,料不到有此眼福,因为看得入了神,没想到男女授受不亲,来不及回避。那孟姜女一上岸,抬头发现树旁有个大男人,直羞得无地自容,急急忙忙把衣服穿上[13]。
这个爱情故事讲的是秦始皇建长城时,劳役繁重,在民间大肆强征青年劳动力,男主人公万喜良落难,与女主人公孟姜女在后花园相遇并喜结连理。新婚后的万喜良就被迫出发前去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孟姜女在长城上哭了三天三夜,忽然长城坍塌,露出了万喜良的尸骸,孟姜女安葬了万喜良,后于绝望之中投江而亡。
历史上,为了抵御敌国的进攻,统治者修筑了宏大的防御工程——长城。修建长城给人们带来了繁重的劳役。万喜良就是被强征的农夫之一。孟姜女、万喜良只是其中被涉及的典型代表。一个养尊处优的千金小姐与万里寻夫路上的艰难险阻形成鲜明对比。孟姜女凝聚了当时的妇女们身上的善良和坚贞不屈的性格。这个故事写出了繁重的徭役带给人们的苦难,表达了人们对于封建统治者劳民伤财行为的厌恶,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代与古代相比,对爱情的表达更加直白,青年男女不再接受以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更多的是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人们也不需要像古代那样遵从“三从四德”。爱情其实是一个很美好的东西,不然醉心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也不会多有提及,从廪君和盐水女神到后来的孟姜女哭长城。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的享受,也越来越重视精神上的享受。世界成为一个开放的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也变得频繁了,思想上也出现了兼容并包的现象。河水、海水,甚至是泪水,都是男女爱情中的一个重要的元素,水的意象的丰富性也影响着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青年男女爱情故事的创作。人们将一些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结合一定的时代背景进行改编,使其更有吸引力。中国古代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占主体,男耕女织的生活使人们被禁锢在固定的土地上,每日迎来的都是辛苦的农活,长期的封闭使他们变得更加含蓄内敛,朴实的就像是脚下的农田。
5 结束语
古代文明大多发源于江河湖海,水是孕育文明的摇篮,是生命的象征。通过看着每日熟悉的流水,他们幻想着“水——爱情”的共通之处。水的波动,就像是爱情中的两人由“怦然心动”到被抛弃的痛苦;水的深广,就像是爱情中相遇的两个人能够远远地互相看到,却不能近距离地交谈;水的悠长,就像爱情长跑中的两个人最终能够拥有美好的结局;水的流逝,就像对逝去爱情的无限惋惜。那个时候对女性的要求便是柔情似水,向柏松在《中国的水崇拜》一书中指出:“水崇拜的原始内涵是与早期人们求生存、求繁衍的基本要求分不开的。”因为有水的存在,万物才能孕育成功,人类的繁衍生息自然也离不开水。在古代人们的心里,爱情婚配的最终目的便是繁衍后代。自然而然水就和爱情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水是一个情感符号,也可以是一个环境背景,更是一个中国文学史中最独特的文化意象。“水”这一意象成了中国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中爱情的代名词。水本身没有一个固定、具体的形状,当爱浸润在水里,就会浸润人心,像水一样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 姜莉丽.郝超.《诗经》中“水-爱情”模式的生成与表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7):96-99.
[2] 宋衷,秦嘉谟.世本八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 刘守华.廪君与盐水神女神话新解[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1-3,22.
[4] 冯应京.《月令广义·七月令》引《小说》[M].刻本.明万历30年秣陵陈邦泰刊,2020.
[5] 张华.博物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6] 王玮薇.基于择偶理论的中西方经典民间爱情故事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17(10):199-214.
[7] 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5.
[8] 崔云伟,孙绪波.略论白蛇传故事的主题流变[J].东方论坛,2015(2):81-88.
[9] 陈昶.民间:从文学史走向思想史[J].南方文坛,2023,216(5):65-74.
[10]郦道元.水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
[11]王象晋.群芳谱[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
[12]方涛,释注.山海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3]石玉昆.绘图孟姜女万里寻夫全传[M].石印本.上海:大同书局,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