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理性声音,学会理性判断

2024-06-20 08:54王琴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4年24期
关键词:人食六国论六国

王琴

当我们掀开历史的扉页,古人的智慧无不向我们展示着理性的光辉:在认识事物时,我们应当遵循辩证分析的原则,进行合理推测,最终形成理性的判断。

一、认识事物要辩证分析

辩证分析是一种运用全面的、联系的和发展的眼光来分析问题的方法,它反对以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视角来看待事物。

1.全面性

辩证分析强调在分析任何问题时,都要考虑所有相关的因素和条件,而不是仅仅关注其中的某一方面。

【示例】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选自《六国论》,有删节)

这段文字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辩证分析的全面性。为了论证“弊在赂秦”这个观点,苏洵先是做出一个设问: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然后从“赂秦”和“不赂者”两方面论述六国必亡的道理。苏洵将两种可能性一一阐述,体现其思维和论证的全面性。

2.联系性

辩证分析强调,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任何事件都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在与其他事件的联系中发展变化的。

【示例】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选自《六国论》,有删节)

这段文字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辩证分析的联系性。“贿赂”秦国的那些国家相继灭亡,这样的结果是由前面的做法引起的连锁反应。各国因为惧怕秦国的兵力,而选择以赂地的方式“得一夕安寝”,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是养虎为患,终有一天,秦国的土地因各国的“贿赂”而越来越多,自然国力会也越来越强,而其他国家的国力就会相对越来越弱,这样“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以至于最后国家灭亡,也是自然而然的。

3.发展性

辩证分析注重事物的发展过程,认为变化是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分析事物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现状和未来。

【示例】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六国论》,有删节)

这两段文字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辩证分析的发展性。苏洵并没有简单地总结历史,而是通过历史的镜子来反映现实,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的覆辙。这种借古喻今的写作手法,不仅体现了苏洵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也显示了他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敏锐洞察。并且通过对比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北宋当时的政治环境,苏洵指出了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北宋面临契丹和西夏的威胁,采取了和当年的六国差不多的策略。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展现了苏洵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4.矛盾性

辩证分析将矛盾视为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特性,揭示其发展的内在规律。

【示例】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选自《六国论》,有删节)

这三段文字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辩证分析的矛盾性。苏洵首先指出六国灭亡的内在矛盾在于自身的政治决策错误,特别是“赂秦”的行为。他认为六国的弊端在于向秦国割地求和,这种做法虽然暂时保证了国家的安全,但实际上削弱了自己的实力,最终导致了灭亡。其后分析了六国与秦国之间的外在矛盾,秦国的强大与六国的衰弱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外在矛盾最终导致了六国的覆灭。文本不仅深刻揭示了六国灭亡的内在矛盾和外在矛盾,并且通过对这些矛盾的分析,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体现了辩证分析中的矛盾性。

二、认识事物要合理推测

合理推测,意味着我们需要运用逻辑推理,通过分析和判断来形成合理的结论。同时,合理推测并不意味着确信无疑,它仅代表在目前所掌握的信息下最合理的解释或预测。随着新信息的出现,推测可能需要修正。学会理性判断,保持批判性和开放性是非常关键的。

1.逻辑思维

合理推测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遵循逻辑规律,避免出现逻辑错误。

【示例】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选自《六国论》,有删节)

这两段体现了苏洵的逻辑思维非常清晰严密。首先,苏洵明确指出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军事上的不足,而是战略上的错误。这有助于聚焦讨论的核心问题,排除了其他干扰因素。其次苏洵提出赂秦导致实力亏损,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六国自毁长城的行为。接着,苏洵进一步分析,即便是没有直接贿赂秦国的国家,也因为其他国家实力的削弱而失去了强力的盟友,无法抵抗秦国的侵略。这一点揭示了六国之间缺乏团结和互不支持的问题。而后,苏洵对比了秦国通过战争和六国通过贿赂所获得的土地,指出后者的损失要大得多。这个比较说明了赂秦的代价远远超过了战争的代价。但无奈六国陷入不断割地求和的循环,直至最终无法抵抗秦国的侵略。这一点揭示了“赂秦”策略的不可持续性。最后,苏洵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强调了这种策略的徒劳无功,这一点提升了论证的说服力。

2.事实论据

在对事物进行推测前,要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信息,确保推测的依据是充分且真实可靠的。

【示例】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选自《六国论》,有删节)

苏洵在这段做出了一个推测“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个推测是基于对历史的深入分析和对政治形势的全面理解。首先,在文章的前边部分,苏洵运用大量笔墨和事实论证了“弊在赂秦”这个观点,并且这些国家也的确相继灭亡了,这是事实。其后反向推测,如果六国不贿赂秦国,而是联合在一起进行反抗,得出“秦人食之不得下咽”的合理推测。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倾听理性的声音并学会做出理性判断显得尤为重要。在判断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收集全面的信息,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避免单一视角带来的局限。其次,我们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质疑那些看似合理但未经证实的假设,识别并避免逻辑谬误。此外,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接受新证据和不同的观点,即使它们挑战了我们原有的信念。最后,理性判断还需要我们进行反思和自省,不断检视自己的认知偏差,努力提升决策的质量。掌握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世界,做出明智且正确的选择。

猜你喜欢
人食六国论六国
《六国论》核心素养导学
《一人食食皿》
涂继文
锅盔助秦灭六国
POT TUCK
“读议练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开门见山,明明白白亮观点——从《六国论》学写议论文的开头
简说《六国论》之论证
好肥“六国”造惠农喜事多
一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