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研究与路径探索

2024-06-18 04:59:10刘晓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6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校企

作者简介:刘晓璇(1990—),女,穿青人,贵州大方人,硕士研究生,高级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大数据技术应用。

[摘           要]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研究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内在逻辑,分析了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困境,探索了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以期推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新质生产力的需求。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新质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6-0149-04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不断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加快形成新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更注重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和与新兴产业的融合,代表了生产力的革新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内在逻辑研究

(一)研究背景

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新质生产力迅猛崛起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并且其创新性、高效性、智能化等特点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技能人才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决定生产力的能级。技能人才队伍的素质提升,是伴随内涵提升和结构优化的渐变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但正是技能人才队伍的量变过程催生了生产力的质变。

在这一背景下,培养和造就一支具备大数据思维、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内外形势下,职业教育当务之急就是想尽办法激活技能人才这个主体,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在产业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之成为新质生产力要素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的主力军。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大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等核心技能,还需要具备跨领域合作、项目管理、数据安全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高职技能人才培养必须紧密结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师资水平等举措,培养出一批既懂理论又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迸发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研究意义

1.理论(逻辑)意义

学界对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价值、人才在新质生产力中地位、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的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总体来看,作为一个新生概念,目前学界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路径研究聚焦总体阐释,微观分析相对较少,这不利于全面、深入、科学地分析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如何助力新质生产力在职业教育落地并进一步推进职业院校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将新质生产力置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整体环境下进行分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前期的文献资料搜集也为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2.实践意义

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新挑战,高职院校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仍需补齐一些短板。当前,服务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等复合型技能人才仍相对匮乏。其中,如何进一步扭转“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观念,如何进一步提高供需对接的精准度,高职技能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耦合作用、生成机理以及方法路径等问题仍有待于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旨在立足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现实状况,从“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探索高等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路径,以切实贴合社会现实及经济发展,并为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策略建议及案例参考。

二、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困境

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高职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高职技能人才培养在赋能新质生产力方面面临诸多现实困境,这些困境限制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影响了新质生产力的有效释放。

(一)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错位

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的首要困境在于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在设定培养目标时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培养出的技能人才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此外,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也未能及时跟进市场的变化,使得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滞后

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的第二个困境在于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滞后。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和技能上,缺乏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和应用。同时,教学方法也相对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这种滞后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导致高职毕业生的技能水平无法满足新质生产力的需求,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发展。

(三)师资力量的不足

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的第三个困境在于师资力量的不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一批具备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来引领和指导。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普遍薄弱,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和行业导师。一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将新质生产力的理念和技术融入教学中;同时,一些教师也缺乏创新能力,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这种师资力量的不足制约了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四)校企合作的局限性

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的第四个困境在于校企合作的局限性。校企合作是提升高职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仅限于实习、实训等表面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内容和成果。同时,一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与高职院校的紧密合作和沟通。这种校企合作的局限性影响了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

为了克服这些困境,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与市场的对接,优化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路径探索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实施市场需求导向下的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措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高职院校应建立与行业协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通过定期收集和分析行业报告、市场趋势,与行业协会、企业专家保持密切沟通,深入了解各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革新和人才需求变化,确保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同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家战略需求,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的市场方向和目标岗位。根据市场调研结果,高职院校应调整课程体系,增加与市场需求紧密相关的课程内容和实训环节,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模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缩短从校园到职场的适应期。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通过生成式教学、翻转课堂、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创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高职院校应建立多元化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将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纳入评价范畴。同时,注重收集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的重要依据。

(二)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进步和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关键。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对接新质生产力,高职院校需要积极调整和完善其课程体系,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便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将传统的课程体系重新进行解构和组合,形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相互联系、具有一定功能的模块。每个模块都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可以单独进行教学和评价,也可以与其他模块组合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三)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1.提供个性化和自适应的学习体验

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跨学科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在线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智能教学系统等,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鼓励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和团队协作等软技能的培养,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结合新质生产力的具体需求,精细化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关键技能。其次,实践教学与科研结合,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到最新的科技应用和研发成果。最后,定期举办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实践创新的兴趣和动力。

3.建立反馈与评估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能力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定期收集学生、教师和企业的反馈意见,以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适应性。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确保教育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

4.持续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科技发展和行业趋势,持续更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最新和最有用的。将新质生产力的相关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中,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前瞻性。针对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入前沿技术和知识,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保持同步。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对于赋能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追求高效、智能、绿色的生产方式,这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高度契合。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完善招聘机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制定科学的招聘计划,明确招聘目标和要求,确保引进的人才符合学院发展的需要。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海外引进等多种方式拓宽招聘渠道,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同时严格把控招聘质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应聘者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估。

2.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素质

制定完善的教师培训计划,包括新教师培训、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等。加强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开展教学竞赛、学术讲座等活动,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

3.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工作动力

设立教学奖励、科研奖励等,对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提供晋升机会,为优秀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平台。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关注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4.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工作。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技术咨询等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开展联合培养等方式,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企业的需求和期望,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5.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加强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对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维护教师队伍的良好形象。

(五)深化校企合作

1.共建现代化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投资建设具有先进设备、技术水平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应模拟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最新的技术和工艺。实训基地不仅用于学生实训,还可作为企业员工培训、技术研发的场所,实现资源共享。

2.联合开展人才培养

根据新质生产力的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还可以进一步实施订单式培养,即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向高职院校下“人才订单”,高职院校根据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人才服务。

3.深化师资交流与合作

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或类似机构,负责协调和指导校企合作的各项工作。引入企业导师制度,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导师,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提供行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建议。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开设讲座或承担实践课程,为学生和教师带来行业最新动态和实践经验。

高职院校派遣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运营和技术发展前沿,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建立校企师资互聘制度,实现双方师资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共享。

4.加强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

联合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产学研用联盟,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服务于企业发展。建立知识产权共享机制,明确科研成果的归属和使用权,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时,与企业共建创新平台,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合作,共同申报和承担科研项目,推动技术创新。为师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六)建立质量保障机制

质量保障机制能够确保高职院校输出的技能人才具备高质量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这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高效、智能为特征,要求从业者具备相应的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可以系统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需求。质量保障机制不仅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还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科研创新和技术转化,更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认可度。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办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立足之本。通过建立和完善质量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从而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支持。这将为高职院校在新质生产力领域的深耕细作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徐政,郑霖豪,程梦瑶.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构想[J].当代经济研究,2023(11):51-58.

[3]舒尔茨.人力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M].贾湛,施伟,钱中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张莎莎.国外职业教育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9):133-134.

[6]陈勇.中美高等职业教育比较分析[J].商业经济,2018(10):179-180.

[7]李政,廖晓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6):146-159.

[8]戴翔.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2023(6):103-110.

[9]杜传忠,疏爽,李泽浩.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分析与实现路径[J].经济纵横,2023(12):20-28.

[10]徐军海.人才驱动新质生产力的路径选择[J].中国人才,2024(2):20-22.

[11]陶宇新.培育新质生产力 激活人才动力源 为全市发展大局扛起担当多作贡献[N].台州日报,2024-02-23(001).

[12]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N].21世纪经济报道,2024-03-08(001).

[13]肖莹佩.聚集百万人才 他们这样发力[N].四川日报,2024-03-05(010).

[14]魏崇辉.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J].理论与改革,2023(6):25-38.

[15]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16]余东华,马路萌.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理论阐释和互动路径[J].天津社会科学,2023(6):90-102.

[17]赵浩华.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启示:基于能力本位视角[J].成人教育,2018,38(6):81-84.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校企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4个着力点
新华社评论员: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生产力研究(2024年3期)2024-03-25 12:13:42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17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海峡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 15:13:07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