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英
数学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同学们掌握数学的命脉,理清数学的思维,培养出逻辑性很强的数学能力。在倡导以学生为主、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标改革大潮的影响下,初中数学教学必须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枯燥的传授知识、学生机械的记忆知识这种课堂效率不高的教学模式。在不断地尝试摸索过后,问题教学法渐露水面。就如地图是地理的心脏一样,问题也是数学的灵魂,初中生学习数学就是围绕着问题来学习的,就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循环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数学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同学们在有着很高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思维才能更活跃,更能轻松的掌握数学的知识技能,拥有独特的思维与方法。问题教学法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在应用的过程中也是有一定的应用策略的。
1、提出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推动了同学们认知活动的进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动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思维也不活跃,学生机械被动的记忆知识,丝毫没有乐趣。这样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学生掌握不到应该掌握的知识,相应的也会使同学们渐渐地失去对数学的兴趣。
问题教学法应用后,在课堂上教师引用一些轶闻故事提出具有趣味性的问题,使课堂变得具有生机活力、变得更有趣味性,让同学们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一来,同学们对于知识的掌握就是主动积极的,更加利于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望,进而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例如,在讲解圆周率时,可以引用“割圆术”的故事:刘徽在整理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时发现,所谓的“周三径一”实质上就是把圆的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作为圆的周长的结果,于是他想到如果边数更多是不是更加精确呢?这就是“割圆术”,就这样,刘徽计算到圆的内接正九十六边形,将圆周率精确到两位小数3.14。同学们被这则小故事吸引,自然而然的也就记住了圆周率,也会有同学去尝试把圆周率的计算过程计算一遍,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起到了极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同学们的数学素养与能力。
2、提出层次性问题,深入学生的学习与思考
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既包括先天的形成更加有后天的养成,同学们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水平存在着差异。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人而导、因材施教。考虑到要兼顾同学们之间的差异,在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时,作为教师应该提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大多数甚至是所有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确保层层递进,深入同学们的学习和思考。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智力与非智力的情况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在课上设计提问问题时根据层次来进行提问。比如,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侧重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和定理的记忆,可以提出一个简单的是非判断,让同学们在回答对问题时有小小的成就感,同时也达到了对知识记忆巩固的效果。相应的,侧重中等生对于基本概念和定理的理解,可以提出一个理解性的问题,加强对于基本概念和定理的理解。对于优等生可以提出一些综合性问题,便于同学们对于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激发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这种根据不同学生的层次提出层次不同的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热情,降低了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打击学生自信心的现象,同时也深入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利用自己的知识探究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使得同学们内心对于成功的渴望得到了满足。初中的孩子成就感的要求特别低,正因为这样同学们的求胜心理得到满足之后,才能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计划的施行。
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层次必然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同学们所处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处于不断地动态变化中的。作为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调整学生的层次,进而使得同学们在不断地进步中取得更大的成功,在满足于自己现状的情况下依然有强大的学习动力去升入升华自己的学习和思考。
3、提出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的思维
众所周知的,在时代迅速发展的信息化的今天,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一种新时代的初中生必要的素质。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初中数学是依靠思维的学科。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定式,不容易有突破。相反的,在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教师在课上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谓的开放性问题,指的是没有固定唯一的答案,题干的条件也不太完善的问题。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学生逐渐的从传统的繁重题目中解脱出来,不仅仅是盲目的按照传统而固定的解题思路去解决数学问题,相反的开放性的问题,解放学生被禁锢的思维,使学生以多种角度、多种方面的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长此以往,同学们也就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以及学习方式,创造性的学习初中的数学学科。
比如,在讲解数学题目时,应该从多种方面讲解,一题多解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一题多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同学们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问题。在初中数学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同学们对于凌乱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所突破和创新,进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在使用问题教学法,还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指明思考和学习的方向,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解决教师课上提出的启发性的问题。同时,作为教师也应该找准启发性问题提出的启发点,让学生能够利用新旧知识的结合来自行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同学们的数学素养。曾经有人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所以在运用问题教学法时,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和方法。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应该在设计问题时精心,提出问题时巧妙,利用课上提出问题的机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诱导同学们对于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在探究中进步。在提出问题之后,由于初中生执行能力不强,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积极探究,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实现师生高效的教学互动,更好的运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以及课堂教学质量。