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2024-06-18 19:31:42朱明新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4年18期
关键词:太庙子路做人

朱明新

诺贝尔获奖者巴黎宣言提到:“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寻找孔子的思想和智慧。” “孔子思想之精华,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早已经引起全世界人民的重视,尤其是孔子的为学之道,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讲学,来到楚国叶邑,叶公沈诸梁接待了他,他对孔子不怎么了解,就悄悄地问子路,子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他。孔子事后得知就对子路说以后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意思是说:“孔子做人发愤读书忘记了吃饭,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忘记了忧愁,甚至不知道自己将要老了,如此而已。”梁启超曾对这句话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这种生活,真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反观我们现在的不少人,别说乐以忘忧了,能达到发愤忘食的又有几个人呢?尤其是教师,一定要沉下心去读书,不断丰富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少一些心浮气躁,多一些安心踏实,我们的课堂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我们也会从学生的进步和自己的成长中得到快乐。

二、温故知新,学思结合。

有了废寝忘食的学生精神非常可嘉,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学习。首先,孔子非常注重复习。论语中多次提到了复习的重要性。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而且还把“传不习乎?”作为三省之一。可见孔夫子对复习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他还告诉我们应该把复习和思考结合起来,要懂得辩证地对待学和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早已深入人心。要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举一反三。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试想一下,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已经是如此先进,让我们很多高喊“新课程改革”却因循守旧的老师们汗颜。

三、择善而从,不耻下问。

除了以上的学习方法,孔子还认为学习可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有两层,一是身边的人和事都可以是自己的老师,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二是学习的时候,既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又要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并用此为鉴来反省自己。这些道理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有积极的作用,我们学习要继承孔子好学的精神,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做法,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标。

不耻下问则和择善而从互为补充,互为一体。不仅向高于自己的人请教,还要虚心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子入太庙,每事问。或问:‘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答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气魄。

孔子的思想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即使我们得其一而不断努力也将受益匪浅。孔子的为学之道值得我们教师深入研究,指导我们的学习,指导我们的教学。同时,我们有责任把这些精髓教给我们的学生,学生定会受益终生。

猜你喜欢
太庙子路做人
做人,不要做藤
太庙历史文化展设计图、非洲木雕展设计图
艺术学研究(2021年4期)2021-09-10 02:32:5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文苑(2020年5期)2020-06-16 03:18:36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百家讲坛(2019年14期)2019-07-29 06:15:04
做人要经得起“推敲”——担当不能靠“喊”
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58
诚信
自身要端正
孔子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入太庙每事问
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