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英
泥人张家族自清末迁居天津后,历经六代,近200年传承,他们的彩塑作品细腻入微,形神俱佳,蜚声海内外。冯骥才曾在《俗世奇人》中言道,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1915年,泥人张彩塑作品走出国门,第一代张明山先生的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名誉奖。2006年泥人张彩塑被评定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此前,在非遗进校园系列的同济大学博物馆巡展中,共展出了27件(套)泥人张世家彩塑作品,有泥人张创始人张明山先生1844年的成名之作,也有“中国近现代最早的批判现实主义雕塑”的第二代传人张玉亭先生作品,更有第六代传人张宇先生的精心佳作。
清道光六年(1826),张明山先生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山阴,取名张长林。父亲张万全,是一位绍兴师爷,在张明山三岁的时候,受官员雇佣,携家眷来到河北省深县(今为深州市)。三年后,官员卸任,失去雇主的张万全,带领全家来到不远的天津暂居。张万全先生在天津老城城外商业繁荣、民居众多的西北角租屋定居,以私塾为业,暂时度日,期待有同乡能介绍官员让他继续幕僚职业,或择机返乡。此时张明山六岁,开始随父亲读书。当时,天津是北方的重要商业城市,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开始在此交融碰撞,各地的商贾、学者、实业家定居于此,形成独特的地方文艺风格。也因天津市民有较高的文艺评判标准,戏曲等行业艺人要在天津得到认可,才能成为全国知名大家。在张明山十几岁时,张万全一家已经不愿离开繁荣的天津,开始定居下来。张明山随父亲读书成绩斐然,并兼习书画,成为天津著名的画家。张万全将故乡山阴两字,先为阴山,再改为明山,作为张长林的字,张明山以字行世。
张明山艺术活动时期,天津是一个水陆码头。因其地理位置东临渤海,作为京畿门户,是中国南北交通要道。随着盐业的开展,漕运的繁盛,天津逐渐成为北方著名的商埠。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相对强大,在其基础上产生的文艺,无疑带有强烈的市民色彩。产生于这样历史环境中的“泥人张”艺术,亦适应着市民阶层的审美需要,属于市民文艺。
明朝中叶,彼时封建关系逐渐没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开始兴起。新兴的社会力量不断壮大,对审美理想有着新的追求,极力想认识社会,其特点是:重视现实,讲究功利。这样,在中国艺术史上,再现艺术发展起来,在明末出现高潮。随后因政权的更替,少数民族建立了大清王朝,市民文艺的发展遭受挫折。清朝中叶,在沿海的商埠——天津,兵乱逃难已过,社会趋向安定,人民生活得以安息,经济渐趋昌盛,于是市民文艺又得到了发展,而且将其推向一个带有地方特色的高潮。这就是以“泥人张”彩塑艺术,杨柳青木版年画,各种曲艺、戏曲,还有木雕、砖刻、剪纸、风筝为代表的地方民间艺术,千姿百态,争芳斗艳。其规模之丰,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是同时期其他地域难以匹敌的。
“泥人张”艺术,显然带有强烈的市民色彩。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天津聚集着很多商贾,他们生活殷实,追求浮华,从而影响着社会风气,致使写真——肖像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这才有条件造就了张明山捏像传神的绝技。“泥人张”是以肖像艺术始名的,《天津志略》载有明山先生传略,记他:“精于捏塑。能手丸泥于袖中,对人捏像且谈笑自若,从容不迫,顷刻捏就,逼肖其人。”明山先生,对肖像艺术的创作,表现出特殊的才能。现今保存下来的他的遗作中,有四分之一为肖像作品。
观赏明山先生的肖像作品,令人信服其神貌与对象逼似,艺术家处理肖像创作,追求生活的真实感,着意神情意态的刻画,强调性格的塑造。
肖像作品《刘国华》刻画了一位木匠,有名的雕花能手刘国华,人称“花活刘”。其性格刻画得神微绝妙:面庞清癯结实,眼神深沉敏智,气度大方朴实。似劳动过后,随手将帽子扣在头上略显偏后的戴法。两腿自然叠跷,骨节凸显,双手随意屈伸,精细入微地再现了一位久经劳动生活、心灵手巧的年老的艺人。又不难发现,他非一般出卖体力的劳动者,而是略显文雅气质,平易近人的巧手名匠。
严振是位学者,艺术家处理其正襟危坐,衣长袍背心,右手持书,悠然静思。其面容清润,肤色净白,口角稍沉陷,略显微笑之容,恭谨谦和,气质不俗,俨然饱学之士的风度。磨面作坊的彭掌柜居小康之家,生活丰实而安稳,舒逸的生活令发胖的身体变了样子,没有脖颈的脑袋,似乎直接从宽肥的胸腔冒了出来。生活的闲适享乐,文化贫乏,使他面容浮胖,双眼神倦,显出无所事事的麻木表情,双手扶膝的故作庄重的姿态,恰显其因生活的富有而产生的自负心理,对其性格的洞察与刻画,可谓入木三分。
画家刘小亭,安稳静坐,头略前倾,秀眉微皱,双目凝视沉思,似乎画家正为构思新作而紧张地思虑着。其嘴角略上挑,咬肌较显现,好像画家对先前的构思有了把握,观者觉得画家即刻就要动了起来,马上就会泼墨挥毫,以尽其成竹在胸,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刘小亭》把画家的性格、情绪及长期从事创作的特征,逼肖地再现了出来。朴实的动态,简雅的服饰,尽现皱褶的长衫,活灵活现地绘塑了一位生活清贫,性格刚直,热爱自己事业而又有些不拘小节的画家形象。
上述肖像作品,皆坐式构图。仔细观赏,变化生动,并不雷同。紧紧抓住对象神貌的逼似再现,强调一刹那的动态和神情变化,塑造出不同年龄、不同外貌、不同身份的真实逼肖的形象,令人信服地表现出不同情绪、不同性格、不同社会属性的活生生的人物来。明山先生不愧是一位以彩塑艺术为手段,刻画性格、捕捉情绪和揭示对象内在本质的高手。
明山先生的肖像艺术,最显著的艺术特征是偏重再现的逼真性,追求形神兼具的完美性。
张明山的塑像要旨很明确,以形写神,求得神形毕显的完美,同时不放松艺术家的主观情怀意趣的追求。但是,与传统雕塑艺术相比较,其显著特征是更偏重再现的追求。他捕捉刻画了细腻真挚的感情,追求了官能感受的形象逼真,构造了彩绘幻觉的真实,突破了传统艺术中类型化的形态,成功地强调了艺术的个性化和典型性的特点。
“泥人张”肖像艺术的形成,基于两种因素。其一,肖像的创作,不同于神佛圣贤之像的塑造,圣贤、神佛是为了表示敬畏之心,可以揣测其形,想幻其容。给现实生活中的人做肖像,就得要求“音容宛在”,不能不以逼真为主,惟妙惟肖了。“空陈其形”或“得意忘形”都难成为肖像艺术的上乘之作。其二,“泥人张”的肖像艺术终归是适应市民审美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市民要求细节的真实,明山先生以他卓绝的写实才能,将神形俱佳的肖像艺术发展到脱俗的水平,不仅征服了欣赏者,也提高了欣赏者的审美层次。
提高后的群众审美理想,又反馈到艺术家的实践中来,这样循环往复,使现实生活、艺术家的创作和群众的审美需求,形成一种有机整体的关系,从中造就了“泥人张”肖像艺术的偏重再现的特征,这成为“泥人张”艺术较稳定的艺术特色。除肖像艺术外,明山先生的佳作《蒋门神》《渔樵问答》《老者》,玉亭先生的《二学士》《吹糖人》《挖耳僧》《渔翁》等皆是肖像式的创作,无不带有上述的艺术特征,展现了“泥人张”艺术的独特的肖像美。
呈内向心理结构的中华民族,历史上以抒情性的诗、歌、舞较为发达,因而注重表现的艺术居主导地位。明中叶以后,小说、戏曲成为重要艺术样式,注重再现的艺术也发展起来,强调具象美的美学倾向,一直影响波及现代的民族艺术风貌。在民族艺术形态演变中,强调写实、偏重再现的“泥人张”艺术在造型领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民族雕塑艺术发展到清代时期的高峰,当属“泥人张”的作品。“泥人张”艺术以其独具的特色汇流于传统艺术长河,犹如一股激进的出涧山泉,在民族艺术形态演变的波涛中,溅起一朵光洁异彩的时代浪花。民族艺术传统在“泥人张”得到了创造性的继承,并以杰出的艺术成就,确立了其在民族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1931年观赏过张明山的肖像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其比例之精确,骨骼之肯定,与其传神之微妙,据我在北方所见美术作品中,只有历代帝王像中宋太祖太宗之像可以拟之,若在雕刻中,虽杨惠之不足多也。”明山先生不愧为中国19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家。
偏重再现的“泥人张”艺术,无疑继承了民族雕塑传统中的写实因素。中国远古的雕塑,多数具有实用和装饰的功能,带有写实和抽象相结合的美学特色。商代以后,雕塑逐渐脱离了实用性的器物装饰,发展成独立的造型艺术。作为随葬物的秦陵兵马俑,魏晋以后成为雕塑中心的佛教造像,诸如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的石雕、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及太原晋祠的彩塑,在不同程度上都表现出以现实的人为依据的再现性,正如司马迁的《史记》所说:“帝武乙为偶人以为天神”,塑造神像是以人为蓝本的,“泥人张”艺术的再现性,正是继承了这种“取人肖神”传统的源流和发展。但是,“泥人张”艺术的再现形式,又明显受到西方写实艺术的影响,对人体与形象的准确塑造,体现出对解剖结构的科学把握,以更为严谨的造型手段,体现了趋时性的再现形式,达到了同时期和西方写实艺术相媲美的水平。
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受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张明山的艺术活动,恰遇东西文化日益碰撞、交流、融合时期。鸦片战争之后,天津出现列强的租界。随西方宗教的输入,教堂的兴建,带来了西方宗教的写实艺术。彼时天津成为通商口岸,“泥人张”作品以艺术商品的形式,远销海外。据文献记载:“现今销售,多系出口,日本约占75%,欧美占15%。”像“泥人张”这样大规模地、几十年不断地进行东西方的艺术交融,在中国近代艺术史上是空前的。西方艺术的审美观念,必然如市民阶层的审美观念一样,反馈到“泥人张”的艺术实践中来。西方写实的艺术手段,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泥人张”艺术形式的演变和发展,在“泥人张”艺术上留下了西方艺术的痕迹。
我们讲“泥人张”艺术偏重于再现,这是对其艺术的主要特征与传统艺术模式相比较的宏观把握。如果步入其微观的探讨,就会发现:“泥人张”艺术,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有着逐步完善的、同中显异的多种样式的倾向。在宏观的把握下,对其审美倾向略做归纳,可概括为两种类型:一种即偏重再现型,如前面所介绍的肖像与肖像式作品。另一类则强调表现型,但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而是强化表现作为重要因素,渗透和影响再现形式,是建筑在再现基础上的表现。“泥人张”传统上习惯将其分之为写实型和写意型。写实型即偏重再现的作品,注重性格的刻画;写意型即强调表现的作品,追求神韵意境的显现。“泥人张”艺术中,强调表现型的作品,基本上是表现《红楼梦》与古典题材。对此题材的创作,艺术家在艺术处理上,潜心于意境的创造,强调形式美的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