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研究回溯与展望

2024-06-18 04:59:10刘静慧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劳动融合

作者简介:刘静慧(1991—),女,汉族,江苏苏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摘           要]  劳动教育推行落地,关键在课程本身。进入新时代以来,关于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有必要针对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和实施情况进行梳理和回顾。以Citespace软件作为文献分析工具,通过对文献进行数据分析,重点解读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融合、课程实践活动及协同育人机制四个热点论域。分析结果表明,未来关于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职业院校专题研究,增强劳动教育课程实证研究,建构劳动教育理论一体化研究,细化劳动教育实践指导。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6-0145-04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2020年3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活动提出了指导性意见。随即教育部也颁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号)文件,对劳动教育的性质和理念进行了明确规范,并对劳动教育在不同学段的实施目标、实施途径、关键环节和综合评价进行了细化规定。2021年,劳动教育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标志着劳动教育作为五育环节之一,正式成为国家教育方针。

受陆续政策引导,学界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度持续提升,研究成果日益丰富。而推动劳动教育落地实施,关键在劳动教育课程本身。本文以劳动教育课程为研究点和切入点,借助可视化知识图谱,在对已有理论成果进行回溯和梳理的基础上,为开展多样化劳动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为尽可能全面展现劳动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本文检索时间从2000年1月1日起至2023年10月31日止;为尽可能保证文献来源的全面性和覆盖性,本文将CNKI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检索源;为确保文献的认可度和学理性,本文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的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为保证较高的查准率和查全率,本文使用主题词进行检索,其逻辑关系为:“劳动教育课程”或“劳动课程”或“‘劳动教育且‘课程”三种形式。通过以上限制条件,共检索文献822篇。本文进一步剔除信息不全及软件无法识别的文献,最终获得有效文献共计772篇。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软件借助可视化手段呈现检索内容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通过此方法分析得到的可视化图称为科学知识图谱,因其功能丰富,呈现直观,应用广泛等多项优势,在文献检索和分析中得以广泛使用。本文将Citespace作为分析工具,对文献的发文量、作者共现、机构共现、关键词共现与聚类、时间线和关键词突变进行分析,从而厘清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发展脉络和各阶段研究重点,掌握研究现状,探寻未来研究趋势。

三、分析结果

(一)数量特征

1.文献数量分布

经统计,关于劳动教育研究的文献在2018年前呈现数量较少、分布平缓的趋势,年均发表量约为4~5篇,自2018年起,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数量成拐点式、爆发式增长,尤其是2020年以后,年均发布篇数约为156篇,年最高发文量达到165篇。可见,劳动教育国家政策的出台对劳动教育研究与实践起到了重要导向作用。

2.发文作者分布

以作者发文数量作为排名依据,第一梯队以任平、顾建军和余慧娟为主,发文数量为6~9篇;第二梯队以殷世东、冀晓萍为主,发文数量为4篇;第三梯队发文数量在3篇及以下。在作者共现图谱分析中,尤以顾建军、余慧娟与相关联系人的关联相对较多,说明对劳动教育课程主题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紧密的研究团队,研究成果丰富,对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领航优势。而多数作者与其他联系人关联度较弱,鲜少出现较为强烈的关联关系,未形成较为明显的研究关系网络。

3.研究机构分布

研究机构以各大学教育学部(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所)和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居多,其中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发文数量为21篇,具有显著优势,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发文总量在前几名发文机构中占据半壁江山,是劳动教育课程领域研究的主力军。发文数量在5篇及以上的研究机构多与机构从属、地域邻近或类型相关的机构开展合作研究,而跨机构、跨地域、跨类型乃至跨国家的机构间合作数量不多,成果数量相对较少。

(二)研究主题

关键词是文献定位和检索的重要依据,中心性则是衡量关键词重要程度的重要指标,中心性超过0.1,说明该节点为中心节点,在研究中较为重要且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关键词共现分析中,结合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两个指标,热度排名前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劳动教育、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素养、课程体系等词汇,可以看出,劳动教育的研究领域在各学段均有开展,而关于劳动教育的价值论研究和课程建设是研究热点。(见图1)

在关键词聚类分析中,Citespace以模块值(简称Q值)和平均轮廓值(简称S值)两个指标作为衡量聚类效率的核心指标。Q值区间为[0,1)之间,Q>0.3说明社团结构显著,S值>0.5说明聚类合理,S值>0.7说明聚类同质性好,信度高。通过软件计算,数据Q值为0.6609,S值为0.9143,代表聚类效果较好。除同质性外,聚类分析中还有聚类容量指标,容量越大代表包含关键词越多,聚类效果越好。本文基于LSI算法得出聚类关键词,得出十大关键词聚类词。根据关键词聚类图谱和聚类词汇统计表显示,研究领域可进一步细分为劳动教育课程、劳动素养提升、劳动技能锤炼和劳动教育协同开展等方面。

(三)研究趋势

1.时间线分析

结合聚类分析可以发现,早期研究数量相对较少,分布较为零散,2018年之后,研究成果密度明显增加,研究主题更为丰富,涉及大思政背景下的课程融合、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课程本身的价值意蕴、课程实施的路径及评价以及劳动教育的历史进程和国际比较等内容。

2.关键词突现

根据关键词突现谱图和关键词强度,关于劳动教育的热点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年至2002年,热点研究词为劳技教育、教学策略。第二阶段为2002年至2017年,热点词为课程改革、技术教育、教学方法、技术素养等,而关于职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研究首次出现于2010年。第三阶段为2018年至今,热点词汇包括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劳动精神、职业体验等,说明此阶段关于劳动教育核心素养和基本内涵的讨论具有较高热度。

四、热点论域解读

结合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聚类结果,笔者综合文献引用率、主题相关性和时效性等要素,再次对劳动教育课程的热点领域进行分类和解读,进一步将当前劳动教育课程的研究领域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研究

桂文龙(2023)以实践导向,将劳动教育与日常生活、专业课程和社会服务相结合,实现必修、选修和专题活动相结合的“1+3+X”多元化课程体系。[1]唐烨伟以技术赋能,实现劳动教育的跨界融合和多学段贯通,构建劳动教育课程基本模型(2021)。[2]姜平构建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分类开发主题,建构主题序列,构建一体化课程(2022)。[3]韩天学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细化教学计划(2020)。[4]谭隆晏以必修课为主体,渗透式、专题式课程为两翼,构建1+2+N课程体系(2023)。[5]此外,还有将劳动教育与地区产业相结合、与传统工艺相结合、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等的各类劳动主题课程的教学实践。

总体而言,在课程素养上,主张以弘扬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为核心,强调五育融合;在课程内容上,主要涉及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的课程设计;在课程形式上,强调以主题为主线,开展项目式教学,实现学科间融合;在课程考核上,主张开展任务清单式、全过程一体式评价。但同时也发现,能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实施模型、系统性讲解实施路径的文献较少,理论论述较多;以职业院校为主体实施单位的文献较少,针对中小学或高校的文献较多;能突出地域特色、校本特色、专业特色的文献较少,普适性文献较多。由此可见,针对劳动教育课程调研和实施的研究成果相对还是集中于理论阶段和宏观层次,实践范例和样本相对不足。

(二)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和课程融合的研究

课程融合既包括与思政课程的融合,也包括与学科类课程及实习实训课程的融合。第一,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融合。如刘燕(2021)重点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作用,提出通过实践教学、体验和示范实践内化精神。[6]第二,将劳动教育与全学科相融合。林克松(2020)从伯恩斯坦的教育边界理论出发,从劳动教育课程本身延伸至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学科领域、社会文化乃至人的结合构建劳动教育课程的五个级次,实现劳动教育的全息教学。[7]郝志军(2022)提出要避免为融而融而出现的机械主义和形式主义,剖析学科间、学科内和领域间的融合,从而给出哲学思考和融合路径。[8]郑义(2021)从农业类职业院校出发,构建“三阶三化三融合”思政教育模式,实现劳动教育有机融入。[9]第三,将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训相融合。梅纪萍(2020)以“7S”管理为抓手,将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训相结合,实现技能和素养的共同考评。[10]此外,还有提出使用议题式教学,以议题为锚点活化课堂,开展劳动教育等涉及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

综上所述,在研究思路上,出现了从教育理论和哲学思维进行学科融合的探索,开拓了研究视野,但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在研究角度上,提出需结合专业开设劳动教育独立课程的观点居多,但能提出具有操作性、实践性、推广性的开设思路和实施建议的研究较少,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和学科课程相融合上。

(三)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融合的研究

社会实践主要包括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实践基地活动、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活动、实习实训教学及综合志愿服务等内容。第一,基于综合实践课程落实劳动教育的研究。冯新瑞(2021)系统论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和活动组织形式,通过综合实践课程的四大基本活动方式强化劳动精神。[11]第二,基于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的研究。刘昌荣(2021)以地理为主题,以基地为孵化器,将劳动教育、地理课程和生涯教育相结合。[12]第三,基于双创和就业开展劳动教育的研究。杨秋月(2021)系统剖析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间的协同性,构建多维立体课程体系。[13]余开业(2020)搭建劳动+育人平台,开辟劳动+职业观、劳动+技能、劳动+创新创业等课程实施途径,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育人中的介质作用。[14]第四,基于实习实训教学开展劳动教育研究。付达杰(2020)基于混编分组的实训与劳动实践推进落实劳动教育。[15]第五,基于志愿服务开展劳动教育的研究。师晓青(2023)以图书馆业务开展劳动教育项目设计,突出志愿服务属性,增强实践创新能力。[16]

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尤其是针对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课程融合的研究数量较多,但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融合的价值性和应然性探讨,对课程开发、活动资源、活动形式、成果呈现等方面还缺少深度融合策略的探讨。

(四)劳动教育协同机制的研究

《通知》中指出,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社会要发挥支持作用,如何实现家校社企协同育人成为劳动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程豪(2021)从交叠影响域理论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可行性。[17]刘洪银(2023)从劳动育人生态系统出发,提出重构教育生态,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多元育人。[18]姜汉荣(2020)确定劳动教育的三阶生长时序,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三生教育基地,帮助学生良好生存、生活、生长。[19]王东颖(2021)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学、做、研、用一体化劳动教育实施及评价体系。[20]

关于劳动教育协同机制的研究,还有涉及协同机制内涵界定、协同机制育人功能等的研究成果。总体而言,涉及协同研究的视角切入丰富,涵盖主体主要以企业为主,协同开展已经成为劳动教育推行的重要抓手,但落实路径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指导程度不深。

五、研究思考与展望

基于文献分析可知,对劳动教育课程与实施体系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但也存在一定薄弱项需要深化,未来可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

(一)细化研究对象,深度开展职业类院校的劳动教育专题研究

职业院校因其学制特点,更易于实现劳动教育与学科、专业相结合。同时,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组织形式具有较大弹性空间,可以同时组织开展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多种类型的劳动教育。当前关于劳动教育课程研究成果涉及职业院校的课程实践探索相对较少,可以加强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专题的研究。

(二)规范研究方法,增强对劳动教育课程领域的实证调研和分析

针对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和劳动教育实施模式的分析,主要停留在质性分析层次,但对劳动教育的实效性研究则缺乏实证调研和量化研究。例如,众多学者提出了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但能基于该体系或模式落实劳动教育,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的实证研究不多,未来可以丰富研究方法,针对理论模型的实践效果进行实证调研和对比分析。

(三)建构理论框架,对劳动教育主题开展一体化研究

当前基于理论基础或者有聚焦的理论研究视角的研究成果数量总体偏少,未来可以结合教育学、社会学等多领域的研究理论,丰富研究视角,深化研究内涵,增强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四)深化研究内容,结合不同劳动教育类型给出具体实践指导

当前劳动教育探索已呈现多样化、多类型推进的基本态势,开展形式也更加多元,但实践案例多以单个学校为主体的个案为主,研究成果的区域性特征明显,本土化因素强,缺乏可推广性。未来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类型进行分类细化,从而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指导实践开展。

参考文献:

[1]桂文龙,刘俊栋,黄银云.基于实践导向的高职“1+3+X”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20):34-38.

[2]唐烨伟,陆淑婉,赵一婷,等.跨界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内涵、路径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1(5):49-56.

[3]姜平.以综合实践课程为载体的五育并举课程体系与联动育人机制建构:以长沙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推进与实施”成果推广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22(S1):48-50,58.

[4]韩天学,张辉.高职院校劳动课程的研究与设计[J].职业教育(中旬刊),2020,19(2):23-27.

[5]谭隆晏,高攀.高职院校“1+2+N”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3,32(2):24-30.

[6]刘燕.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1):109-112.

[7]林克松,熊晴.走向跨界融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认识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19(2):57-63.

[8]郝志军.新时代五育融合的路径与方式[J].西北师大学报,2022,59(3):61-69.

[9]郑义,朱其志,王明珠.“三全育人”视域下农业高职院校“三农情怀”培育的实践探索: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5):87-92.

[10]梅纪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内涵特质与实践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3):30-40.

[11]冯新瑞.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J].基础教育课程,2020(13):4-9.

[12]刘昌荣,李屏.地理主题式劳动课程建构的区域化探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1):4-7.

[13]杨秋月,顾建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逻辑、困境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1(6):123-128.

[14]余开业.基于内化视角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20,36(8):44-48.

[15]付达杰,何先应,唐琳.劳动教育融入高职实训教学的基础、障碍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9):69-72.

[16]师晓青,程蓓.寓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服务育人案例解析与思考:以山东大学(威海)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杂志,2023(7):56-61.

[17]程豪,李家成.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交叠影响域的立场[J].中国电化教育,2021(10):33-42.

[18]刘洪银.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生态 系统建构理路及治理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1):22-27.

[19]姜汉荣.“三生”劳动教育:促进职业学校学生生命生长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0):75-80.

[20]王东颖.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生发逻辑及实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5):86-91.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劳动融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热爱劳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