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城市公共艺术的工艺美术双创体系构建

2024-06-19 10:03:06罗曼王达
上海工艺美术 2024年2期
关键词:艺术文化

罗曼 王达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品类丰富,极富文化价值,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开始面临诸如创新力不足、工艺美术品商品化趋势、工艺美术人才稀少、工艺美术社会传播力度较弱等挑战,进一步阻碍工艺美术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城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空间中常见的艺术形式,可成为将工艺美术从小众走向公众的优秀媒介,从而使其获得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本文剖析工艺美术双创所面临的问题,着眼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背景下工艺美术双创与公共艺术内在契合性,深入剖析两者在功能、价值追求等方面的高度一致,并在此基础上,试提出通过加强融合创新、拓展工艺美术公共空间、构建开放共生的文化生态等路径,实现工艺美术依托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获取更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既满足时代发展要求,也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

1.城市公共艺术与工艺美术双创的内生逻辑

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城市公共艺术与工艺美术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契合性,并且通过这一契合性,为工艺美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1.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属性

公共艺术的概念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强调的是艺术的公益性、文化福利以及通过国家、城市权力和立法机关建置而产生的文化政策。这一概念作为舶来品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开始了中国化的尝试和实践。新时代中国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已然从注重功能性向注重人文性转变。中国公共艺术作为现代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应当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艺术。[2]在我国,工艺美术创作一直以来都紧密围绕着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喜好,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人民群众是工艺美术的创作源泉,工艺美术发展依靠人民群众,作品惠及人民群众。人民性是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城市公共艺术与工艺美术作为常见的艺术形式,从创作伊始,就决定了其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其公共性体现在公众参与、传播社会理念等方面,这也为二者真正扎根于普通民众生活实践、造福社会公众奠定了基础。

1.2. 以地域性为特色的创作思路

在地性是公共艺术不能回避的话题。剖析公共艺术的在地性,实则探讨艺术载体所处场域的基本属性。这一属性既涉及自然地理空间维度,也包括历史人文时间维度。时间缔造文化价值,空间则孕育着不同文化的独特风貌。空间作为一种文化资本的场域,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公共艺术的在地性实践,表现为场域内在系统诸如基因文化、民俗风情、人文信息、生态特征以及历史衍生的链条关系等元素的空间呈现。 公共艺术用地方特色、多元共生的理念指导创作,也给当代工艺美术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各地区都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工艺流派,挖掘地方特色进行创新性转化,将产生具有活力的新作品,丰富公共艺术类型,也可带动相关的地方特色工艺发展。多元共生的理念也支持对传统工艺形式的现代诠释,使之与现代公共空间和生活更好地契合。

1.3. 以政策为导向的发展需求和潜力

以人民群众广泛认同的艺术形式,塑造城市文化之灵魂,讲述城市发展之故事,成为当前新型城镇化转型之亟需,也是新时代我国公共艺术创作职责所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建设的稳步推进,公共艺术和工艺美术在提升城市形象、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为公共艺术和工艺美术的创作、传播、教育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2021年8月,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 ,要求本市内开展的空间改造活动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超大城市服务水平,提升整体居住品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文化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政策解读等多个文件中均提到对于工艺美术的发展意义与要求,由此可见,工艺美术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极高的文化价值,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于公共艺术的创作与工艺美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工艺美术双创存在面临的困境

工艺美术作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当今社会,工艺美术同样面临传承创新与市场化发展的双重使命,然而在推动工艺美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诸多困境。

2.1. 创新意识不足与盲目创新

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创新意识薄弱,许多从业者仍停留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中,对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把握不够准确。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非易事,工艺美术从业者需要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设计探索。传统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形式各异,但发展失衡的问题不容忽视。部分从业者过于固守传统,不肯尝试创新,导致作品缺乏时代感;同时也存在盲目追求创新的现象,仅仅改变形式而忽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美感,影响了艺术的整体品质。

2.2. 商品化趋势导致传统工艺的缺失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化生产对传统工艺美术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商品化给手工艺带来新的市场机会的同时,也逐步侵蚀了其独特魅力。在标准化批量生产的影响下,作品的个性化特色受到了削弱,导致原本的匠心独具被批量生产的模式所稀释,工艺品的许多精细繁杂的手工艺细节丢失,产品质感下降,进而使工艺美术作品的艺术观赏价值大打折扣。这些作品流入市场后变得廉价粗糙,这种匠心的缺失将损害整个行业的创新生态。

2.3. 社会传播力度较弱

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在社会公众传播和影响力扩散上,长期以来显得较为薄弱。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播主要依靠静态展出的形式进行推广宣传等,主流媒体对这一产业角度的关注和报道也比较零散。在此背景下,工艺美术产业很难获得社会各界的足够关注与重视,获得的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源倾斜都较为有限,这成为工艺美术产业获得社会认同的障碍。创新社会化传播内容与形式,构建工艺美术产业的社会传播体系,是推动该产业获取更好公共资源支持的必然路径选择。

3.依托城市公共艺术的工艺美术双创策略

公共艺术的人文关怀理念为工艺美术传递积极社会价值提供契机。工艺美术作品承载人文精神和社会问题,若选材得当、深入挖掘,将产生良好传播效果。依托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当代工艺美术,有利于工艺美术创新发展,丰富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增进公共福祉。

3.1. 优化公共艺术与工艺美术协同创新

工艺美术与公共艺术在功能上高度契合。工艺美术追求物品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公共艺术强调作品的审美性、参与性和公益性,两者价值取向一致。工艺美术中的精品力作进入公共空间,可以丰富公众的审美体验,启迪公众的审美情趣,提升城市的人文内涵。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施森彬创作的琉璃雕塑《和平鸽》巧妙地将琉璃艺术融入建筑空间,既典雅又庄重,既沉稳又具浪漫气息。琉璃烧制技艺历经百年传承,在承袭传统失蜡铸造技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兼具创新求变与兼容并蓄特色的海派风格。[7]此作品堪称工艺美术以公共艺术形式进入空间的典范之作(图1)。2023年7月18日,中国工艺美术馆举办“在传承中创造:造型·表演·艺术场景——朱乐耕艺术展”展览,举办宗旨就是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朱乐耕教授多次代表我国陶艺界参与国际陶艺活动,其创新之作突破传统艺术框架,彰显中华特色,荣获国际赞誉。此次展览以“艺术场景”为理念,立足于传统,展开了一系列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尝试,通过对工艺美术与公共艺术的融合,能够提升观展者对这一艺术形式的认知与体验,使其更好地领略工艺美术的魅力(图2)。

工艺美术与公共艺术的结合,也会促进公共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注入工艺美术因素,公共艺术可以摆脱枯燥教条,增添趣味性和亲和力。新颖富有创意的公共艺术,也会反哺激发工艺美术家的创作灵感。

3.2. 依托地方资源重塑工艺美术价值

在公共艺术或工程的规划设计中,适当加入工艺美术元素的应用,陶瓷、木雕、漆画等工艺美术配合壁画、雕塑、装置等公共艺术从而实现“一体多面”的美学效果,也有助于公共艺术走出单一化、模式化的困境。工艺美术注重手工艺与趣味性,也正是当代公共艺术面临的挑战。融入地方特色工艺美术于公共空间,可提升公众参与度和亲近感。适度运用工艺美术元素,既能凸显地域文化底蕴,增强公共艺术文脉性(图3),又能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2023年,中国国际竹产业交易博览会在眉山市青神县成功举办(图4),展会期间,现场成交额达7552万元人民币,线上成交3亿元人民币,意向成交额6.8亿元人民币。利用富有地域特色的工艺品,有助于丰富公共艺术内涵,展现城市文化魅力。在公共艺术项目中融入工艺美术元素,有利于拓展消费渠道,推动生产向定制化、创新性发展。

3.3. 面向公共推进工艺美术教育创新和传播转型

为面向公共的工艺美术教育和交流,是公共艺术“服务公众”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扩大工艺美术公共认知度的重要途径。

我国目前工艺美术教育主要分为专业型教育以及普适性教育两种,专业性教育主要是与工艺美术相关的大中专高等教育,普适性教育主要包含学龄前儿童以及中小学工艺美术相关的美育类课程。对于不同阶段的、不同层面的工艺美术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手段和培养目标。其中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是面向公众工艺美术教育的关键群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教学活动,邀请工艺大师进校园、参观工艺作坊、举办趣味竞赛等,启发学生的工艺兴趣和参与,培养工艺审美素养,形成对工艺美术传统技术的基础了解与审美特征的认知。广州市为明学校的民间工艺课程(图5),作为自建校以来开设的美术特色课程之一,旨在传承我国民间传统文化。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同时创新性地将传统文化从民间引入校园,促进从研习到传承的进程。

普适性教育还包含着非学生群体,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和公共场所资源,面向广大城市居民普及工艺美术知识。可以运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开办通俗易懂的工艺美术课程,传播相关科普知识;可设置巡回式移动工艺美术馆,打破场馆限制,将展览推向千家万户。要鼓励工艺美术家和设计师积极走进公共空间,开展寓教于乐的公共艺术设计与交流活动,实现艺术融入公共生活,让普罗大众在生活化的场景中获得工艺美育的熏陶。

4.结语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想要在城市公共艺术深度融合的道路上焕发新的生机,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期待在公共空间中见证更多具有时代精神的工艺创新作品,培养出更多融通古今、熟稔公共艺术理念的新锐工艺人才。同时,也希望通过艺术的力量,唤醒民众的工匠精神,凝聚民族自豪感,共同推动工艺美术在新时代取得更加蓬勃的发展。

1.中国工艺美术学会2023年度工艺美术科研课题研究项目“面向人民城市建设的工艺美术传承、活化、创新体系研究”(项目编号:CNACS2023-I-36)

2 .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 公共艺术多维助力上海旧区改造与社区生态系统再造研究”(项目编号:2020BWY028)

参考文献:

[1] 王中. 公共艺术概论(第二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2] 武定宇. 人民的艺术新时代中国公共艺术的定位与价值取向[N]. 中国文化报, 2022.

[3] 景育民. 公共艺术的“在地性”[J]. 景观设计,2019,(06):8-13.

[4] 上海《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9月1日起正式施行[J].工程建设标准化,2021,(11):63.

[5]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EB/OL](2017-03-24)[2024-01-03].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3/24/content_5180388.htm.

[6] 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政策解读[EB/OL](2022-07-204)[2024-01-03].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cfg/zcjd/202207/t20220704_934445.html.

[7] 周旭飞. 传统琉璃烧制技艺的当代创新性发展[J]. 上海工艺美术, 2023,(2):59-61.

[8] 董占军. 将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必要性与实践路径[J].艺术探索, 2022, 36(3):67-73.

猜你喜欢
艺术文化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可爱的艺术罐
儿童绘本(2018年22期)2018-12-13 23:14:52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