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庆冉
初中阶段,作为生命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生理与心理的变化都极其显著,青少年在短短三年间经历了由发育至成熟的生理蜕变。同时,他们的心理状态也正经历巨大变化,独立意识逐渐觉醒,成人感增强,追求思想与行动上的自主权。
小学时期,孩子们对老师和家长表现出强烈的情感依赖和生活依附,但进入初中后,这种情感需求转向了对理解、支持以及平等对话的期待。这种转变是渐进且隐匿的,容易被我们忽视,若未能及时调整教育方式,仍沿用过去的管教模式,则容易导致沟通障碍的出现。
面对身心剧变而又不善倾诉的青春期孩子,如果得不到周围重要他人的理解,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反应——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在初中生中尤为普遍,逆反心理下的孩子常表现出对老师和家长指导的“下意识”的抗拒,倾向于做出与期望相反的行为。
面对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我们该如何妥善应对并引导其心理健康成长呢?以下结合我的真实教学案例来阐述:
2019年9月,接手初一时,我注意到了一名男生,他在班里默默无闻,喜欢穿一身黑色,成绩班里垫底,人际关系较为封闭,个性独特。最令我头疼的是,他情绪不大稳定,经常和周围同学产生冲突,这给我这个新手班主任带来了挑战。
一次,他因佩戴手串和戒指违反校规被年级主任发现并交予我处理,当我试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他认识错误时,他却低头一言不发,他的沉默应对让我无从下手。随后,我联系了他的母亲来学校沟通,然而接下来跟妈妈聊天的内容,让我逐渐理解了这个孩子的心理状态。
该男生来自一个离异家庭,自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最近一年妈妈才获得领养权。他在小学阶段表现一直不尽人意,妈妈由于愧疚,对孩子的成绩虽有期望,但从未苛责。听到这里,我感受到了母亲的无奈和自责,也理解了孩子异常举动的深层原因。尽管意识到引导他打开心扉并非易事,但是我真心希望可以对他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在随后的教学管理中,我会特别留意他的日常表现,惊喜地发现他在值日工作中展现出了强烈的责任心,不仅能高效完成自己的责任区域,还能够主动帮助其他同学。为此,我在全班面前表扬了他,鼓励同学们向他学习,在全班热烈的掌声和赞许的目光中,他及害羞又高兴。
大约又过了一周,当其他同学都在做课前习题时,他反常的迟到了几分钟,坐在位置上,不时摸自己的脑袋。我打算询问迟到原因,走近查看才发现,他头发里渗出一些鲜血。了解后得知,他骑自行车上学途中被一个窗户磕破了脑袋。由于是新校区,校医还没配备,我对周围也不熟悉,情急之下,我拉着他去校外一边问路一边找医务室,大约走了二十分钟,一路上我们没有过多的言语交流,但从他的眼神和举止的变化,我感受到了他对我的接纳。 之后尽管他的学习成绩提升不明显,但在经历此事后,他的性格变得更加开朗,与同学们的相处也日渐和谐。
孩子这一转变充分证明了理解和鼓励对于引导叛逆期孩子敞开心扉的重要性。班主任在面对叛逆学生时,应先了解他们叛逆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避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应该以积极关注、耐心引导的态度,以情育人。同时班主任们要敏锐捕捉并有效利用师生互动中的教育契机,才能真正走入叛逆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段充满挑战却又至关重要的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