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表达

2024-06-19 17:10翟翯
上海工艺美术 2024年2期
关键词:绩溪形式博物馆

翟翯

在20世纪国际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下,不同地区的建筑和城市面貌开始呈现趋同化,中国的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也表现出一种相对“割裂”的状态。为了传承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并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系,中国当代建筑师们开始利用当代设计手法将传统建筑空间原型进行继承和转化。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建筑,它代表了特定社会和时代的思想和美学价值,如何将内在的文化植入建筑中就成为一直在探索的议题。本文以现象学的视角,对绩溪博物馆所体现的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形式与内容进行解读,以期对当代建筑研究和实践在氛围营造与传达深层文化内涵方面提供参考。

引言

中国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古至今历经不断地演变与发展,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和内涵。在民国时期,人们就意识到建筑创作要体现传统文化和精神,建筑界提出“中国固有形式”,希望在建筑形式上能够保留中国本土的风格而不总是模仿西方建筑样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探索“中国复兴”式建筑以此来增强民族自信,然而“民族形式”往往只是在形式层面上模仿中国传统大屋顶,并没有进一步融合再生。直到当代,对建筑尤其是当代地域建筑的形式表达仍在积极探索中,其中出现一些优秀的建筑作品,但始终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来继承发展,建筑师们在当代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不决。建筑理论家弗兰姆普敦曾说过:“在未来要想维持任何类型的真实文化,这取决于我们有无能力生成一种有活力的地域文化的形式,同时又在文化和文明两个层次上吸收外来影响”。保存中国传统建筑的思想内涵不仅仅是停留在传统保护建筑层面上,它应该在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新设计和形式下重新焕发一种新时代的活力与生机,并且承载更多现代的审美功能,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它必然有着与现代人生活理念更为契合的一种新艺术形式,既满足现代文化生活审美的要求,也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灵气与脉络。

一、现象学及相关论述

现象学这一哲学思想,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其核心概念包括“现象”“本质”和“意识”,它试图探究我们如何认识和理解世界以及人的思维过程,将某事物的体验经验视为对其真实性的最终确认。自20世纪以来现象学先后在哲学、人文地理和建筑学领域传播,20世纪70年代后在建筑学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建筑现象学以种种现象为基础,把人的本质和直觉与建筑相关联,引导从人到建筑、建筑到环境、场所之间的关系等出发的设计思想。诺伯格·舒尔茨曾经提到:“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创造有意味的场所,帮助人们栖居,场所不仅要具有实体空间的形式,而且具有精神上的意义”。此外,建筑是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又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哲学、心理学、美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产生的影响。

1. 传统建筑形式与表达

(一)传统建筑之“形”。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因地域差异而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尤其体现在民居形式上,如北方的四合院、西北的窑洞、皖南徽派民居、福建客家土楼等,其中徽派建筑作为南方古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以粉墙黛瓦、马头墙、三雕为主要特征,建筑从群落组织、空间布局到屋顶样式、装饰色彩,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和哲学追求。传统建筑文化中的有形元素包括空间布局、形态、色彩、材质、装饰纹样等,对建筑传统的继承,可以把传统建筑与自然原型进行概括,通过变形、错位、重构等设计手法,提炼成具有表征性的文脉符号。绩溪博物馆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美的形式和意义的阐释,是对传统建筑形式继承与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

(二)传统建筑之“意”。中国古代建筑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传统建筑的平面、群体组合以及外观上的屋顶、建筑装饰、色彩运用等,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实用价值及审美价值,而且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思想内涵,如自然观、秩序性和审美意识。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曾提出,“体验是一种瞬时的幻想,是对过去的回忆,既是对过去曾经实现的东西的追忆,也是对现在的感受,是早年储存下来的意象的显现;同时,又是对未来的期待,以回忆为原型瞻望未来,创造美景或幻想。”

当代地域建筑应具有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是经过千百年之后才形成的历史产物,这种产物又在人们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历经演变最后成为人们心中的共同记忆。例如园林中人们在观赏人造假山时,他们的脑海中会自动浮现出自然山体的形象,当再次看到人造假山,自然的山形与人造假山之间会形成记忆的重叠,人们就能在人造环境中产生体验自然的感觉。

二、建筑设计方法:绩溪博物馆为例

绩溪博物馆位于安徽绩溪县旧城北部,唐《元和郡县志》记载,“县北有乳溪与徽溪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故名绩溪。”绩溪自古为“岩邑”,四面环山、水系纵横,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当地传统民居和村落风貌。村落融于自然山水之间,它们“枕山、面屏、环水”,体现了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审美取向。古往今来,绩溪以“邑小士多,代有闻人”著称于世,最著名的当数徽州“三胡”——胡宗宪、胡雪岩、胡适。此外徽戏、徽菜、徽雕,都是民间文化载体传承至今。绩溪得天独厚的山形水势、村镇格局、风土人文给我们留下深刻不灭的印象,也成为绩溪博物馆的设计思想与灵感之源。绩溪博物馆的设计基于对绩溪地理环境的理解、古树的保护、徽派建筑与聚落的表现特征及其与周边山形水系相融合的理念。

(一)空间布局。主体建筑的规划布局延续了徽州民居传统聚落的肌理,形成整体有序的空间格局。整体采用了化整为零的设计手法,消解建筑体量的同时将建筑群落隐于周边群落之中,利用庭院和街巷组织建筑和景观,东西两条内街贯穿各个庭院,连接主入口庭院和其他功能空间,串联交通游线。

1.院落

徽州传统民居建筑平面是以基本单元围绕天井空间进行组合,建筑主体的门屋、厅堂、厢房等沿纵深轴线排布,空间形式具有秩序性。在绩溪博物馆基地内原本有多棵古树,故以传统院落作为空间形态原型,留树为庭,形成以水院、山院、树院三个庭院为主,同时穿插多个小天井的院落布局,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共生。

(一)功能流线。从平面上看,建筑、院落、景观节点、内街、天井通过线性分布串联成一个整体,这模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手法,线性结构将单个景观衔接起来,构成一个层层递进的空间序列。建筑内部不同分区之间的交通通道如徽州街巷般狭窄曲折,并用门洞进行转承,流线贯穿各个庭院与天井,使得游客在参观的过程中移步异景,在自然与建筑之间穿行,丰富空间体验。室内两个主要展厅呈条形分布,展厅空间利用半地下层和夹层组织流线,将“山水、人文、商道、风土、徽韵、徽味”6个主题串联起来。

2.屋顶

(一)折顶拟山。形式上以传统建筑中的屋面、三角屋架元素为设计原型,并利用现代的技术进行创新,将古今联系起来。周边多为传统徽州坡顶样式民居,因为博物馆整体尺度较大,为了让建筑融入周边环境肌理,建筑的屋顶坡度与周边建筑坡度相同,材料采用当地的小青瓦。整片屋顶根据平面划分为几个单元,屋脊线曲折产生起伏的韵律屋面,灵感来自周边山形水系,极具地域特色。

3.屋架

三角形屋架结构是以传统徽派民居的结构体系为原型,室内屋架露明,扩大采光的同时,钢结构也是材料的现代转译。屋架的坡度采用了当地民居屋架坡度,由于建筑的跨度不同,屋面在高度上就产生了曲折起伏的效果,形成连续的模仿山势的屋顶形式。

三、地域性特征

1.粉墙黛瓦

徽派传统建筑常用砖、瓦、石、木等地域性材料,来营造出“粉墙黛瓦”的效果,博物馆重现了这种意象,在墙面上塑造水纹质感的“水墙”,仿佛雨水冲刷过的印记;天井处的瓦片铺地和青瓦屋面,经过了日照风雨的侵袭,在颜色与质感上都与传统建筑相互呼应。建筑的屋顶蜿蜒曲折如同远处山形,“瓦壁当山”将瓦片堆叠覆盖在立面外侧,同样的元素不同的位置使人们产生一种独特体验。

2.漏窗

设计提取了传统园林景观中的漏窗元素,外窗框使用铁框架,然后用瓦片堆砌出漏窗的效果,起到了“漏”和“透”的作用,视线透过景观、增加了空间层次与趣味性。此外,玻璃幕墙、灰空间、天井等开敞性元素,也打破了博物馆原本封闭的环境。廊道上的漏窗、门洞打破了各个空间界面,使廊内的景观与院内的景色互相渗透,产生相互流动的效果。

四、山水意境

1.山水人文

在中国的艺术领域中,不论是在建筑、绘画还是文学创作中,自然始终被视为最高追求,自然中的“山水”便成为一种象征。这在山水画中的表现尤为明显,实际上,画山水是人类从亲近自然山水到展现山水的转变,将山水画视为一种精神意向,画家通过“外师造化”的方法,从客观世界中寻找绘画的内容;再从自己的主观世界中寻找绘画方法,以解决如何进行绘画的问题;最后通过合适的表现手法,将艺术意象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形态与精神联系在一起,以实现整体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的古代园林建筑设计中,对自然的崇拜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国园林的气质与中国绘画极为相似,它们都寄托了对山水的深情,但远远超过了山水本身。它们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模仿,而是利用树木、水域和山石等元素,小中见大,以此来隐喻自然。绩溪博物馆的设计是与传统园林风貌结合的,庭院和天井的设置顺应周边自然,让建筑更加开敞、通透,室内外空间有较多的连通,渗透、层次变化丰富。内街的曲折处理,结合门洞的效果增加了空间的丰富性变化,使空间具有流动性。

2.抽象表达

博物馆入口处的“胜景几何”旨在通过抽象的几何概念营造出异质同构的自然的意境氛围。水院中用不规则几何形体层层叠置的“片山假石”,以表达天然石形的抽象美感。山因水而活,水池延伸倒映假山,将虚静的氛围呈现得淋漓尽致。水池边的驳岸石采用与假山相同几何化纹理模式,假山、水面、岸石铺地三种元素彼此呼应融为一体,以寻求人工美和自然美的结合。

围绕“水院”设计了三种不同高度的视觉层次。游客在观赏过程中停留在一层水院、二层连廊和顶层的观景平台,看到的景色也分别从近中远三个层次展开,借近景的庭院内几何化的水池、假山和树木,中景的博物馆和周边地域性的徽式建筑,远景的连绵起伏的群山,以表达传统园林旷奥兼收的意境。

博物馆以山、水、树木为原型,不同功能单元之间通过景观庭院、天井、内街连接,一系列连续而又富有变化的外部空间元素,这些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种隔而不断、互相渗透的空间布局。博物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自然界的物象进行了现代的几何诠释,将具体物象升华为自然意象,体现出古代的山水意境,更加突出了“胜景几何”的设计理念。

结语

本文概括了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形式与意境在绩溪博物馆的现代诠释,用现象学的视角,突出了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绩溪博物馆以传统空间布局、园林序列关系、屋顶形式、景观要素等,理解和发掘中国传统建筑气韵与精神层面,结合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将中国古典文化与中国当代传统建筑有机结合,以一种更为现代的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演绎。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对当前现代主义语境下建筑师如何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

[2] 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3] 郑时龄.建筑空间的场所体验[J].时代建筑,2008.

[4]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 孙光,吕娅妮,刘宇.传统建筑形式的当代设计转译:以绩溪博物馆为例[J].设计,2021,34(11)

[6] 郭开慧,孙壮.符号学视野下当代地域建筑的形式表达路径研究[J].城市建筑,2022,(19).

猜你喜欢
绩溪形式博物馆
All in a Day’s Wok
ALL IN A DAY'S WOK
博物馆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微风古韵·文化上庄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